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兆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由于培训需要、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等方面的限制,企业通常会选择课堂培训法、个别指导法、专题讲座法、影视法等直接传授式培训,或者选择案例研究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拓展训练法等传统参与式培训。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逐步引入虚拟培训、网络培训、移动培训等新兴交互式培训。在新兴交互式培训模式中,虚拟培训是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培训学员代入具有三维信息的实时更新的人工虚拟环境之中,借助于某些技术设备使学员能接收到该环境中的各种感官刺激并对其予以响应,进而根据情境需要,依靠多种交互式设备对该环境进行驾驭和掌控,从而提升培训对象的知识技能。但在当前的员工培训实践中,这种培训模式应用范围非常狭窄。网络培训是指培训师事先将与培训内容相关的课程上传到企业内网或者特定的互联网络平台,通过使用网络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开展培训,但无论是同步培训还是非同步培训,其效果普遍不够理想。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通信的便利性与Internet海量数据信息的优势得以整合,具有灵活性、便携性、主动性、交互性、个体性等特点的移动培训逐步展开,原来的有线虚拟学习环境逐步向移动的无线虚拟学习环境过渡和转换,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均更加灵活和多元,培训师与员工之间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无限重复的的双向交流。学习者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登录移动学习平台,能够及时便捷地浏览各类最新资讯、便利地阅读新书、高效整合碎片化时间,随心所欲地享受信息世界的资源和学习的便利。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移动学习的可行性分析演变为移动学习的资源整合,再到移动终端软件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相对而言,欧洲和北美更为关注和强调移动学习的实用性研究,并将多项移动学习项目付诸实施,例如英国金斯顿大学和谢菲尔德海兰姆大学在关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实验中,开发了一套短信息服务系统,可随时向学生发送有关课程安排、考试安排和考试成绩等信息,这是移动学习的开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实施的UniWap移动学习项目,试图有效应用WAP技术,借助WAP手机或Smart Phone设备,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中充分应用短信息服务系统,从而便于师生随时随地登录访问教学和学习资源。该项目还计划通过便携的移动设备在教学中应用MMS服务,实现数字图像的生成与传送功能。此外,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和格里菲斯大学建立了WAP教育站点,随后Oracle公司和加拿大NA IT公司等也建立起各自的WAP教育站点,并通过该站点逐步实施和开展各自的移动学习服务项目。
我国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十年瞰览》一文强调了我国开展移动学习的深远意义,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和应用案例分析,介绍了我国近十年关于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例如教育部高教司试点的移动教育与实践项目。该文梳理了我国关于移动学习研究的主要方向,例如以实现连接功能为基础的教育平台以及相关移动计算,以及以短信服务系统为基础的教育平台、移动数据库及移动站点研究等。新东方网校推出了手机课堂等网络学习栏目,网易、搜狐等各大互联网技术公司也先后推出了基于手机短信息或WAP方式的外语学习辅导服务;宁波银行、京东大学等许多企业通过移动学习方式,为员工提供专业课程、资料下载、学习经验分享以及学员登录次数等关键数据统计信息,并借此及时有效地跟进学员的学习内容,综合把握其学习效果。多数移动学习研究文献对移动学习的模式进行了探讨,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逐步发展与成熟,以及移动学习理论的不断深入与完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与拓展。
从文献上看,移动学习概念被引入我国始于2000年。国际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博士在《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的专题学术报告中指出,远程学习按照不同的学习形式与学习手段可分为远程学习、电子学习和移动学习三种形式,此外,远程培训大学、网络化大学以及未来的移动化大学正在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自2000年至今,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已渐渐成为重要的学术热点。从CNKI数据库中以“题名=移动学习(精确匹配)”为关键词,共检索到2806篇文献,各年度文献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各年度“移动学习”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变化情况
从研究领域看,已有成果主要集中于社科类基础研究领域,大约占44%,高等教育类、工程技术类则分别占18%和16%。从个体作者角度看,首都师范大学的方海光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最多,共9篇;其次分别为是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王敏娟,共8篇;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7篇;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浙江工业大学李浩君、徐州师范大学陈琳等,各6篇。从机构作者角度看,署名为华中师范大学的相关研究文献共有53篇,北京师范大学40篇,东北师范大学38篇,华东师范大学36篇,西北师范大学34篇,渤海大学32篇。在检索到的2806篇文献中,基于共词分析的方法,可以看到与“移动学习”共现于同一语篇中的关键词主要有“培训设计、学习资源、微课、大学生、设计、移动学习平台、手机、3G、远程教育、学习模式、移动学习资源、Android系统、移动学习系统、云计算、大学英语”等,主要研究移动学习平台、资源开发以及在高校课程中的应用,而在员工培训中的应用微乎其微(关键词共现网络,如图2所示)。多半“移动学习”相关研究文献集中于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领域,加上计算机领域的有关文献后,便超过了全部检索文献数量的四分之三。
图2 关于“移动学习”的关键词共现网络
如以“移动学习+培训”为关键词,可检索到相关文献76篇。如图3所示,其中涉及到企业培训的主要有3篇文献,表明目前学术界对员工移动培训关注度还比较低。
图3 关于“移动学习+培训”的关键词共现网络
综上可知,移动学习相关研究文献主要与学校教育有关。学校教育属国民教育系列,是系统的专业学习,更侧重学习周期相对较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技能实践方面相对较薄弱。无论是个人技能培训还是企业培训,都是非学历教育,学习周期相对较短。
目前,许多高校都在建设慕课。究其实质,慕课是一种基于移动学习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实现碎片化自主学习、知识社区互动式学习,以及电脑和手机应用的无缝切换,实时同步学习记录及信息。但是,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受到以下诸多因素制约,该教育模式尚未在企业培训中获得广泛推广。
1.社会方面的约束。员工移动培训受到社会观念、应用市场和运营成本方面的限制。
第一,社会观念的约束。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员工移动培训从被人们认识到最终被采用,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人们把手机通常视为一种通讯设备或者移动设备,更多的是将其当作交流与沟通的便携式工具,或者是在闲暇时用其看视频、听音乐、读小说、打游戏,或者通过手机网络进行图片或视频的收取与发送,以及随时了解新闻资讯,大众对于使用手机来进行学习的意识相对淡薄。只有当员工移动培训能够为广大员工真正带来实惠,才能被大众所接受。
第二,应用市场的约束。受制于应用市场的约束,如投资大、利润低,当前,员工移动培训,仍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尚未真正进入教育实践阶段。
第三,运营成本的约束。在开展员工移动培训的过程中,无论是培训师通过短信、彩信或微信等方式向学员发送学习资源,还是学员直接主动地从相关网络平台上下载课程资源或上网浏览学习资源,各种费用支出如短信使用费、视像通话费、网络流量费等,都是必须承担的使用成本。而且,员工移动培训途径不同,对学员必备的移动设备也有不同的要求。对多数学员而言,参加移动学习,需投入较大的资金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模式的普及程度。
2.技术方面的约束。员工移动培训支撑技术包括无线通信技术、移动终端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相关技术的成熟程度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员工移动培训的效果产生影响。
第一,移动设备电池寿命的约束。作为移动学习载体的智能手机,在充满电量后,通常可使用一天左右,随着充电次数的增多,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会不断减弱。对于通过智能手机接受移动培训的员工而言,手机电池续航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培训学习的效率。
第二,手机屏幕的约束。首先,如果手机屏幕的分辨率不理想,员工在使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时,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感,因而,有可能减低员工的学习兴趣,若长时间使用,还有可能损害视力。其次,在向员工提供相关问题的答案时,也会受到手机屏幕的尺寸及其存储容量的限制,进而难以详尽、及时地反馈有关信息。再有,不同样式和型号的手机,其屏幕规格各不相同,当学习内容和相关资料被发送到持有不同样式和型号的手机时,屏幕显示效果往往不同甚至会出现偏差,影响培训效果以及员工满意度。
第三,操作系统的约束。不同的手机使用的是不同的操作系统,在不同操作系统中传递学习资源时,传递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另外,网络链接的畅通程度也制约着基于移动学习的培训效果。由于网络链接中不稳定性因素的客观存在,培训师与学员之间以短信、彩信或微信等方式,传递学习和交流信息时,难免会出现信息延迟甚至未送达的情况,影响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而影响员工移动培训模式的广泛推广。
第四,技术兼容的约束。在员工移动培训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技术兼容问题,如移动设备与服务器的有效连接是否便捷,有关数据库资源是否便于阅读和保存,员工能否及时收到相关的信息,系统的视频点播功能是否友好、便捷等等。目前,这些技术尚不十分成熟,依托于这些技术而开发出来的移动学习系统,适应能力较差,导致相关资源并不能得到有效使用。因此,需要尽快有效解决移动设备之间的不同技术标准的兼容问题。
3.培训过程的约束。当前的培训资源呈现及建设不完备,培训师的授课准备和员工的受训准备均不充分,而且培训过程管理不严格、不系统,培训环境易受外界干扰。
第一,培训资源的约束。通过手机等无线移动设备进行培训信息传递,应充分考虑学习资源检索、提取和存储的全面性与便捷性,以及数据传输方式的选择。
第二,培训准备的约束。为实现培训内容在员工与培训师之间的有效交互,员工要通过移动通信方式学好分散的小知识点,需要适应“片断式”和“碎片化”的移动学习方式,掌握有效把握学习内容的学习方法。移动学习方式往往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自我约束能力、概括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能够从分散的、零碎的学习内容“片断”中归纳出所学内容的逻辑链路,并对所学内容的整体结构进行合理架构,从而科学系统且牢固地掌握学习内容,但目前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已完全具备这些能力。另一方面,培训师需要通过手机与员工进行异地交流,培训师能否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能否把控好培训过程,也是企业是否选择移动培训的考量因素。
第三,培训环境的约束。员工培训的移动模式意味着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接受培训,然而在许多情境下,如环境嘈杂,垃圾信息和广告信息不断出现,手机游戏诱惑增多等,员工往往不能专注于培训内容,这是基于手机移动学习的员工培训项目必须面对并克服的难题。
第四,管理系统的约束。目前,员工移动培训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规则或实施标准尚未统一,移动学习培训项目的运作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培训机制不完善。员工移动培训的最佳实施主体应是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但由于移动学习式员工培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充分保障其顺利实施与推进,单靠教育培训机构的努力显然不够。
此外,当前的移动学习的培训互动系统更多是一种文本和语音的交互,交互的深度与广度明显不足,仅仅表现为个人的信息交流或知识分享,缺乏情感交流和肢体语言的沟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情景学习、社会化学习及非正式学习模式的功能发挥,使得员工移动培训受到了多方质疑。
移动学习是员工培训的必然趋势。2016年底,约80%的世界500强企业采用了电子化学习方式来推进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PC端的学习方式由于受到使用场景和网络的制约,便捷性和普及程度受限,,而员工移动培训由于其使用的便捷性和时刻触达终端的特性,决定了它是最容易被受众接受,也是最容易普及的一种方式。员工移动培训的优势在于它有很强的互动性,问答讨论等主动学习都属于非正式学习,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交互能更好地营造学习型组织的氛围。正式学习是系统性地获取一门学科的知识;非正式学习是在遇到问题时的即时性学习。企业员工最需要的正是能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学习。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在手机上不愿意花大段的时间去学习,因此,需要将系统的课程打造成碎片化且与工作紧密结合的知识点,帮助受训员工有效地解决问题和提升工作绩效。
根据载体的不同,员工移动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实现模式:
第一,依托于短信息服务的员工移动培训。短信息服务是大多数企业员工培训的辅助模式,主要借助移动终端,员工可以用短信息形式将其学习需求发送给网络教学服务器,企业也可采用短信息形式向员工发出培训指令。在一些企业,服务器先对员工的请求信息进行数据转化,诊断出员工的培训需求、培训过程中的疑难点,然后经过对计算机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内容。该模式借助人机互动机制,实现员工与企业培训网络之间的交流,而且培训知识与强化策略可以采取定制方式,完全符合员工的学习意愿。企业可对服务器接收的短信息密度、频度与时间进行个性化设置,为员工提供信息查询、自测练习、交流讨论等服务,培训师也可以与员工进行互动,并对其学习活动进行管理与激励。这种方式虽然效率较低,但应用较为普遍。
第二,依托于网页浏览和下载服务的员工移动培训。互联网中含有海量的信息和资源,企业甄选后存储在服务器中,成为员工WAP与Web服务器中的培训课程资源,使员工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查询、阅读和下载所需资源。该模式实现了对Web资源的无障碍浏览,使手机移动终端能够顺畅地浏览和查阅各种学习资源,进而大大扩展了员工培训的资源范围。此外,在该模式下,员工可以浏览培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简介、学习纲要以及学习要求,可以下载针对某个具体知识点而特别设计和制作的各种小型课件,也可以浏览电子图书资源,便于员工进行深入学习。
第三,依托于多媒体邮件服务的员工移动培训。该模式属于非实时培训,使用者能够依靠具有数据承载能力的移动通信网络,在移动终端与互联网之间顺利实现多媒体邮件互发,有效传送经过格式化后的各类格式的媒体文件,以及较大容量的信息,而且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学员与培训师及其他用户之间能够随时随地建立起邮件联系,辅助培训活动顺利完成。
第四,依托于点播服务的员工移动培训。在该模式下,员工借助手机等移动终端,可随时、随地点播音频、视频、动画等学习资源,参与培训学习。点播式移动学习适应性更强,灵活度更高,与基于有线网络的电视教育存在明显区别。
在实践过程中,上述各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培训内容和各种可供下载的资源往往局限于单向的知识存储和信息检索库,难以实现与学员之间的有效互动,难以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与困难进行及时答疑、指导和评价,难以对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反馈。同时,学员查找相关培训信息时也容易遭遇海量信息的干扰,甚至会出现找不到,或者虽然找到相关内容但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学员的时间和精力在犹如大海捞针式的信息搜寻中逐渐损耗却收获甚微,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员工参加移动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人机交互界面的操作复杂、网络连接不畅以及高昂的网络通信费用,也会降低人机交互的移动学习效率,难以及时对学员做出学习反馈。
不同的企业存在不同的性质、背景以及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同一企业内部,不同员工之间也存在岗位层次的差异,对员工技能、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必然有所差异,这些对培训模式的选择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企业的组织形式、战略目标、阶段目标、集权程度、领导风格等因素对培训模式的选择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具有针对性的企业培训一定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制。基于这一考虑,可将员工移动培训建立在企业内部培训资源管理系统平台上,对培训计划、课程管理、效果评价进行管理。
企业内部培训资源管理系统平台是一种仿真培训软件,面向企业对自身培训资源内容进行整合,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平台,也可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包括培训计划及管理、课程管理、在线仿真培训、内容安全保护等模块。创建共享知识库系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部门的员工提供学习、培训、考试、评估、交流的平台,不受地点、时间的约束,可显著降低员工培训的成本。课程管理主要是丰富学习课件的多元化形式并为其提供支持服务,例如开发资料型、题库型、流媒体、多媒体、演讲型等丰富多样的课件,并为其使用提供支持。培训计划管理是对培训事务的具体管理,主要涉及对部门、课程设置、培训计划的管理,也包括学员详细培训和考核情况查询模块。企业内部建立并运行的培训资源管理平台是一个综合的内部培训管理系统,要保障其功能充分高效地发挥,需要实现学习资料无障碍地即时更新、课程资源的广泛分发、共享以及学员之间的便利和即时交流,还需要立足于培训知识点,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和学以致用的目标要求,对诸如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形式进行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尤其是对培训内容涉及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详细分析和解答“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如何应用于工作”等问题,课后还应配备具体的实践内容供员工测试。
员工移动培训模式的核心在于培训内容,包括标准化课件和客户化课件,前者多为诸如语言、计算机技能、通用管理、项目管理等专业技能的培训或认证培训,后者则是针对不同企业各自特点和要求而专门设计的与公司制度、工作业务、岗位技能等紧密结合的培训内容。在开展移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应遵循针对性、专题性、简约性、标准化原则,无论是具有普适性的标准化课件,还是具有专门针对性的客户化课件,都应考虑是否适合小块时间学习,是否适合音、视频学习,能否最大程度集中学员注意力。所谓针对性,指的是员工移动培训资源应当适合员工移动培训设备的呈现及操作特点,如色彩设计符合人的视觉特点、分页合理、导航和菜单简洁等。所谓专题性,指的是员工移动培训资源要充分体现信息内容承载量小而知识点精的特点,充分考虑员工在移动培训时的外界环境干扰因素,以专题性知识为主,将专题性知识细化分解为一个个独立 “知识点小模块”,由不同的知识点串成完整的学习专题。所谓简约性,指的是员工移动培训资源的知识内容应清晰简洁,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应该简明扼要且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操作界面设计应该遵循便于学员快捷上手的原则,设置简单易行的层级结构,使页面的返回按钮与常规浏览器保持一致,降低学员移动学习的使用难度,提升员工的使用舒适度。所谓标准化,指的是学习资源的设计编排与数据库建设应符合普遍适用的原则和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存储的学习资源能充分满足交换与重复使用的要求,解决员工移动培训资源在不同终端适用性差、员工移动培训管理系统功能难以发挥等问题,促进员工移动培训的发展,实现员工移动培训资源的共享。
随着移动技术和设备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员工培训方式必将逐步改变。移动终端设备不断改进优化、移动通信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逐步成熟、移动运营平台和移动服务日臻完善,奠定了移动学习式员工培训的软硬件基础;员工移动培训的学习资源开发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可行性研究,诸如WAP学习站点建设、基于工作和问题的学习、终身学习、协作学习等系统研究,必然会越来越全面深入。第一,移动培训环境日益完善。数字化学习技术与移动终端技术、网络技术在移动学习式员工培训的应用过程中高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种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以及以员工为中心的信息服务,颠覆了传统的固定程式化的学习模式,是一种具备充分的灵活性、高度情境化以及突破时空界限的个性化学习,为员工创造了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
第二,移动培训活动更加便利。移动人机界面大大拓展了移动终端的可用性,让员工移动培训体验变得更轻松、更高效、更令人满意。推动移动培训的产业化进程,拓展适用人群规模,有利于进一步推广移动学习式员工培训模式,并创建新的应用模式。
第三,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员工培训能够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随时随地的”学习是一种突破时间与空间界限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任何人只要有意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
第四,终身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员工培训中充分应用移动学习,既是对网络远程教育优势的有效延伸发挥,也与终身教育理念相吻合,不仅能促使学员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紧密结合,也能涵盖员工的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甚至延伸到员工的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领域。
第五,远程交互活动日益成熟。未来员工移动培训将构建移动教学辅导和在线讨论答疑功能,实现随问随答的实时交互与不同步的非实时交互,员工与员工之间互信互助,培训师与员工之间坦诚相待、互相尊重,注重认知与情感的结合,增强学习自信心。
第六,个性化的网络学习需求日益增多。移动学习式员工培训模式的逐步推广,意味着一刀切的传统培训与教学模式将逐渐退出主导地位,员工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与满足,员工随时随地随愿学习与交流的愿景将能真正变为现实。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工作竞争中,移动学习式员工培训模式也将成为员工及时获取和更新知识、提升自我素养的最便捷有效的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