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教学素材就在生活中

2018-07-13 18:31吴婷婷
健康科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动物园笔者动物

吴婷婷

笔者作为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深知这门课程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尴尬地位。国家重视,学生德育需要,但是苦于没有应试压力,任课教师非专业化等原因,大部分的课堂教学就只存在于照本宣科。并非教材不出众,2016年部编教材开始统一实施后,教材变美了,内容更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了。但是教材简单的几幅图,着实让一线教师无从下手。并非任教的教师不认真,而是课堂素材不好找,教师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去准备课堂素材。基于此现状,为更好地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从课堂教学素材入手,解一线的教师之需。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时提及“本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必须根植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想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基于此,所有课堂的教学理应围绕儿童生活而开展,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贴近学生,才能落实以生为本。笔者想通过课堂的教学素材哪里来,素材如何整合和运用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来开展。

一、教学素材哪里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圈

“微信朋友圈”大家都非常熟悉,基于生活的点滴记录,获得好友的点赞与支持。那么儿童也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的素材应该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圈。只有学生熟悉的,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素材,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比如,笔者在上一下《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7课《可爱的动物》时,基于本校学生周边就有一个动物园,而动物园中乱投喂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于有盈利性的喂食行为,而小朋友们乐此不疲,把这当做与动物交流沟通的途径。动物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我们要与自然共生共长,就应该尊重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园中的乱喂食行为会导致动物患病甚至死亡。所以,我们应该从本质上让学生明白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在上本课时,笔者就到动物园里进行拍摄,不仅拍下小朋友们的喂食行为,也着重拍下动物们的行为,并在课堂中引社会新闻及数据,让学生从深层次明白这样的行为并不是爱小动物。因为是自己熟悉的素材,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情境中,并且在这堂课后,积极实践,不再去公园投喂动物,文明游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问,如果不就地取材,不选取学生所熟悉的素材,直接切入,学生产生不了共鸣,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笔者在上一下《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8课《大自然,谢谢您》中,第一板块的内容是“大自然的礼物”,教材选取了“米饭、丝绸、房屋”三个自然的礼物,而笔者在上课时注意到,这些礼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最熟悉的。义乌作为一个盛产红糖、蜜枣的地方,是不是在课堂中引入义乌特产会更好呢?学生是不是更有话说。而这些义乌特产是不是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果不其然,这批孩子根本就没有见过稻谷,没有共鸣,没有话说。但是一说起红糖,他们的话痨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一个学生家就在义乌义亭镇,他一口气就把整个红糖的制作流程说了一遍,笔者再配以红糖的制作过程,大家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

所以,笔者认为,一线的教师不需要照本宣科,也不需要费尽心思在网络中找寻素材,只要是基于学生的生活圈,是学生所熟悉的,自然而然就能让学生有感触、有感言、有共鸣,我们所要落实的教学目标就如润物细无声般浸润学生的心脾。

二、素材如何整合和运用——清水芙蓉去雕饰

《道德与法治》课能否上得精彩,关键还在于素材资源的整合和运用。道法素材有文字、图片、视频、调查问卷、辨析等各种形式。如果说把一堂道法课比喻成一个人,那么教学目标是灵魂,教学设计是骨架,那么各种道法素材就是鲜活的血肉。而实践证明,素材的合理整合和运用能够克服教材内容相对单调或抽象的缺点;能够向学生传递鲜明、生动的信息,创设情境,增强情感体验;也有助于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1.重视整合的目的性——有的放矢

教材资源的整合目的在于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有时候会找到很多与学生相关的素材,但不是全盘运用,需要教师有的放矢,三思而后行,对素材进行整合。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进行整合运用,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落实并没有太大关系的,应该及早舍弃。

比如《可爱的动物》一课时,同时收集到多个和动物园投喂动物导致动物生病并死亡的视频:新闻报道节后动物园的困扰,不知该如何解决人们的乱投喂行为;新闻报道动物园三只可爱的黇鹿之死,并通过解剖发现有球状的异物导致动物肠胃功能丧失……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去喂动物,但对于这个行为导致的后果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对素材进行对比,最后决定使用“三只可爱的黇鹿之死”这个素材,素材中有对黇鹿进行解剖的报道,能够直观地让学生看到,黇鹿的死亡就是来自于那6.5公斤的异物,孩子们看得很认真,自然心里的感触就会越深,那么也就达到了让学生以后不在动物园投喂的目的。

2.提倡整合的简约化——留其精华

既然素材这么重要,那一堂课就播放素材就行了。视频多几个,图片来一打——这样的认识和实践误区是非常要不得的。实践证明,长时间、大容量地运用教学素材,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持续关注度会逐渐下降,所以在很多素材的运用上要减少重复性和雷同化。其次,作为素材的整合者教师,也要在准备素材方面花费大量的精力,有点得不偿失。那该如何运用好这些教学素材呢?笔者认为,提倡整合的简约化,尽量减少素材的使用数量——返璞归真,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本文所述只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必定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一石激起千层浪”,相信笔者的这颗“石”只是抛砖引玉,能够给一线的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实践教学中提供一点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会一边教学一边总结,争取在这条摸索之路上能就“教学素材”这块日臻完善,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猜你喜欢
动物园笔者动物
住在动物园里的“闪电”
老师,别走……
摆摊后,一个喷嚏两个亿
你的新年flag是什么?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最萌动物榜
我家的动物园
动物可笑堂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