波士顿滨海创新区发展及对中关村西区的启示

2018-07-13 05:34孙晨光朱文一
城市设计 2018年2期
关键词:波士顿滨海中关村

孙晨光 朱文一

1 城市创新区

城市空间是承载创新行为的物质基础。创新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包括创新知识资源、创新交流空间、生活服务设施等,都需要在城市空间中得以实现。美国社会学家Florida在其著作《创意阶层的崛起》(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一书中提出,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沟通交流的途径更多,也更加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但是科技创新发展却越来越依赖于面对面交流来形成创新氛围,实现有效的知识传递,这也让创新活动在空间层面的聚集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1]。2014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城市问题研究员布鲁斯·卡兹(Bruce Katz)创造性地提出了城市创新区(innovation district)的概念[2],认为城市创新区是城市核心区内创新产业和围绕创新产业的商业商务服务功能的总和,创新区应该具备完整的工作生活一体化条件。2010年开始规划建设的美国波士顿滨海创新区(Boston Seaport Innovation District)被认为是世界首个完整实现城市创新区内涵的规划建设实例(图1),在它之后逐渐有更多城市区域开始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优化和整合城市资源,打造具有未来发展前景的城市创新区[3]。

传统科技园区往往位于城市郊外或者城市中的非中心地带,并以企业总部独栋大楼和高度分离的机动车交通系统为特征,这既是为了满足大型生产设备的空间需求,也为技术保密提供了空间隔离。但是,以波士顿滨海创新区为代表的城市创新区则是在城市中心区复兴过程中进行的现代创新产业和城市生活方式相交融的空间形式。

图1 / Figure 1波士顿滨海创新区 / Boston Seaport Innovation District来源 / Source: http://www.danoqualls.com/ fi delity-investments/

可以说,以波士顿滨海创新区为代表的城市创新区是应时代需求而产生的,其主要背景有3点:一是科学技术发展让面对面交流的必要性增加,虽然通讯技术的发展允许人们跨越更远的距离进行联系,但是有研究表明网络联系的频率和线下交流的频率息息相关,创新产业需要更多面对面交流以保证有效的知识和信息交换;二是当今创新模式更加需要社会网络支持,和以往的郊区化科技园不同,如今的创新活动愈加开放,创新过程的参与者更加多元,创新企业不仅需要临近研究机构以获取更新技术,还需要靠近彼此以维系创新社交网络,对个人工作空间面积要求的缩减也为创新区在较高地价的城市中心区立足提供了可能;三是年轻人口对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在美国的一项人口调查显示,城市中心区人口增幅远大于其他地区,而增加的人口中青年大学生的比例又高于其他年龄层,随着越来越多美国家庭子女数目的减少,人们更加倾向选择融入城市的便利生活环境,中心城区更多的年轻人口一方面为创新产业提供了人才来源,另一方面也对城市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这3点发展背景,波士顿滨海创新区得以呈现出与以往科技园区截然不同的面貌,其“城市性”成为创新区规划的最大特征。

当今,创新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旨在促进创新经济发展的空间区域也在不断形成。我国在2015年就提出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双创引擎之一,并开始研究和建设创新性城市。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61个城市将创新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本文从城市设计和建筑学视角对美国波士顿滨海创新区的发展历史、建设过程和城市空间进行解读,全面梳理了其规划的实施过程,总结了城市设计和建筑学视角下波士顿滨海创新区的特色空间组成。位于北京的中关村西区城市区域是中国典型的以创新产业推动的城市空间案例,建设至今有18年历史,成为北京乃至中国城市创新区的著名品牌。中关村西区已经从电子卖场为主的业态模式发展成以创新科技行业为主要业态模式的城市空间。分析波士顿滨海创新区的特色空间组成对中关村西区城市空间的认识与未来提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2 / Figure 2波士顿滨海区早期形态Early development of Boston Seaport District

图3 / Figure 3波士顿滨海区Fort Point的历史建筑群 /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Fort Point Area in Boston Seaport District

2 波士顿滨海创新区的建设历程

波士顿是美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教育资源汇聚地,拥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波士顿大学等一批世界顶尖的教育资源和研究机构。根据美国MPI机构的调查,波士顿是2016年全球第三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流向地,占据全球7.5%的风险投资总份额。波士顿滨海创新区正在城市创新经济蓬勃发展的进程中贡献越来越多的力量。

波士顿城市创新区的城市空间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这片区域原本是一个湿地半岛,于1804年划归为波士顿地区,并成为快速发展的工业港口(图2)。此后,这片滨水区域一直被作为波士顿的铁道站场和制造工厂用地,而配套的城市交通组织进一步阻隔了这片区域和周边城市的步行交通联系,整片空间都被看作城市边缘的工业和交通用地而没有得到进一步开发(图3)。将滨海区域和城市中心区阻隔起来的93号高架公路,更让滨海沿线难以进入城市发展的视野。到了1995年,马萨诸塞州高速公路向Logan机场的延伸建设和90号公路上Ted William隧道的开通为这片区域带来了更多交通,并使之逐渐进入城市发展用地的考虑范围。

2004年,波士顿中心城区Big Dig工程将高架公路入地,消解了城市区域和滨海区域的物理阻隔,构建起从城市中心区通向滨海区域的步行系统,波士顿滨海区开始进一步和城市区域融合。很快,波士顿会展中心在滨海区建成,同年开通的马萨诸塞州海滨公交“银线”在波士顿滨海区设立了4个站点,并带来了大量人流,成为滨海区作为城市功能区发展的开始。2005年,Fallon公司在波士顿滨海区购买了8.5公顷土地开始进行300亿美元的综合用地开发,包括办公、商业、住宅和文化艺术等功能,这项名为“Fan Pier Development”的开发项目为波士顿滨海区带来了新的活力。2006年,美国当代艺术机构(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进驻了FPD项目,让波士顿滨海区成为城市中最具文化艺术活力的中心。波士顿滨海区从2004年以来的发展变化也让这个区域在2007年被纽约时代杂志誉为“最繁忙的滨水地区”(bustling waterfront)。

但是2008年开始的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让这片区域的大型项目开发放缓,城市管理者开始重新思考可持续的区域发展计划(图4)。到了2010年,波士顿市长托马斯米尼诺(Thomas M. Menino)(图5)正式提出了发展波士顿滨海区成为“城市创新区”的计划,虽然这项计划最初并没有类似的城市发展成功案例作为参考,也没有来得及进行全方位的深入项目研究,但是深入社区调研需求和规划设计手段、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全面认识以及民间组织的自发成长成为波士顿滨海创新区得以持续发展并应对市场变化的原因[4]。接下来,本文将对波士顿滨海创新区的规划建设过程进行梳理。

图4 / Figure 4波士顿创新区入驻企业 / Companies in Boston Seaport Innovation District

图5 / Figure 5波士顿市长Thomas MeninoMayor of Boston Thomas Menino

2010年1月,波士顿市长托马斯宣布了波士顿滨海创新区的启动计划,在他的发言中提到:“……我们将会把滨海数千英亩土地打造成为知识劳动者和创意工作者的中心,我们将重新定义创新集群……为企业家提供生活—工作一体化空间,为科研人员提供可支付住宅……若干年的金融为主的思路带来了次贷危机,现在应该开始回到技术为主的思路上来……我们会给建筑师和开发商试验新设计、新平面和新材料的机会……创造一个符合在波士顿居住的创业者生活工作所需的吸铁石和城市实验室。”可以看出,托马斯市长对于波士顿城市创新区的发展定位就是融合创新产业的完整城市系统,并希望以此创造可以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基础。

在城市规划的具体措施方面,波士顿市长托马斯提出了十点设想,这些设想后来都反映在了具体规划过程中。这些规划设想分别是:第一,询问企业家吸引人才的需求有哪些;第二,避免政府的产业偏好;第三,重视工作外需求;第四,提供良好的餐饮;第五,欢迎企业入驻;第六,创造地区品牌口碑;第七,重视吸引企业;第八,打造公共创新中心空间;第九,营造家中的创新合作氛围;第十,拥抱更多可能[5]。从这十点设想中可以看出,波士顿滨海创新区规划的城市性将主要从“广泛吸引人才”“实现产业多样”“构建活力社区”和“创造交流氛围”4方面进行空间建设和政策制订。其中“构建活力社区”和“创造交流氛围”对应十点设想的第三、四、六、八、九这5点,可以从城市和建筑空间层面给予回应。

在城市规划的具体对象方面,波士顿滨海创新区位于波士顿市中心城区的东南侧,占地约405公顷,整个创新区由5个子区域组成,分别是Fort Point区、Seaport区、Port区、会议中心区和“100英亩(100-Acres)”区。这些区域并没有整体化的识别特征,而是带有各自城市功能和历史但后续发展较为滞后的城市区域总和。上述5个区域在被统一化为滨海创新区之前已经有一定发展基础。Fort Point区是波士顿最早的城市区域之一,有大量历史建筑遗存,并在2009年被评为波士顿地标街区,由于地区内房屋租金较低,并且内部空间非常适合进行灵活的艺术创作,在这片地区中存在大量艺术家工作室。Seaport区则基本被重新开发,并引入多家设计和开发机构共同对其提出了文化、居住、生活服务和办公一体的综合开发计划。Port区位于整个区域的滨海一侧,占地范围广大,并且仍存留部分海洋交通运输企业和相关办公建筑。会议中心区是指创新区内的波士顿会展中心及其周边区域。“100英亩”区域是指在2008年经济衰退前计划进行大规模开发的一片区域,目前也被划归到滨海创新区中。

图6 / Figure 6波士顿Seaport Square项目范围总图 / Site Plan of Boston Seaport Square

图7 / Figure 7Seaport Square项目中的小户型住宅Micro-units housing in Seaport Square

在城市规划的具体操作层面,滨海创新区的规划和招商工作主要由波士顿再开发委员会(the 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简称BRA)和波士顿城市规划和经济开发局(the Urban Plann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gency of the City of Boston)组织进行。虽然波士顿滨海创新区在开发观念和政策上属于一个整体,但由于土地所属性质复杂、整体面积巨大,在实际规划过程中并没有制订整体城市设计意象,而是在整体规划目标的指引下对于具体地块的项目进行规范。

波士顿滨海创新区在建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工作—居住—娱乐(work-live-play)”三位一体的城市功能组合概念,这种空间功能组织和生活氛围打造离不开城市空间为其提供的基础。虽然滨海创新区并没有制订统一的城市空间规划,但将工作、居住和娱乐三者融合的功能混合设计以及用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氛围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的思路,已经贯穿在整个创新区的所有地块设计里。

具体而言,波士顿滨海创新区的设计和规划既充分尊重和利用了地段历史条件,比如对老旧厂房和办公楼等的再利用,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建筑产品;又灵活置入了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新型建筑功能,比如美术馆、创新大厅、实验大楼等,创造了满足创新产业的各种需求。总之,波士顿滨海创新区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功能组织和建筑空间的精细打磨,创造出有机的城市空间创新生态系统。

3 创造创新生活环境的小微住宅空间

灵活的居住以及餐饮服务设施一直是波士顿创新区空间打造的重点内容,对于创新区而言,配备完善生活功能和空间的重要性不亚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波士顿市长的主张下,创新区住宅的可支付性(affordability)和社交性(networking-oriented)成为创新住宅(innovation housing)的两大主要考虑因素。

为了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BRA在创新区内规划了1.2万套新住宅指标,并规定其套数的15%为可支付住宅,另有15%的住宅为小微住宅(micro-unit),这都是为前来创新区工作的人才提供方便灵活的住宅选择。值得一提的是,波士顿具有高度网络公开化的房地产中介机构,市内的所有主要房源基本都可以被在线搜索,并配有全面介绍和清晰户型图纸,以便有需要的人能够快速获得房源信息。通过中介网站和物业持有公司的这种合作,这些房源能够最大程度避免资源浪费。

Factory 63项目(图6)完成于2013年,是Fort Point区中的一项住宅项目,也是创新区内大力提倡发展小微住宅的第一个建成项目。这座于1908年建造的6层仓库建筑面积共有3,300m2,建筑外墙保留了带有历史特点的大型窗户和砖墙。在经过Gerding Edlen改造之后,目前的Factory 63一共有38套小型公寓住宅,并允许租户进行短期租用。项目住宅分为一室和两室两种标准,都非常紧凑适用,项目地理条件便利,周围生活服务设施和画廊等文化设施丰富,能够形成很好的生活居住氛围。虽然Factory 63项目套数不多,但已经成为波士顿滨海创新区人才吸引住宅计划的样例和范本。同时,创新区内的住宅在生态节能等方面也率先应用先进技术,Factory 63项目就被评为LEED金牌项目,并在其房源网站上向人们清晰介绍了项目每年节省的能耗。这些都从侧面体现了创新区对于创新技术的尊重。

图8 / Figure 8波士顿 Factory 63项目的户型举例Micro-unit housing in Factory 63 project in Boston

除了改建项目之外,在新建项目中也能看到区域内打造小微户型和便利生活条件的行动。在Seaport地区的总体开发中,H&A事务所和BGI开发公司合作建设了Seaport Square商住综合体项目(图7)。这个项目完整贯彻了创新区“工作—居住—娱乐”的空间配置理念。该项目首先设计了地块和周边城市区域的完整联系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分阶段推出了以小户型为主的办公住宅两用产品(图8)。从BGI的产品报告中可以看到,2008年以前该区域内的住宅产品平均面积是50m2左右的大开间产品和平均面积80m2左右的一居室产品,而产品组中开间产品套数仅占5%,两居室套数占了65%,一居室和三居室则分别占据20%和10%。在滨海创新区内,项目开间产品平均面积下降到35m2,一居室面积下降到45m2左右,而小型开发项目的开间套数和一居室套数比例上升到45%和40%,大型开发项目的上述比例则上升到17%和65%[6],由此可见,滨海创新区内的住宅微型化和随之而来的便利化已经成为区域内最明显的空间特征之一。

此外,和生活相关的餐饮、酒吧等设施也被看作创新区空间功能的重要组成,这些餐饮空间也利用这里的创新氛围不断试验新的餐厅概念。无论是在创新区的改造区,还是在新建项目中,能够让人们相遇和聚集的餐饮、咖啡厅和酒吧都成为空间功能策划的必备部分。在Seaport Square项目中,开发商就将一、二层空间明确定义为零售、酒吧和餐饮空间,并积极从室内空间向室外拓展并与城市道路设计相结合,形成活跃的城市空间氛围。在一些项目中,开发商还在空间中积极置入幼儿日托、汽车和自行车租赁、室外覆盖无线网络、城市交往广场等一系列完善区域生活服务的项目[7]。

波士顿滨海创新区的“小微住宅”和与此相伴的商业生活设施,是区域空间的第一个特色组成。无论是住宅项目的灵活适用,还是商业服务设施的丰富便利,都有助于波士顿滨海创新区成为能满足创新人才生活需要的富有魅力的城市空间。

图9 / Figure 9波士顿创新与设计大厦 / Boston Innovation and Design Building

图10 / Figure 10波士顿 ISQ 实验室大厦 / Boston ISQ Lab

对比而言,中关村西区空间内已经建成大量办公楼、商铺等设施,但是区域内配套的住宅空间却比较稀少,为数不多的住宅项目租售价格非常高昂,这也是因为周边便利的大学、商业设施以及良好的交通条件导致的。根据网站搜索数据,2018年4月中关村西区立方庭小区住宅20m2单间的月租金价格在7,000元左右,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在此处就业的创新行业人才所能承受的价格水平。虽然已经有自如网等房产中介提供了一些标准化小型住宅的产品选择,但房源量少、租金也并不低廉。从波士顿滨海创新区的经验中可以看到,城市创新区最大的环境优势在于其城市性带来的工作、生活、娱乐一体化的生活体验。中关村西区想要进一步吸引和挽留人才,应该建设和提供大批适合创新人才的住宅产品或租赁方案,并允许一定政策上的自由度以各种方式降低居住成本。考虑到中关村西区已经基本建设完成,而其东侧的中科院地区还留有大量住宅小区和可供建设提升的用地,未来可以考虑将中关村西区周边地区一并纳入创新区资源统筹建设的范围内。

4 提供创新工作场所的灵活办公空间

波士顿滨海创新区周边已经有多所世界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区域内也已经吸引了诸如Vertex制药企业总部等重量级企业机构,如何为这些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创新创业空间支持,是创新区空间规划与设计的另一个重点。在滨海创新区中,政府部门和开发商在城市改造区和新建区内招商引进了适合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多种创业办公空间。

在Fort Point城市改造区内,建筑的文化和历史观感以及区域内发展已久的艺术产业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而小街廓、密路网的城市肌理也使这片区域拥有舒适便利的步行交通环境,这些都迎合了创新创意产业从业者的心理需求。著名的Wework联合办公空间就在这里选址,将这里纳入了其遍布全球的联合办公网络,在这片区域中还密布了更多租用方式灵活的办公场所。在创新区建立之前,这片区域曾长期是艺术家工作室聚集地,但创新区建设并没有利用管理措施将这些艺术产业完全替换,而是努力促成多种产业融合发展。艺术联合组织FPAC(fort point arts community)为这片区域的企业和空间设计提供艺术品装置,进一步提升了区域标志性和艺术感。新型创业空间和区域历史文脉中的艺术行业相结合,既保留了区域行业的历史文脉,又帮助其融入新的社会发展潮流,实现地区的有机发展。

波士顿创新与设计大厦(图9)是Port区中的一项综合体建筑,其中容纳了众多设计和创新机构,著名的波士顿MassChallenge孵化器公司就落户于此。这座8层高的建筑是美国国防部在1918年建造的,最早被用作南波士顿海军基地的办公建筑,服务于修理军舰的船坞。在1983年,波士顿市政府从美国海军购买了这座建筑并成立了波士顿海洋工业园。如今,这座建筑被众多创新行业占据,而波士顿设计中心是其中最重要的租户之一。这座建筑内部空间非常通透、采光良好,其灵活的框架结构使得建筑内部空间能够根据租户的要求进行划分。大厦网站上便利的租用途径和清晰的租户展示也能使潜在的租户对可能感兴趣的资源一目了然。目前在IDB大厦中共有制造业公司6家、设计中心和店铺15家(其中波士顿设计中心内还有大批展示空间)、商务服务公司6家、技术研发中心或孵化器8家、零售店铺11家,其中不乏Adobe等重量级公司。这座大楼内遍布艺术、科技、商业公司,成熟企业和初创企业并存,营造了多元的交流语境,提供了更多思维碰撞的机会。

图11 / Figure 11波士顿District Hall创新大厅 / Boston District Hall

图12 / Figure 12波士顿District Hall创新大厅内部Interior Space, Boston District Hall

在区域内的新建项目中,设计师和开发商同样考虑了工作空间与居住和商业空间的紧密融合,比如在Seaport Square项目里,开发商就将建筑群的3栋大楼和其他建筑中的某些部分设计为办公空间,不但注重办公和生活的紧密结合,还将办公空间分割为面积大小和租金水平各不相同的产品混合搭配,以此促进不同规模公司的业务交流和思想冲撞。这种做法有别于其他一些专门对相近产业进行招商的思路,力图利用空间混搭带来的行业融合催生更广泛的创新灵感。

另外,区域内已经入驻的大型生物制药公司和被吸引而来的相关创新企业对不同规模实验室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比如在Port区建成的ISQ实验大楼(图10)就将在2019年为这片区域带来3.5万m2的高级实验室空间,这栋专门为实验室设计的建筑物从结构到布局都能满足先进企业的设备布置需求。

可以看出,虽然波士顿创新区是由历史文脉和空间特征不同的5个区域组成,但是创新区的决策者对于创新行业多样性的包容使得不同种类的创新创业空间在区域内实现并存,对于区域内老建筑的改造和原有产业的尊重更让区域空间呈现了独特的新老结合、大小混合的模式,这种极为多样的办公空间组合让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创新产业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的办公场所,并融入周边的城市环境中。

在北京中关村西区内已经建成了大量办公建筑,既包括卖场+写字楼的物业形态,也包括单纯的写字楼形态,前者包括海龙大厦、鼎好大厦等,后者包括中关村SOHO、辉煌大厦等,这些建筑为容纳创新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基础,其中卖场的大空间布局还可以容纳类型多样的创新交流活动,一些卖场已经改造转型成为办公租赁场地。未来,中关村西区应该充分挖掘高密度城市地区商业和办公楼空间的改造潜力,并提升内部空间品质和物业管理水平,提供面积灵活、租期更短的办公场地。除此之外,中关村西区还应该进一步打开写字楼面向城市的界面,布置更多商业商务服务功能、科技创新产品展厅、新型零售和体验式卖场等服务于创新产业的商业形态。中关村西区还应该梳理并纳入更多种类的行业,使得不同行业在区域内自由生长并相互碰撞,为创新交流创造更多元的行业语境。

5 增加创新交流机会的交流大厅空间

图13 / Figure 13波士顿District Hall创新大厅咖啡厅 / Cafe in Boston District Hall

图14 / Figure 14在波士顿创新大厅举办的黑客马拉松活动Hackathon in Boston District Hall

频繁的见面交流能够为创新行为带来更有效的知识交换,格兰诺维特的社会关系网络理论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弱联系和强联系都是构成创新网络关系的一部分,在弱联系中的偶然碰面带来的灵感虽然无法预期,但却是催生创新形成和创新合作的重要途径。在波士顿市长对于创新区的十个设想中,“打造促进交流的公共创新空间”是区域空间建设的重要主题。在波士顿创新区存在着多种行业和不同规模的创新企业,从科技研发到艺术创意产业都存在相互交流的渴望,虽然办公空间和生活社区内已经提供了诸如展示空间、商务咖啡厅等容纳交流活动的场所,但更大规模的交流、展演、讲座等活动仍然需要专业物质空间的支持,美国第一家专门的创新服务大厅就在这里应运而生。

2014年建成的District Hall(图11)建设在滨海的铁道站场上,位于创新区的核心位置,是Seaport Sqaure项目中首个落成的建筑物。BRA的前任总规划师Karios Shen做出了这样的评价:“District Hall建筑是一种新的公共建筑类型,旨在利用空间交换想法、促进合作和形成社区氛围,并以此提升创新文化和创新经济。”这座建筑由波士顿市政厅倡议建造,美国H+A建筑事务所设计,并由剑桥创新中心负责策划和运营。

这座建筑面积大约为1,200m2,其中包含了容纳25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交流大厅和餐厅,这些空间为各种创新交流活动提供了场所,还可作为商务和社交活动场地。建筑内部还有若干被叫作“Pods”的可变空间用来支持多种不同的用途,比如作为零售摊位、临时会议室、教室和展位等。建筑的外形也别具一格,既体现了场地文脉,又拥有面向未来的创新气质,其中建筑低矮的主体部分象征了这里曾经的火车站场功能,而尖角形状的雨蓬则代表沿海的仓库和轮船工业。

为了启发更多创新交流行为,创新大厅不仅仅只是活动场地,更是交流活动的发生器,这就意味着建筑内部设计不应该生硬死板地满足会场需求。这座建筑空间布置极为灵活,无论是黑客马拉松比赛,还是商务鸡尾酒会都能满足。室内家具也尽可能服务于提供便利交流,配备了比如IdeaPaint的可写墙面、来自Hawthorn的可变家具和来自Philips的可编程灯光系统等。同时,室内空间能被分割为不同尺寸,外墙可以打开以创造室内外联系。种种设计都针对创新交流活动的独特需求,创造了创新大厅这种新的建筑形态。

得益于良好的空间设计和方便的网站预约系统,District Hall开放后利用频率很高,仅在2018年4月当月就有23场公共活动在此举办,这座建筑已经成为整个滨海创新区的核心交流空间(图12-14)。

此外,在海岸边的波士顿当代艺术中心也是创新区内重要的艺术交流空间,虽然这座建筑落成于2006年,在创新区规划之前,但是其提供的演讲空间、室外平台和艺术展场也已经成为创新区的重要交流场所。

图15 / Figure 15波士顿滨海创新区的企业资源网上示意图 / A online resource map of Boston Innovation District

图16 / Figure 16波士顿创新区的信息资源平台Online information system of Boston Innovation District

相比波士顿滨海创新区,中关村西区虽然已经存在众多可供开会、展览的实体空间,但是因为区域内建筑体量较大、交通系统复杂、资源平台分散,还没有形成可作为区域创新交流活动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在中关村西区的企业或者孵化器、联合办公空间的活动资源往往仅限于服务其内部会员,缺乏公开共享的交流服务平台和建筑空间。一些活动展场的建筑设计过于封闭,没有向城市界面表达出欢迎开放的态度,它们的内部功能普遍比较单一,在活动之余不提供其他服务功能,也让此类空间无法成为创新交流中心。中关村创新大街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该地区创新创业的品牌空间,但是内部的空间面积较小、运营主体纷杂且不处于核心位置,也很难成为汇集整个区域创新交流资源的核心空间。在未来的空间升级改造里,中关村西区可以借鉴波士顿创新区的做法,添置地理位置显著、建筑空间和功能开放的区域共享活动平台,辅以网站、公众号等信息发布方式,打造区域交流活动的标志建筑和精神中心,实现对整个区域创新交流的服务能力和影响辐射。

6 提升地区创新氛围的信息共享空间

滨海创新区的创新氛围除了体现在完整生活环境、灵活办公空间和便利交流空间之外,还表现在其整体统一的文化氛围上,包括规划导则和信息平台。

在空间规划导则上,波士顿创新区虽然没有围墙和栏杆,整个区域和周边城市系统连为一体,但是在空间规划上却都遵循了把区域打造成“工作、生活、娱乐”一体化的城市空间的原则。改造的建筑物保留了浓厚的区域文脉特征,新建的建筑物则尽可能提供面向未来需求的空间物质条件。在综合建筑群开发过程中,以市长为主导的决策团队清晰而坚定地贯彻了小微住宅、多元业态、生活工作一体化的物业开发模式,使得区域内的每一处项目都为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服务。在波士顿创新区,无论是住宅项目中对于微型户型和可支付住宅比例的限制,还是办公项目中对于多元行业和办公与商业服务结合的提倡,都能看出创新区在空间设计上围绕创新的政策体现(图15)。

在信息平台建设上,波士顿创新区的民间团体及企业非常注重对区域信息一体化网络平台的建设,汇集了区域内部的生活商务服务信息和创新相关资源。比如由Wsdevelopment公司运营的波士顿创新区bostonseaport.xyz网站就立足创新区整体,将各类创新相关的资源汇聚在地图中,提供综合租赁服务和区域介绍,并可以引导人们到相关的站点进一步查找信息,这些资源能帮助人们快速识别和建立起创新区的整体认同感(图16);再比如ISQ实验大楼的网站上就列明了创新区内其他可以为入驻企业提供周边生活服务的机构位置;创新与艺术大厦网站也在其页面上标明了周边区域可以提供的各式服务。这些网站的内容都将创新区的资源汇集并连成一体,帮助人们形成创新区各类资源的整体印象,网站之间资源共享而不是互斥,一旦进入其中一个网站,很容易根据链接找到所有区域内的主要资源。

图17 / Figure 17北京中关村西区Beijing Zhongguancun West District

图18 / Figure 18中关村第三届创新创业节3rd Zhongguancu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estival

中关村西区虽然已经有为数众多的各类网站提供房屋信息、货源信息、政策信息等资料,但人们难以形成对区域资源的整体认识,而房屋租赁信息网站等专门站点又无法汇集和创新相关的其他资源,并且这类站点并不单独服务创新区本身。目前中关村西区尚缺乏一个汇集创新生活、工作和服务资源的信息平台,亟需从资源共享的角度打造区域整体的创新文化氛围。同时,在区域内建立整体的视觉标识和统一的形象系统也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文化氛围的整体性和识别度。

7 结 语

随着科技进步和创新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人们对生活环境便利程度要求的提高,科技创新产业的聚集已经从以往的郊区化园区和隔离式独栋建筑向与城市核心城市环境相融合的城市创新区发展。在城市核心区中的丰富交流机会、多元行业碰撞和完善生活设施更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波士顿城市创新区建设已经成为全世界城市创新区的重要参考案例,而在世界各国兴起的各种不同种类的其他城市创新区也正在以各自独特的发展契机实现以创新产业带动的城市经济发展。

波士顿城市创新区的发展建设历程主要有3方面经验可以借鉴。第一,创新区规划和建设有稳定的领导团队,在以波士顿市长为首的市政府提出创新区发展战略之后,区域的招商建设以及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竞赛等市民参与的活动都紧密围绕在形成区域创新氛围主题上,这种稳定持续的领导团队是创新区建设方向不动摇的关键因素;第二,创新区规划尊重创新行业的发展规律,在整个城市创新区建设中,无论是“生活、工作、娱乐”一体化口号的提出,还是对诸多类型行业的宽松准入,亦或是发展小微住宅和对Fort Point历史区建筑的再利用,都遵从创新行业人们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特点,研究和尽可能满足创新创业企业的真实需求,营造多元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区域氛围,同时区域内对创新交流空间的格外重视也体现了决策层对创新行业本身规律的理解;第三,创新区建设过程中充分深入社区,听取原住居民和企业以及创新企业家的意见,积极满足各方需求,从而保证区域内的和谐发展。

中关村西区作为北京最早的电子卖场聚集区,已经逐步转型成为承载创新产业发展的城市片区,目前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的创业咖啡厅、联合办公空间、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办公空间形态(图17-18)。由于中关村西区周边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丰富,而其区域位置也已经成为北京城市高密度建成区的一部分,将中关村西区打造成为专门的城市创新区已经具有成熟的环境条件。中关村西区的商场和写字楼资源可以进一步改造和整合,形成灵活而具有浓厚创新氛围的空间形态,同时通过补充居住和生活服务空间、创新大厅空间等一系列措施,满足创新人才的生活娱乐需求,将中关村西区从单纯的办公聚集地转变成为创新工作、生活和娱乐一体化城区,让中关村西区真正成为可以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的城市创新区,在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愿景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An Introduction to Development of Boston Seaport Innovation District and Its Implication to Zhongguancun West District

SUN Chenguang, ZHU WenyiEnglish Synopsis by SUN Chenguang

Urban space is the spatial foundation for innovation. All the conditions of innovation need to be realized in the urban spac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 fi 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increasingly relied on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which has made the aggregation of innovation in space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In 2014, Bruce Katz of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district. The Boston Seaport Innovation Distric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world’s fi rst exam-

ple of innovation district. There are three backgrounds for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district:fi rst, the necessity for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second, the social networks to support innovation;and third, the desire of young people for urban lifestyles.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has already begun to build innovative cities, and Zhongguancun West District is a typical case of a future Chinese innovation district.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construction of Boston Seaport Innovation Distr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 and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the future promotion of urban space in Zhongguancun West District. The Boston Seaport Innovation District has the following four major spatial components.

The first is “micro-unit housing”. For innovative district, the importance of having a good living function and space is no less than providing a good working environment. The aordability and networking-oriented of innovation housing have become two major considerations in Boston. Both the Factory 63 project and the Seaport Square project in this area are the best-practice of these considerations. Diners, bars, and other facilities are also important parts here. The residential space in Zhongguancun West District is relatively rare and the rental price is very high. In the future, it should consider providing aordable housing for innovative talents.

The second is the “ fl exible oce space”. Government and developers have introduced a variety of oce spaces suitable for innovative companies of dierent types and sizes. In the Fort Point area, historical buildings provide people with a rich living experience, as well as convenient pedestrian trac environment. The Boston Innovation and Design Building is a mixed-use building in the Port area that accommodates numbers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 institutions, creates a diverse context for 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ion collisions. Designers also consider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workspace and living space in other projects. In Zhongguancun West District, a large number of oce buildings have been built. In the future, space quality and property management could be improve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attract more types of industries to create a divers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The third is “communication places”. “Building public space for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theme for Boston Innovation District. The first dedicated innovation hall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established here. The District Hall built in 2014 was built at the heart of the Innovation District.The building is planned and operated by the Cambridge Innovation Center. The building contains a variety of space and equipment for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has a convenient information system online. In the future, Zhongguancun West District can create a landmark building for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to realize radiation drive of the entire area.

The fourth is the “innovative atmosphere”. All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Boston Innovation District have fully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s of “work, life,and play” to strengthen the atmosphere of innovation. In addition, Boston Innovation District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online platform that helps people form an overall impression to this district. Zhongguancun West District still lacks an information platform bringing innovative resources together. It also needs to establish an urban visual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overall district impression.

Boston Innovation Distric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se to the world. Its construction history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ree aspects. First, a stable leadership team; secondly, respect for the nature of innovation; thirdly, deeper involvement down to the community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Zhongguancun West District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an urban area for innovative industries.It is hoped that in the future, Zhongguancun West District can transform from an office agglomeration area into a full-functioned area for innovative work and life, and become a place attracting and retaining more innovative talents.

猜你喜欢
波士顿滨海中关村
滨海白首乌
走进波士顿,开拓新视野
你不能带绿气球进波士顿美术馆
滨海顶层公寓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岳滨海 藏石欣赏
波士顿狂飙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硅谷与中关村自主创新政策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