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浅析

2018-07-13 05:00:35吕先锋
农民致富之友 2018年16期
关键词:扬花连阴雨赤霉病

吕先锋

宿城区王官集镇位于宿迁市西10公里处,水陆交通便利。全镇辖1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18个村民小组,1095 户,社会人口4.96万人,全镇总面积6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9万亩。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和小麦种植为主。其中小麦长年播种面积约为4.37万亩,本文主要对小麦种植过程中赤霉病的防治技术进行浅析。

1 病害发生及影响分析

因本地种植模式较为单一,本地在小麦扬花、灌浆期经常遇到连阴雨或长时间高温、高湿、雾霾等天气,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农户种植的品种多以烟农19、济麦22、矮抗58等小麦品种为主,造成了病虫害发病率呈逐年加重趋势,尤其是小麦赤霉病已成为本镇小麦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 且一旦发生,无药可治,将会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影响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造成真菌毒素超标,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畜健康。

2 防治技术分析

2.1 品种选择

选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其他小麦病害可以通过拌种解决大部分问题,但赤霉病不能通过拌种来解决,所以选择优质的麦种是抗病的重要因素,目前生产上可选用抗耐病品种,如瑞华麦520、瑞华麦523、淮麦30、西农979、徐麦31等。

2.2 预防的最佳时机

在小麦齐穗至扬花的初期时,是预防赤霉病发生的最佳时期。要落实“主动出击、见花打药”(扬花5~10%)的植保方针,如果遇到连阴雨或长时间高温、高湿、多雾等天气,应在第一次喷药后5~7天进行第二次喷药,以降低病害流行风险。高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到连阴雨应做好三次防治。

2.3 坚持合理用药

优先选用咪鲜胺等复配药剂,慎用小麦赤霉病已产生较强抗性的多菌灵及其制剂。注意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

坚持“立足预防、主动出击、见花即打、药肥混喷”的防治策略,做到全面用药、不留死角。赤霉病要坚持2~3次防治不动摇,对品种高度感病、生育期极不整齐,花期遇连阴雨天气的田块,还应适当增加用药次数。

2.4 防治适期

第一次用药时间在小麦扬花初期(参考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第一次用药后5~7天开展第二次防治。高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首次施药时间应提早至齐穗期。

2.5 防治用药

防治赤霉病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慎用对小麦赤霉病已产生较强抗性的多菌灵单剂:防治白粉病可用戊唑醇、三唑酮,丙环唑、氟环唑等药剂;防治蚜虫、灰飞虱可选用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等药剂。要用足够的药剂量加叶面喷肥兑水均匀喷雾(机动弥雾,静电喷~雾面用水量20kg左右,喷杆喷雾机亩用水量30kg左右,提高病虫防效)。

注意:①如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②施用药剂时应轮换交替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减轻真菌毒素污染。

2.6 坚持科学施药

条件允许的提倡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

2.7 坚持一喷多效

小麦穗期同时也是蚜虫,白粉等多种病虫盛发期,应以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顾做好其它病虫害防治和防早衰工作。做到一喷多防,事半功倍,既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又保粒增重,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3 强化措施保障

小麦赤霉病有效预防期短、时效性强,应切实做到“三个强化”,最大限度控制病虫危害。

3.1 强化组织领导

各村(居)要充分认识做好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的重大意义,把赤霉病防控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将赤霉病防控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打赢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攻坚战。村(居)书记要亲自过问,分管农业生产负责人要靠前指挥、具体负责。

3.2 加大宣传力度

向广大农户广泛宣传小麦赤霉病的严重危害性,倡导广大农户主动购买高效药剂,适期防控;同时要充分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如: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明白纸;并充分利用调频广播、微信等各种宣传手段及时播报防治技术意见。努力营造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的浓厚氛围,提高农户防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帮助农户掌握最佳的防治时机,做好亩亩块块全面用药,避免盲区和死角。把赤霉病防控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3.3 强化统防统治

要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化防治合作组织为载体,大力培育各类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组织,因地制宜装备大中型高效植保机械,不断提升防治服务能力、农药利用率和作业效率;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专业化防治服务的积极性,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充分发挥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引领作用;要切实提高防控组织化程度,解决好无劳力户、外出农户病虫防治现实需要,全面提高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将小麦穗期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据农业部门预测,综合菌源、品种、气候、生育期等因素分析,未来几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形势依然严峻、偏重流行风险高。对广大种植户充分宣传小麦赤霉病防治的严峻形势和加强综合防治工作是目前的工作重点,农技人员也会不断研究出对抗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让小麦的种植效益和品质提升都有新的突破。

猜你喜欢
扬花连阴雨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沿淮地区秋季连阴雨综合指数构建及其变化特征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桃花雪
1961—2018年高淳连阴雨天气特征分析及对策探讨
飞雪扬花迎客来
当代音乐(2019年1期)2019-10-21 01:36:42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廊坊市连阴雨(雪)天气统计分析
经过
读者(2017年3期)2017-01-12 19:48:28
我国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