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社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问题

2018-07-13 21:59曾永强
当代旅游(下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曾永强

摘要:高校社团文化不仅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高校传播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能够以“第二课堂”的模式遗漏的知识进行弥补,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社团文化相结合在一起,能够让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本文笔者就高校社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高校社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社团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的结合,是高校社团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日积月累的一种文化氛围。它通过社团活动来表现自己的内涵。社团文化主要是指社团理念、社团制度、社团形象和社团品牌。其中社团理念是社团文化的关键,能够体现社团人员的价值观念,展现社团的宗旨和精神风貌。社团制度是用来规范社团行为的准则,是树立良好的社团形象的关键,能够统一对于社团的管理。社团品牌对于社团文化来说是“看不见的财富”能够展现出社团文化的内涵与深度,它的存在能够给社团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一、高校社团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一)两者工作理念一致

高校一致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道德教育需要人性化,将高校学生的成长与利益放在最前方,理解和关爱高校学生。依照满足高校生的不同需求来推动学生进步和成长,为他们营造一种公平、和谐且民主的师生关系,提供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体验生活的平台,利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理解高校学生的选择,倡导学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提升高校学生的道德素养。高校社团文化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将学生作为根本的思想理念和工作基础。要巩固和发展学生在高校社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学生不仅是社团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是发展社团文化的关键力量和重要保障,所以两者的工作理念是具有一致性的。

(二)两者工作目的类似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就是为了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推动高校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利用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心理、精神和思维产生影响,最后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标准。高校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是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为高校学生创造一个放松且愉悦的精神环境,通过长期开展各种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把高校社社会教育的外在要求,变成高校学生对自己的规范,从而达到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两者工作对象相同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高校学生社团都是以学生为重,工作也都与学生有关,社团本来就是一个由高校学生组成的群众性组织。高校与思想道德教育相关的工作都是围绕着高校学生开展的,同时还注重培育高校学生的合作观念、创新能力和知识素养,重视社团成员在实践中的专业程度与团队精神。一般来说,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社团都不会忽视学生的地位换换。高校学生在社团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作为客体来接受文化的熏陶。同时,高校学生也是社团文化的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来创新文化、改变文化。

二、高校社团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力

社团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是存在一定的影响的,高校学生在参加各种社团实践并接受教育的同时,学生自己的行为活动和道德素养也会感染着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作为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者,不能忽视社团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不光要有重点,还要在任何时候都相互渗透,相互推动。只有做到这些,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像春雨一样渐渐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变成高校学生在思想与行动上的重要指导,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真正作用。

(二)拓宽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平台

如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正在从第一课堂拓展到第二课堂,因此第二课堂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更要做到顺应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的需要,并且符合高校发展,从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高校社团文化活动是高校典型的第二课堂,在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把社团文化作为平台,可以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高校社团文化中所展现的这种隐形教育的成果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是很难达到的。高校学生利用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能够在种类繁多的社团中给自己找到合适的位置来表现自己。社团文化还要具有会组织活动,具有专业性等等特点。高校学生在管理学生社团的过程中,要加以引导和帮助,把国家的期望,社会的需求和高校的教育目标等等融合人在社团文化当中,通过社团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优秀作用,给思想道德教育者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三)净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氛围

思想道德教育的氛围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要让高校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优秀知識的引导和熏陶。高校社团利用其自由、开放的氛围来激发高校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提升高校学生创新、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给高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但社团文化所创造出的是一种隐形的、看不到的教育氛围,在悄无声息的情况下对高校学生的三观、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等产生影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旨在营造一种能够让思想道德教育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进行影响的氛围,区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输,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增强高校社团文化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一些思考

社团文化不仅在课堂的巩固上有着作用,对于思想到得教育方面也有着不小的影响,这就让我们思考怎样能够让教育的影响范围更大。对于高校社团文化教育功能日渐减弱的发展趋势,一定要做到在坚持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强化对社团活动的约束。

(一)保持文化正确的前进方向

国家一再强调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校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高校社团文化是高校文化的关键,所以,增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仅是在如今,哪怕再往后一个年代,学校的文化建设也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利用各种丰富的社团活动来传承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利用社团开展的实践性活动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的社团可以在日常经营与活动的同时,围绕着感兴趣的特定主体,来实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将学生的特质与学校的教育精神相结合,利用具有多种色彩向融合的模式,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各种校园社团文化活动,通过上述行为来提升高校社团的文化教育职能。

(二)建立具有直接道德实践职能的社团道德教育

倡导和鼓励具有直接道德实践职能的社团活动,不仅是第一课堂老师的教育内容拓展,强化高校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了解(比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的建立),还是引导高校学生进行各类相关社团实践活动的重要突进,帮助各科教师开展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和适应程度,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来保证教书育人工作(例如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有效的实践活动来加以辅助,有时因为人力、物力或是财力的束缚,一些任课老师无法及时的进行实践活动,使得教育成果受到影响。通过高校创建的具有直接道德实践职能的社团,便可以把一些琐碎的事情交给社团去进行,减少任课老师的负担,达到更高的效率。除此之外,通过这种社团还可以在高校中由学生自己开展和组织多样的学术讨论,推进高校学生对于党的理论更深层次的了解。

(三)强化高校社团的领导

高校社团虽然是学生组成的社团,但是不能离开高校的组织和领导,尤其是在高校社团个数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加强对于高校社团的组织和规范是很有必要的,能够保证高校社团顺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前进,对于教育学生、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也有积极作用。强化高校社团的组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建团把关。就是在社团设立之初时就强化管理。高校社团刚成立时,要对社团的合理性进行考察,考察的主要方向是社团章程,是否与其他社团产生重合,是否满足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最终目标。其次,引导活动。为了保证社团活动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要强化对社团活动的总体指导,保证活动内容在大纲范围内。开展活动要提前报备,检查所有活动与其章程要求是否一致。最后,年度考核。推行淘汰制,每年年末组织专门的人员对社团活动进行评价与考核,淘汰那些不经常活动和违背社团章程活动的社团。利用以上方法来最大程度的发挥社团的文化教育功能。

(四)规范高校社团的行为管理

高校社团在发展同时也日渐显露出商业化、娱乐化和散漫化的趋向,导致高校不得不对社团管理进行规范;要重视和领导社团向正确的文化方向迈进,这是高校文化建设进步的关键。强化學生社团的行为管理,不仅要倡导社团开展各具特色、满足高校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学生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氛围,还要保证社团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禁止低俗、恶搞文化的情况出现。订立相关的社团活动规章制度,对社团的日常活动进行规范,使得社团变得更加规整。高校社团的行为管理重点在于领导学生开展相关活动,而不是束缚学生的自我发展。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金文涛. 解读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教书育人,2010(5):96-97.

[2]夏勇子.论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8):9.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