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盛,张 睿,吴忠军,于海涛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下,旅游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为此,国家旅游局先后发布了“515战略”[1]和《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2]。“515战略”提到“要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用信息技术武装中国旅游业”;《通知》要求到2020年,旅游业各领域与互联网达到全面融合,互联网成为我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在线旅游投资占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的15%,在线旅游消费支出占国民旅游消费支出的20%。
“互联网+旅游”的模式不仅可以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旅游体验,还可以为旅游管理部门、景区和商家的规划和决策提供支持,由此“智慧旅游”[3,4]应运而生,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定为“智慧旅游”年。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5]。因此,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率先在全国开设智慧旅游专业,为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开创了一条探索之路。智慧旅游中的智慧无疑是来源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因此智慧旅游专业需要信息技术课程群的支撑。桂林理工旅游学院的智慧旅游专业建设之初,由于专业开设时间紧,没有培养专门的智慧旅游教师,现有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承担,然而,计算机专业教师对旅游行业本身了解不多,导致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与旅游行业脱节等问题[6,7]。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不同,教学方法应该结合具体专业设计[8],因此,要成功开设智慧旅游专业,需要改革旅游环境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群的教学。本文总结桂林理工旅游学院智慧旅游专业教学改革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群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希望为智慧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正文内容。智慧旅游主要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对数据的感知、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和可视化等为游客和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提供方便、智能化的服务[3]。如图 1所示,游客从游前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做行程规划,到在景区游览时被多个物联网设备检测,再到游中或游后发表的游记、照片和视频等内容,形成旅游大数据,存储在云端。数据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有当数据被分析、挖掘后成为知识,并为旅游中各类人群提供智能化的服务时才产生价值,这一过程主要依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如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挖掘等。
图1 智慧旅游示意图Fig.1 Illustration of intelligent tourism
综上,智慧旅游中对当前主流的计算机信息技术都有所涉及,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平台、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VR/AR等等,因此培养智慧型旅游人才需要相关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群的支持,包括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网页制作和大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挖掘、可视化等。智慧旅游人才具体如下特点[6]:
(1)复合型
智慧旅游人才是旅游和计算机信息技术高度复合的人才,不仅仅需要学习旅游相关知识,还需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及其在旅游行业的应用。
(2)创新型
旅游行业的发展随着环境、经济、技术等因素的转变而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旅游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旅游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旅游企业必须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旅游者的潜在需求进行感知,并通过对感知数据的分析、挖掘等进行产品创新、研发和促销。
然而,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群在智慧旅游专业培养中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以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在建立智慧旅游专业之初为例,分析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群开设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的建议和经验。
(1)开设课程多而杂
由于是第一家开始智慧旅游专业的高校,因此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借鉴。旅游管理涉及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如果达到智慧旅游层面,需要广泛的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撑。为了让学生能全方位的了解旅游中用到的计算机技术,按照旅游对计算机的需求开始对应的课程,结果发现大部分计算机技术都囊括其中,如计算机网络方面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网页制作与设计、Web前端开发、电子商务等等。众多的计算机课程让以文科背景为主的旅游专业学生一时很难接受。
(2)理论和实践授课深浅度难以把握
目前尚未有专门的智慧旅游专业教师,因此智慧旅游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课程由计算机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承担。教师以前都是给计算机专业学生授课,面对文科背景的旅游学生很难把握授课的深浅度。由于开始的计算机课程以应用为主,学生并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因此很多课程,如果不展开讲,学生听不懂,如果展开讲,一是学时不够,二是讲得太深,学生也很难接受。
(3)课程内容与行业脱节
由于教师不具备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开设的计算机技术课程内容仍然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和旅游行业脱节比较严重。这样导致学生既要学习旅游管理,又要学习计算机技术,但却不知道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旅游管理中。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给出如下改革建议和经验,其中有些建议可以组合使用,有些建议可以同时应对多个问题。
(1)整合相关相近课程。许多课程在计算机专业可以独立成课,因为可以从理论到应用展开讲,而在旅游专业开设的计算机技术课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讲得很细,这样有些课程内容较少,很难独立成课,可以将相关的课程整合到一起,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课程,再如网页制作与设计、前端Web开发、电子商务等课程都可以整合到一起,整合后的课程可以降低艰涩的理论,以应用为主,由于涉及面较广,内容也很丰满。
(2)分流培养。旅游管理是一个大方向,设计多个细分专业,高年级学生需要分流。每个细分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计算机课程群也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基础课,为所有学生全修,其它课程则按照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可选修。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相关课程。智慧旅游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学院积极与旅游行业的相关企业寻求合作,以行业需求为背景和驱动设计相关智慧旅游课程,给学生进行真实工作情境式的教学。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能为企业培养可用之才。
(4)积极培养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旅游背景知识,并鼓励教师以智慧旅游为案例授课。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为了让计算机专业教师具有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行业背景,将计算机专业教师派到旅游行业挂职锻炼,如广西旅发委,桂林旅发委等政府部门。积极组织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相关旅游项目,在实际项目中能更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是如何为旅游行业服务的,一方面丰富了教师的行业背景,一方面也为教师授课增加实际案例。
(5)大力开发智慧旅游实训基地。桂林理工大学利用中央支持地方资金300余万元在桂林龙胜龙脊景区、桂林园博园景区建设了智慧旅游景区综合实践基地项目,学院利用自身在广西旅游行业的地位,与多家景区建立长久合作关系。在实践基地的支持下,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实际旅游环境中体验智慧旅游的各个方面,从而加深大家对智慧旅游的理解,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
(6)坚持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双创大环境下,将实际科研项目引入课堂,一方面让课程与行业结合得更紧密[9];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产学研结合符合旅游类专业教学的特点,也反映了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时代特征,最终实现了“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以研带产、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做到了“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
笔者以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为例,分析智慧旅游专业及其人才的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中计算机课程群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教学改革与建议,希望对其他高校智慧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