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霞
最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适合玉米种植的耕地面积呈现缩小趋势,怎样利用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更高产量和品质的玉米,就成为现阶段我们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河南省地处华北中原地带,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十分适合玉米栽培。但在玉米长期生产过程中,由于农民群众一直沿用传统栽培技术,玉米产量和品质一直不稳定。为了切实发挥玉米生产潜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现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玉米品种质量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因此科学选择杂交玉米品种,实现增产增收有着很大帮助。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紧凑型玉米品种相对于半紧凑和非紧凑玉米品种,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产量,增长潜力更大。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地区气候条件、种植制度、供地条件,选择早熟、矮杆、抗倒伏的紧凑型杂交玉米品种。如先玉335、郑单958、俊单20等品种。要确保选择的玉米杂交品种经过国家审定。在播种之前,还要做好种子处理工作,选择颗粒较大、饱满,具有品种性能的杂交玉米作为播种种子,采用机械化或人工选种,去除患病粒、病虫害粒、机械损伤粒,提高种子纯度。在玉米播种前一周,选择晴朗天气,晒种2~3天,努力促进种子早发芽,出全苗,培育壮苗。有条件的种植户推荐购买包衣种子,对于种植面积较大,采用自制玉米种子播种的,在播种之前应该做好药剂拌种工作。
河南省上蔡县玉米播种要争取早播,玉米播种时间较晚,不仅会影响到玉米产量和品质,同时还会影响到下一茬作物的正常播种。要充分利用好夏季光照条件较好的优势,将气候资源变为增加玉米产量的优势资源,有条件的地区推荐免耕直接播种技术。夏季玉米播种日期一般控制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前茬作物小麦收获后,要及时抢墒播种,对于田间墒情不足的,播种后要及时灌溉。玉米适应能力较强,但对温度反应较为敏感,灌浆期最适宜的温度应该维持在23度左右,而9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已经降到20度以上,对灌浆不利,因此为了确保玉米各个生育时期有适宜的温度,玉米要适时早播。
田间定植密度要结合生产条件、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管理水平、栽培模式、产量水平等综合因素确定。在河南省,除了小麦种植密度较大之外,其他农作物种植普遍存在密度较小的问题,所以适当增加玉米种植密度,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帮助。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每亩玉米产量在500kg以上的种植地,紧凑型玉米每亩定植在4500~6000株,非紧凑型玉米每亩定植在3500~4000株。
首先,查苗补苗。玉米顶土出苗时,要及时做好田间查苗工作,发现缺苗现象,要及时使用同一个品种的进行补种,或者从稠密地区移栽玉米幼苗进行补种。当玉米生长到3~4个叶子后,进行第一次间苗,生长到5~6个叶子后进行定苗,定苗按照去小留大、去弱留强、去杂留纯的原则进行。在定苗过程中,针对个别缺苗的地方,可以采用保留双株的方式进行补偿,其他情况下,均要保证每一个定植穴内有一株健壮幼苗。玉米苗期根系对土壤空气反应十分敏感,因此在玉米封垄前,应该进行2~3次的中耕除草和中耕松土工作,这样有利于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玉米定苗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玉米生长到10~12个叶片后,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这时以深中耕为主,并做好培土工作。
经过实践证明,每生产50kg玉米籽粒,就需要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各1.5kg、0.6kg和1.75kg。玉米苗期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追肥,如果玉米苗期生长较弱,存在明显脱肥现象,应该将1/3的氮肥和全部磷肥钾肥,有机肥施入其中。第二次追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应该重视氮肥,促进玉米生长。玉米进入穗粒期后,要结合田间玉米生长情况,适当增加一次追肥,增加玉米千粒重。玉米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旱能力较强,但为了确保玉米获得高产,应该在玉米需水关键词科学灌溉。玉米进入到抽穗开花期后,是玉米须水的临界期,此时应该保证田间土壤水分大于80%。玉米进入灌浆期后,再结合田间湿度,及时灌溉,确保田间最大持水量保持在70%以上。玉米生长中后期,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要及时将田间积水排除,避免出现涝害而引起玉米倒伏。
玉米常见病虫害,主要有地老虎、玉米螟、红蜘蛛、黑穗病、大小斑病,针对这些病虫害,要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选择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当田间病虫害发病率达到药物防治标准后,要合理选择化学农药,进行针对性防治。选用2.5%氟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地老虎。可以选择使用1.5%辛硫磷颗粒剂按1∶15拌土,每株1克撒入心叶,或5%高氯甲维盐微乳剂、15%茚虫威乳油1500倍喷雾,下午喷药,重点喷施部位在心叶。在红蜘蛛发生初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或73%克螨特乳油1000倍,或10%死螨净3000倍液,喷洒叶片背面进行防治,根据发生情况可防治1~3次。玉米黑穗病在播种时可以选择使用,2%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4%~0.6%拌种,发病初期,要及时将田间发病植株拔除,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大斑病使用40%克瘟散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小斑病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