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娟
我市农业早已进入生产高成本时代,粮食、大豆、油料、棉花、糖料、蔬菜等农产品每亩投入量的增加快于同期每亩产出量的增加,收益率明显下降。在农产品生产投入增量中,直接生产成本上升是推动农业生产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机械作业、排灌、土地租金、劳动力等成本,占总成本80%以上。为此,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是推进南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助力农村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一要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等五个环节,合理制定作物单位面积施肥标准;改进施肥方式,推广高效新型肥料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力推广高效新型肥料,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方式, 到2020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二要加强农业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工程。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旱减灾能力,达到方便、节水、省事、省钱的效果。三要实施绿色植保工程。加强农作物病虫草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广普及有害生物全程综合防控技术。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生物农药使用量由10%提高到2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占农药总量80%。加大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宣传,大力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施药技术,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药利用率由目前的35%提高到40%,实现农药减量控害。
一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规模经营水平、提高发展质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支持农民合作社依法组建联合社或联合会。二要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三要大力发展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多种形式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实现规模经营,纳入农业现代化轨道,通过规模经营进一步降低平均生产成本。
坚持藏粮于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由粗放经营向绿色集约发展转变。重点完善以“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能力。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推进农机农艺结合,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发展要求,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抓好高效低损收获、秸秆利用、粮食烘干、面源污染、地力提升和数字化农业等先进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和规模化、产业化。
制(修)定完善农业地方标准规范,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衔接的农业标准体系,发挥农业标准化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建立农业综合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严格生产操作规程,落实清洁生产措施,实现农业生产精细化、标准化。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强“三品一标”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信誉和竞争力。到2018年实现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达60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规模达到10万亩,有机农产品面积35万亩。2020年种植业生产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要求,绿色食品30万亩,有机农产品100万亩目标。
大力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动力,延长生态循环产业链,大力发展创意休闲型、加工出口型、终端消费型、生态循环型、智慧科技型农业“新六产”,开发乡村生态涵养、文化体验等功能,推动农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产业融合示范园。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推动订单农业和“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创新,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发展,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推动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实施农业“双百千”工程,落实“一业一策”农副食品加工业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增强农业物联网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促进互联网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方式,扶持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机制,引导发展规模经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通过生产托管、土地流转等,发展社会化服务,扶持小农生产,将农民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健全全市农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全力支持我市农业农村稳步发展。
综上所述,降低南阳农业生产成本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结合南阳现代农业发展实际,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创新农业发展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