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510006)
广东木鱼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与江南宣卷、西北念卷一样是明清至民国时期民间最为流行的地方曲艺之一。广东“木鱼歌”,又叫“摸鱼歌”、“沐浴歌”,实际上是“广东曲艺之母”,尽管南音、龙舟、粤讴与木鱼歌合称“广东四大民间曲艺”,但龙舟、南音和粤讴都是在木鱼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曲艺品种。此外,木鱼歌对广东粤剧、广西桂剧的诞生也产生过巨大影响。
广东木鱼歌与江南宣卷、西北念卷一样,产生时代大抵是南宋中后期。随着佛教净土宗在岭南地区的广泛传播,木鱼歌破土而出,成为广东地区曲艺大家族的一员,只不过它在南宋时期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很不起眼的小曲艺品种,木鱼歌的崛起应该在元末明初,随着元末农民大起义,白莲教在农村广泛传播,岭南白莲教把地方佛教曲艺木鱼歌改造成宣传教义的工具,在明代初期,木鱼歌从其他民间曲艺中异军突起,开始在广东广大农村流行并逐渐转化为地方女性娱乐文化的品种。
广东木鱼歌的主要受众是城乡广大的女性群体。明代中后期和清代时期,木鱼歌已经达到“家家能诵摸鱼儿”的流行程度,夜晚听长篇或短篇木鱼歌成为该地区广大妇女了解外部世界、接受教育、休闲娱乐的主流。按照封建礼教,女人应该在家谨守门规,作女红,做家务,青年女子应守好闺房,已婚妇女应相夫教子,夜间跑出去听木鱼歌,甚至整夜不归,严重有悖于封建礼教,所以,不但中央政府打压木鱼歌,而且地方政府乃至家族宗族均都打压木鱼歌。但是,木鱼歌既然成为女性最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靠外部势力打压、挤压是没用的,而且木鱼歌就像弹簧,越挤压,反弹就越高。明代中后期木鱼歌达到第一个高峰,清代中后期达到第二个高峰,清末民初达到鼎盛。
与江南宣卷一样,广东木鱼歌在清末民初达到自身发展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一是木鱼歌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自身的艺术形式日臻完善,其演唱形式、表演特征、唱腔曲调愈加成熟,其宗教性、民族性、教化性、女娱性等特征愈加彰显;二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自身的艺术内容更加丰富,其“歌本”(老百姓称长篇木鱼书为“歌本”、“歌书”,称短篇木鱼书为“摘锦”、“择锦”)不但有《花笺记》《二荷花史》等“十大才子书”和1000多种长、短篇历史故事、传奇故事等木鱼书,而且当地文人和民间艺人、普通百姓结合近代南方鸦片战争、华侨下南洋、戒烟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创作出许多反映时代特点的木鱼歌新作品,把木鱼歌推到一个崭新的高潮;三是木鱼歌成为岭南百姓尤其是广大妇女的主流音乐,不论是上层女性还是普通妇女,不论是珠江楼船歌女(珠娘)还是家庭主妇,木鱼歌成为广大妇女消疲解乏、识文认字、了解外部世界、交流感情、表达心声、休闲娱乐、陶冶性情的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四是木鱼歌已超出广东曲艺的艺术功能而成为该地区民众的生活习俗风俗,广东旧有民谣“要想癫,唱《花笺》;要想傻,唱《二荷》;要想哭,唱《金叶菊》”1。正月十五、七月七、七月十四(盂兰节)、八月十五,演唱木鱼歌成为广东城乡节日之夜的重要节目,“民间逢年过节、庙会、婚丧嫁娶、生诞宴会、入伙开张,凡有吉庆,主人都会请木鱼书艺人弹唱, 以为助兴。木鱼歌受众多为妇女,建国前,东莞妇女绝大多数不能入学,目不识丁,却往往有丰富的民间知识,就是从艺人唱的木鱼歌得来的”;五是木鱼歌上升为岭南曲艺之母。在木鱼歌出现前,岭南渔鼓、评书等曲艺形式已相当发达,但木鱼歌后来居上,不但超越渔鼓、评书,而且在木鱼歌基础上又诞生了独具岭南特色的龙舟、粤讴和南音,“岭南四大民间曲艺”由此而生;六是木鱼歌越出粤界,辐射广西和福建。广东木鱼歌传播至广西桂东、桂南一带而成客家木鱼、公馆木鱼和水上木鱼,传播至闽南、闽东而成闽南女书和闽东女书。七是木鱼歌越出粤界,远播海外。近代是岭南人“下南洋、闯天下”的高峰期,跟着两广人移民的脚步,木鱼歌进入越南、缅甸、爪哇(今印尼)、星岛(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并远播拉美和欧洲,木鱼歌不但在两广一带流行,而且随着岭南人“下南洋”而越出国界,传播到越南、缅甸、老挝、新加坡等东南亚诸国及欧美和澳洲,德国诗人歌德就是读木鱼书《花笺记》而得灵感创作出《中德四季与晨昏合咏》14首诗。
与其他地方宣卷一样,木鱼歌流行到上世纪50年代,随着新时期文艺整风运动的开展,木鱼歌在广东地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文革”扫荡后,千年古韵的木鱼歌在岭南地区几乎销声匿迹。至今只有东莞、台山、顺德、湛江等地乡村还保留有少量的木鱼歌演唱。
单人木鱼歌表演形式。单人木鱼歌主要有三种:一是传统的盲伯、盲姬木鱼歌,以三弦为伴奏乐器,坐姿为多,边弹边唱,以说唱长编木鱼歌见长,这是最传统的木鱼歌,演唱者先报上曲目名称,然后拨动琴弦开始演唱,音调凄苦哀婉,一字拖音较长。为增加艺术效果,演唱者往往采用“梅花间竹”韵的唱法,即一句高一句低,句与句之间的停顿需要伴奏长过门或短过门,然后接着唱下一句,不断交替使用;二是民间艺人单唱木鱼歌,以三弦为伴奏乐器,坐姿为多,边弹边唱,以说唱短篇木鱼歌摘锦为主;三是个人清唱木鱼歌,老百姓随时随地清唱、徒唱木鱼歌,大多不要伴奏乐器,偶尔表演,也是随机取用竹板、碗筷敲击节奏,所唱内容大多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木鱼歌经典唱段和老百姓身边的新人新事。
多人木鱼歌表演形式。多人木鱼歌主要有三种:一是二人木鱼歌。二人之中,一人为主唱,一人为伴唱(主要任务是合调),坐姿为多,主唱者以三弦为伴奏乐器,边弹边唱;伴唱者以钟、磬为乐器,在主唱者的唱词主句末尾以固定唱词;进行和调;二是三人木鱼歌。三人木鱼歌中,一人为主唱,二人为伴唱,站姿,三人均手持木鱼乐器,边唱边舞;三是多人木鱼歌。多人木鱼歌中,一人为主唱,其他人为伴奏,以坐姿为主,主唱者以三弦为乐器,边弹边唱,其他人弹奏二胡、箫、笛等乐器伴奏。粤东与闽南歌册(也叫“女书”)属于“一唱众和”,一人领唱,众人跟唱。多人木鱼歌是岭南木鱼歌的主流,主体主要是广大的城乡妇女和民间说唱班子。
当前,所有论及木鱼歌伴奏乐器的论文或著作均认为是“三弦”,如《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广东卷)》载:木鱼歌“伴奏乐器最初用三弦或琵琶”。学术界一直把木鱼歌列入弹词类,有失偏颇。当今江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宣卷主乐器都是木鱼(大、小两个),木鱼歌实际上是中国佛教宣卷在岭南地区的变异。当今广西一些山区、缅甸等山村艺人演唱木鱼歌依然只用竹制的木鱼。众所周知,广西木鱼歌以及缅甸和越南木鱼歌都是广东木鱼歌明清时期流传过去的,实际上是原生态的广东木鱼歌。从江南宣卷、西北念卷、越南木鱼歌、缅甸木鱼歌的当前伴奏乐器来判断,再结合“木鱼歌”本身的内涵,说明广东木鱼歌最初的主乐器是木鱼,木鱼属于鼓类,木鱼歌从渊源上讲应属于鼓词类。诚如专家指出:“明末木鱼书已经发展到用琵琶作伴奏的阶段了,而明末之前还应有一个以木鱼伴奏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明代中期以后,先以琵琶为主乐器,后以三弦为主乐器;清代中后期,逐渐增加椰胡、扬琴、竹笛、古箫、二胡、古筝、竹板等丝弦和管弦伴奏乐器。
与其他地区宣卷一样,广东木鱼歌也是以上、下句式组成的单曲体结构。每句字数也与宣卷一样,为7个字,属典型的七言句式。上、下两句形成一个曲体结构,循环往复。
陈勇新先生认为木鱼歌的主要腔调有两种:“妇女腔和艺人腔”。杨宝霖先生认为木鱼歌的主要唱腔“有两种,一、读歌,二、雅唱。”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广东卷)》认为木鱼歌主要唱腔有“清唱和苦喉” 两种。笔者通过学术研究和走访调查,发现木鱼歌的主要腔调并非上述所谓的“两种”,而是因各地方言、习俗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和多元性,从广东东部的潮汕到广佛,从广佛到广西西部,可谓“东腔西调”。从东到西,国内有潮汕木鱼歌、东莞木鱼歌、广佛木鱼歌、台山木鱼歌、粤西木鱼歌五个典型区域木鱼歌。各个区域的木鱼歌都有不同的唱腔特色。此外,仔细聆听长篇木鱼书,发现里边有很多岭南民间小调如[叫卖调]、[叹五更调]、[采茶调]、[四季调]、 [夯调]、 [顺口溜调]等等。
广东人一般不叫“木鱼书”、“宝卷”,而称木鱼歌脚本为“歌本”或“南音歌本”。广东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但发明了“十大才子书”,还创作、改编了千余种木鱼书脚本,影响所及,远播国外。
1.“十大才子书”。《花笺记》和《二荷花史》为岭南木鱼书的代表作。由于木鱼书数量众多,清代中后期,岭南人喜欢木鱼歌,文人们或刻书堂便模仿清初金圣叹点评《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记》“六才子书”成例,对众多木鱼书进行点评,先是评出“十才子书”即《三国演义》《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西厢记》《琵琶记》《花笺记》《平鬼传》《三合剑》《雁翎媒》。《水浒传》与《二荷花史》竟不在其列。可能此种评定难飨众意,遂去掉《平鬼传》《三合剑》《雁翎媒》,改为《三国演义》《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花笺记》《二荷花史》《珊瑚扇金锁鸳鸯记》,是为新“十才子书”。后人也有在“新十才子书”基础上重新加上《雁翎媒》,合称“十一才子书”者。
2.广东“歌本”木鱼书。笔者根据谭正璧、蔡衍棻、杨宝霖等专家近年来著作及网络木鱼歌文,发现古今木鱼歌有1000余种(江南宣卷脚本宝卷有5000余种)。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朱佳同学认为“不同版本的木鱼书总计3874种”, 此根据恐怕来自于日本学者稻叶明子《木鱼书目录》的预测,实际上,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的民间文学脚本容易出错,宣卷与木鱼书一样,许多脚本是“异名同书”,容易出现“一书多算”现象。木鱼书是明清流传下来的民间俗文学,时代距今不远,不会造成大面积丢失。因此,如果说木鱼书上千种有可能,如果说达到3800余种,恐怕属高估。广西民族大学陈丽琴副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赵义山教授也持同样观点,“木鱼歌产生后,出版木鱼唱本的作坊前后有 130多家,至少有1000 多种。”
1.宗教性。早期广东木鱼歌演奏主乐器为木鱼,艺人说唱长篇木鱼歌,在开场往往冠以佛家的劝世警言“如来佛乃开言道,尔娘十恶又开荤。此乃玉皇亲敕旨,严拿问罪不容人。为善自然当奖劝,作恶须当究罪深。若然无报谁为善,警戒阳间世上人”之类。
2.民族性。广东木鱼歌的民族性,一是体现在歌本内容绝大多数为中国本土故事和广东时事新闻;二是用本土方言演唱,即用粤语或粤方言如东莞方言、台山方言、湛江方言等演唱,歌本中有很多粤语词汇如“唔、咁、乜、冇、叻、奀、唓、啋、哋、厾、瞓、嘅、喺、嚟、冧、唛、唞、仔”等,其唱腔抑扬顿挫,逶碗动听,方言俚语,雅俗共赏。
3.韵味性。广东木鱼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练出自身特色的“苦喉”等唱腔,音调凄婉;格式上为“三三七七”韵文句式,说白相间,散韵结合,唱腔简朴流畅,极其富有乡村气息。
4.灵活性。广东木鱼歌属于典型的大众民间音乐艺术,演唱者无需化妆,也不需要多大的舞台,一个人、一墩小凳,一把三弦,一杯清茶,随时随地即可演唱。
5.大众性。广东木鱼歌在明清时期成为大众娱乐节目,人人爱听木鱼歌,个个能哼木鱼调,家家购买木鱼书,户户存有木鱼书。
6.教化性。广东木鱼歌与江南宣卷一样,各种歌本的主旨主要是教人孝顺父母、夫妻和睦、睦邻友善等等。
7.女娱性。总体上讲,广东木鱼书为女性文学,木鱼歌为女性艺术,其歌唱主体和听众主体均为女性,诚如叶岗所言:“辞必极其艳,情必极其至,使人喜悦悲酸而不能已。这种演唱风格所衍散出来的别绪离愁、伤春怨梦的情调,颇合女性口味,也是如木鱼书这种弹词类说唱文学之所以被称作女性文学的原因之所在。”
8.民俗性。广东木鱼歌民俗性突出表现在:一是深入当地民谣,如“要想癫,唱《花笺》;要想傻,唱《二荷》;要想哭,唱《金叶菊》”之类;一是深入当地习俗,如中秋之夜广东妇女“撞挂木鱼赢”之类;三是深入广东民俗,木鱼歌主旨所宣扬的劝善劝孝、家庭和睦、四邻友善、重情重义、因果报应等内容潜移默化成为广东民众自觉遵守的处事行为准则,对广东“纯正”、“尚礼”民俗和“重情”、“重义”民风都有较大影响。如广东春节民俗,除夕之夜,小孩提着灯笼满街跑着玩,边跑边叫《卖懒歌》:“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唔懒” 。此种“卖懒”童谣,即木鱼歌《懒婆娘》《五娘教女》内容所衍生的育儿民俗。
注释:
1.该民谣在佛山、广东、东莞民间家喻户晓,但不同地方略有不同,东莞一般说:“想傻,读《二荷》;想癫,读《花笺》;想哭,读《金叶菊》。”而佛山、广州一般说成:“要想癫,唱《花笺》;要想傻,唱《二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