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

2018-07-13 08:25朱平
天津教育·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朱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我国最新的治国理政思想之一,对于培养“大战略”“大视野”的高校优秀人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并且结合现状对该理念的融入对策、侧重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最初是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作为报告中的亮点,该理念强调了我们不仅应该加强对本国利益的追求与维护,同时也应该“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即“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全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这一理念自提出之后不仅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还深刻贯彻落实于各项实践工作之中。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国内外诸多场合(博鳌亚洲论坛、亚信峰会、APEC大会、东盟峰会等)都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这一理念进一步推广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努力形成共同的认知与意识。

2017年在日内瓦总部,习近平总书记发布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在这一演讲中,习近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阐述,从而赢得了在场各个国家、地区的一致认可与强烈共鸣,也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构建上的必要性、重要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宣扬,让外界认识到这一共同体的构建既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来接力传承。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

当前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化发展上日益紧密,人类社会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的挑战问题也在不断增多,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已经不能完全独立地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了,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既是一种实际性的需要,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互动,通过协商与合作,才能实现双赢与共赢。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希望,其思想是否规范端正直接影响着各个理念的融入与践行。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融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满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本身就具有其自身的职责与使命,不仅是为了传授某一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应该在理论课教学中积极弘扬、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方针与对策,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中国化的成果,接受先进理念思想的洗礼。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我党十九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理念的融入,有利于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党中央在思想、精神上的一致性,从而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使命。

有利于融入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努力探索的成果,其追求的是人类理想社会。而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传播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途径,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学科的教学必须要融入新鲜内容、注入活力元素,促进新理念的培育、新意识的构建。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讲授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前沿的主流观念,增强高校大学生对国家重大战略在理解与认知上的敏锐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才能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这种理念的融入还能让大学生突破狭隘的民族意识,能够在超越个人、民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掌握人类的共同命运,树立大智慧、大担当的意识与情怀。

有助于高校大學生形成“国际视野”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融入还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全球观”,形成“国际视野”,能够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角度出发去分析人类历史的过去、当前与未来,从而主动适应世界的变化,积极应对更多的挑战。这一理念的融入还能帮助大学生构建“世界情怀”,对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推动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对策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融入具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多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思想,并没有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新成果及时、积极地融入其中,加上很多教师缺乏这一理论的教学经验,本身对此也缺乏一定的认知,对理论的有机融入造成了消极负面的影响。

提高教师的政治敏锐性,奠定良好的融入基础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这一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者,尤其是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教材内容本身就具有稳定的特点,极易导致教育教学的僵化与滞后。对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融入的过程中,应该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敏锐性。例如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就应该主动将党的会议精神、国家的新提法与新举措以及社会热点等多项内容融入思想政治课堂与教案设计中。

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融入与学习,教师必须要了解该理论本身在内容与文本上的枯燥性,既要开阔政治视野,也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通过自身的解读与诠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融入更多的内容。在此过程中,高校的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与培训,在教师能力素养拔高中积极引入国内外的重大理论与热点话题,提供充足的学习与实践机会,让教师能够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为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好积极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知识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之中。

对学生进行科学调查,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

每个高校大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着自己的认知,即使有一部分学生并不了解这一理念,但是在中国加强对外交流与开放的过程中,大学生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民族意识。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大学生的国际视野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与现实考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认知,在无形中实现对理论思想的初步弘扬。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对这一理论内涵的基本价值观与认知水平,对这一理念融入思想政治课堂可行性的论证分析,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科学的调查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学中多与学生开展全方位的互动,让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国际视野”。

优化教学设计,细化理论讲授内容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的融入不能脱离整体性、科学性的设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设计的优化,该理论能够实现与教学环节、学生认知的紧密结合,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碎片化的情况,也能防止相互脱节、教学重叠等现象的发生。因此,教师应该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对具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细化操作,找准教育教学的侧重点,在高校大学生脑中植入全球、全人类视角的思维概念,加强对理论以及实践问题的深刻讨论。

例如,教师可以将中国的近代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合在一起,实现历史与时代命题的融合,基于历史观、价值层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单纯地讲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性的内容,可以将其与中国梦、中国的和平崛起、改革开放政策、“一带一路”倡议等实践工作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能够站在实践的角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体系有更为深刻、全面的认知,促使学生能够站在不同角度进行个性化的认知与理解。教师还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站在全球、全人类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最终提高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始终秉持着系统的观念与态度,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融入作为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把握不同环节、教学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开拓传统的、具有专题性的多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路径,解决当前理念融入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合力传播先进思想

要想帮助高校大学生建立战略性的理论认知,教师必须要建立“大教育、大教学”的思想,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传播合力,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活导入。

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积极应用包括网站、微博等不同类型的先进技术手段,发挥这些平台、技术的作用。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它是高校大学生广泛使用的社交平台,大学生往往会在这一平台上接受和吸纳更多的新鲜资讯与信息。教师可以专门设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众号,或者是将相关话题引入课堂上,让大学生在理论课堂、微信公众号上能够接触到更多這方面的内容。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慕课等创新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校园网”来开辟专栏,为学生能更为广泛地接触“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的机会。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局限,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学团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等活动,利用课内外的教育资源、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理念的广泛传播。

结语

总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我国十九大会议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大学生建立正确思维、开阔视野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对这一理念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视,在提高教师政治敏锐度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思想认知现状,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教学手段的创新运用,进一步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整体水平,让学生能够收获更多,形成更为广泛的核心价值体系与主流意识形态,也为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实提供更多的动力支持。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