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分析

2018-07-13 19:12余彬
体育风尚 2018年7期
关键词:田径教学高校体育体育教学

余彬

摘要:田径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让高校教师能够科学的制定教学策略,现对高校体育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可以成为教师优化教学策略的依据,提出的教学策略可以成为教师的教

学借鉴。

关键词: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体育教学

田径是田赛、径赛和全能比赛的全称。现代田径运动主要包括竞走、跑、跳跃、投掷及以这四个项目组合而成的全能运动。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最基础的运动,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必定包含田径运动的教学。教师在开展田径运动教学时,需要作好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分析,以便制定科学的训练

计划。

一、田径运动的特点

在远古时代,人们生活资料不足的时候,需要通过走、跑、跳跃、投掷的方式获得猎物等生活资料,人们的走、跑、跳跃、投掷能力决定着人们是否能够正存下去。在劳动中,为了强化获得生活资料的能力,古人开始有意识训练自己的走、跑、跳跃、投掷能力,这就是田径运动的起源。到了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资料已经富足,但是人们已经意识到开展适当强度的走、跑、跳跃、投掷等田径训练能提高人的意志力、促進身体循环系统的功能,开展田径训练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于是人们开始重视在生活中自发的开展田径训练。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展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于是田径训练就被纳入到体育教学的范围中。又由于田径运动是最基本的体育运动,因此田径运动又是体育教学中必须开展的运动项目。

二、田径运动量与训练强度的关系

虽然开展田径运动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强化人体的新陈代谢的能力,但是在开展田径训练时,并非训练强度越大越好。据科学研究发现,训练强度能够改变人体睾酮/皮质醇、乳酸脱氢酶、全血乳酸等指标数值。究竟什么样的运动量为最适合高校学生进行锻炼的强度,目前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然而目前给出一套粗略的指标。目前科学只能说明,即高校学生参与了田径训练后,如是两三天后人体睾酮/皮质醇、乳酸脱氢酶、全血乳酸等指标能恢复到运动前的指标,即意味着训练强度是适合的;如果学生的各项指标很快就能恢复,学生没有感受到训练疲累的感觉,则意味着训练强度不足;如果高校学生在两三天以内依然恢复不了数值,即意味着训练强度过大。如果训练强度适合,那么学生的身体可以得到锻炼,身体的机能能够得以促进;如果田径训练强度不足,则起不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训练强度过大,则会让学生的身体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比如学生的肌肉可能受到损伤,心脏可能引发疾病。

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存在在训练强度达到极点以前,呈正比的关系;在训练强度到爱极点以后呈反比的关系。以田径运动训练为例,在高校学生到达训练强度极点以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训练量来提高训练强度,通过强化训练强度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当学生到达了训练强度极点以后,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身体负荷,一味继续提高训练量,那么此时田径训练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会损害学生的身体机能。由此可见,教师开展田径运动的要点,就必须了解学生的训练强度极点,以此合理的设计训练量。

三、田径运动量与训练强度的因素分析

(一)训练强度极点的差异性分析

学生的训练强度极点不是统一的,它的差异性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受人体生理的影响,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先天身体素质不同,于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训练强度极点不同。比如有些学生的先天身体素质比较好,他们的训练强度极点就比较高;反之,先天身体素质不佳的学生,训练强度极点就比较低。第二,它存在普遍的规律性,尽管训练强度受先天因素影响比较大,即它的随机性比较大,然而它还是存在普遍的规律性。比如,在学生成年以后,训练强度极点受先天身体素质影响因素比较大,而在未成年以前,则存在规律性。一般在未成年以前,年龄大的学生训练强度的极点会高于年龄小的学生;男性学生的训练强度极点会高于女性学生。第三,它的数值不是恒定不变的,通过体育锻炼,学生的训练强度极点会发生变化,比如学生如果长期接受田径训练,他们的训练强度极点便会增加;反之,如果学生很长一段时间不再接受训练,他们的训练强度极点可能就会下降。教师在把握学生的训练强度时,需要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差异性。

(二)田径运动量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差异

如果要在田径训练中落实训练强度,就要从科学设计训练量着手,安排田径训练项目。在开展田径训练时,教师会发现,即使给学生同样的训练运动量,然而训练的方法不一样,学生会感受接受了不同的运动训练量。这是由于训练运动量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存在差异的缘故。比如如果教师一直选择枯燥的方式开展田径训练,那么学生会感觉到训练量较大;如果训练同样的时间,教师要求学生一次完成全部的项目训练,和允许学生分次完成全部的训练,学生会感觉到训练量不一样。学生在判断自己的训练量时,往往不是从客观的角度分析自己的训练量,而是从主观体验的角度判断自己的训练量。教师在把握学生的训练量时,要科学的把握客观的训练量,然后要尽可能给学生良好的训练体验,否则学生会由于认为田径训练量过大,因此拒绝参与田径训练。

四、科学把握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教学策略

(一)科学制定训练强度

田径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为了达到这一锻炼的目的,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在训练中尽可能的挑战身体极限。然而在学生参与训练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生理特征变化,比如当学生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身体循环系统紊乱等特征,可能会引发学生心脏疾病、体克或其他疾病时,便要中止训练,不能再增加训练

强度。

(二)动态制定训练量指标

在设计学生的训练量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层,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先天素质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训练量。对于先天素质好的学生,教师要求以参加田径比赛的要求衡量他们,增加训练量;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能够轻松达标,挑战比赛的标准,逐渐增加训练量;对于身体素质不佳的学生,教师可以以达标作为标准,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非强调学生的训练量。

(三)优化田径教学的策略

应用科学的训练策略,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训练体验,使他们觉得参与田径训练的训练量不大。教师调整训练量的指标包含训练的时间、频率、负荷、间隔时间、训练的项目等。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的设计田径训练项目,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训练。比如教师在开展田径训练时,可以为学生设计训练游戏,比如教师可以在开展折返跑训练时,让学生玩“打水”的游戏,即教师将学生分成数个组,每组学生的总体水平几乎一致。教师让学生站在起点准备,终点放一个大水桶。此时每组学生都要提着一个漏水的水桶,用漏水的桶盛水,送到大水桶中去。每组成员依次送水,直至把己方大水桶中的水灌满。在玩这样的游戏时,学生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游戏和竞争上,而忽略训练的疲累感。在训练时,教师还可以灵活的安排训练项目,使田径训练的内容不会太单调。比如教师在开展了跑步训练项目后,可以安排投掷训练。学生在开展跑步训练时,容易感觉下肢很疲累,此时如果教师持续开展跑步训练,学生就会感觉训练量特别大;此时教师开展投掷训练,将训练的重点放在上肢的训练上,学生就不会感觉太疲累。教师在教学时,只要控制好训练的间隔、让训练的项目富于变化、在训练时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便会觉得田径训练的过程很有趣,从而不会觉得训练量

太大。

五、总结

在开展田径教学时,很多教师发现很多学生消极的对待田径训练,当学生不愿意参与训练,甚至逃避训练时,他们的身体就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不愿意参与田径训练,是与教师对田径训练的强度与训练量的理解不够深入有关的。在开展田径训练时,教师必须结合田径运动的特点,合理的制订训练强度、安排适当的运动量。教师只有以此为目标,优化教学策略,才能让田径运动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优化学生的身体机能。

参考文献:

[1]罗光利.青少年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5(09).

[2]周斌.试分析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J].才智,2015(14).

[3]谭广.浅谈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J].当代体育科技,2014(03).

猜你喜欢
田径教学高校体育体育教学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亳州市城区中学田径教学的现状和策略研究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