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博,董 晔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近年来,武术运动在全国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中有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少儿喜欢武术,逐渐改变了人们对武术的偏见。少儿是武术发展的载体,武术的发展离不开少儿武术的发展。本文针对少儿武术在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提出几点注意。
在田麦久教授的《运动训练学》中对运动训练给了界定:“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功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邱丕相、杨建营通过《武术概念研究的新视野》一文,详细地论述了武术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根据不同历史的阶段剖析总结武术,在此基础上认为:武术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围绕技击而展开的徒手和持械的身体运动。从不同角度把武术进行分类,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武术。刘文武的《武术基本理论问题反思》文章中,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武术概念、本质、观念、身体、技术和理论的梳理,目的是为了武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根据以上研究,武术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改善。本研究把武术定义为: 武术是以徒手和器械攻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拳种方式传习,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
少儿是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机,少儿时期骨骼发育尤为重要,骨骼中软骨成分比较多,有机物多,少儿时期骨骼易受外力作用弯曲变形,不易骨折。武术训练中应注意:第一,在训练中不易进行负重练习,以克服身体阻力进行多功能练习为主,在训练时要注意左右侧锻炼均衡,避免因锻炼不均衡导致左右侧发育不均衡;第二,根据武术专项特点,在基本功的练习过程中要全面发展素质,避免过多地使用单侧腿运动;第三,训练过程中注意动作的规范性,避免长期的错误动作导致身体形态的改变。
科学地对关节柔韧性练习可以提高少儿的柔韧性,改善身体形态,但是由于关节的稳定性差,易发生关节脱位,在武术训练中应注意:避免采用跳跃急停,要在专业的有弹性的垫子上运动,减少运动对膝关节的损伤;发展柔韧性时采用正确的方法,在合理的关节范围内循序渐进地发展柔韧素质,防治柔韧练习过程中关节脱位以及长期不正确的练习导致肢体变形弯曲,影响身体发育。
少儿时期骨骼肌水分、蛋白质、脂肪较多,无机盐较少,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收缩力量差、易疲劳、缺乏耐力,运动后恢复快。武术训练中应避免大运动量的安排,防治少儿在武术训练中因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运动损伤。过大的训练量会导致机体水分丢失,导致身体恢复缓慢,影响少儿的身体发育。
少儿时期,心脏的体积重量比成人小,随着身体的发育逐渐增大,到了青春期后,心脏的体积变化不大,逐渐发育成熟。在少儿时期心脏的发育特点是心脏房室腔先增大,房室壁较薄,心脏收缩力差,正常心脏搏动频率70~90b/min,比正常人心率较快。在武术训练中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强度要适中,每次练习间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多地采用憋气运动或静力性运动,减少心脏负荷。
少儿时期具有新陈代谢能力强、运动后恢复速度快的特点。与成人相比,少儿身体能量储备少,长时间运动后糖酵解能力差,所以少儿武术训练运动量不宜过大,但是可以适当地提高武术训练的运动强度。武术运动中短时间较大强度练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灵敏性,每次运动后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可以消除疲劳,多次运动可以提高少儿糖酵解能力。避免长时间武术训练少儿体内糖原储备不足,血糖偏低的现象,出现头晕现象。
少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最快,交感神经占主导地位,导致了少儿时期的特点活泼好动、热情、爱玩等特点,但是少儿自控能力差,一旦玩起来就很难短时间控制自己的状态。少儿对身边的事物缺乏认知,好奇心很强,总爱尝试和模仿各种不同的事物、学习和接受能力强。少儿在武术训练的过程中希望得到重视、认可,喜欢被关注、被鼓励、被肯定,通过这些少儿的表现欲会越来越强,越来越自信,从而培养少儿的竞争意识。武术训练中应注意问题:第一,少年儿童时期是培养兴趣的阶段,在武术训练中应多注重集体练习,多重团体练习,一方面培养了少儿自立、自强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锻炼少儿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第二,训练方法多样化,单一训练方法易导致少儿产生消极的情绪,不仅不会对训练产生兴趣,反而为以后的运动生涯产生阴影,所以应该避免单一重复性训练方法手段;第三,少儿武术训练要减少攀比和恶性竞争。在思想上教练应正确引导少儿,在训练任务上可以相互竞争,但是在生活中要培养少儿团结互助的品质,避免将少儿分为不同等级,这样极不利于少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在少儿武术训练过程中,通过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测量的指标来反应少儿武术训练的状况,使少儿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少儿的进取心,有利于激发少儿武术兴趣。武术段位制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术段位制已经对武术学习、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明显改善。但是训练中段前级难度较大,而且没有细节标准,首先,导致天生素质不好的学生失去考级的信心;其次,武术训练成绩在短时间内提高不明显,需要长期的坚持训练,这对培养少儿兴趣有负面作用。借鉴跆拳道考级标准,不同阶段参加不同考级任务,鼓励少儿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而激发少儿的竞争意识。
在少儿身体发育阶段,不同时期身体发育的特点不同,在武术训练中应根据少儿的身体发育特点进行训练,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关研究表明,7~9岁是少儿发展柔韧素质的最佳时期,在安排武术基本功练习时可以正压腿、侧压腿、压肩、下腰、下叉为主要内容;10~12岁少儿是发展速度素质的敏感期,安排基本功练习的内容时应注重安排定量计时的各种手法、步伐的练习;12~13岁少儿是发展力量素质的最佳时期,在安排基本功的训练内容时,应多安排各种跳跃练习、平衡练习等;14~15岁时期的少儿是发展耐力素质的敏感期,在安排基本功的练习时应安排整套、各种高难度的跳跃练习,如旋风脚、侧空翻等。
武术的发展要以文化为传承为基础,武术文化的缺失使得武术的传承变得盲目,好似无源之水。少儿时期是学习知识的阶段,是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学校、社会应该多向他们传授中华文化知识,培养少儿人生信条。
4.3.1 注重武德的教学 现代武术训练过程中,更多地注重怎么提高训练成绩、怎么练好专项技术,在武术理论教学涉及不足。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武术的核心理念与华夏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在武术训练过程中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授,培养少儿礼义廉耻的道德品质,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作出贡献。
加强武德教育的手段有很多。例如,在课下,让少儿观看武术电影,培养少儿的重义气、重礼节、忠心爱国的情怀,让少儿有一颗爱国的心;在课余时间可以讲述与武术有关的历史人物,如岳飞的精忠报国的事迹、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等。通过故事的形式,少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反而更容易接受,对少儿的影响更为深远。
4.3.2 注重专业理论教学 武术训练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与技术教学相结合,理论知识与技术相结合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提高少儿思考能力。在少儿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理论知识的教学,如简单的人体解剖学、入门的生物力学原理、运动训练等理论知识,一定的理论知识再加之相应的运动技术,少儿对武术运动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让少儿了解身体的结构特征,在训练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少儿专业技能,也可以提高少儿专业理论知识。
4.3.3 注重训练后恢复手段的教学 根据相关研究,少儿武术训练很少把恢复方法、手段作为教学、训练的内容。在少儿武术训练过程中,教练有意识地安排少儿休息,但是少儿很少能够理解教练的意图,这不仅不利于少儿学习新技术,而且不利于组间恢复。在课余时间可以安排少儿体能恢复课程,让少儿掌握相关恢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