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探析

2018-07-12 04:23姜刘
办公室业务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探析精准扶贫

姜刘

【摘要】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是党在新时期的又一重大历史使命。如今,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和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如何让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到2020年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以贵州省黎平县蒲洞村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为个案,进行经验总结,以期达到以点带面、复制推广的目的。

【关键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探析

一、黎平县基本概况

贵州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黎平县地处黔、湘、桂三省(区)边界,面积4441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为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份,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全省13个发展困难县之一。2016年末,全县有贫困人口7.43万人,占全省的2.00%、黔东南州的11.15%;贫困发生率16.08%,比全省高5.48个百分点、黔东南州低1.05个百分点。有贫困乡镇6个、贫困村238个,分别占全省的0.73%、3.17%,黔东南州的16.67%、13.36%。全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二、蒲洞村基本状况

蒲洞村处于黎平县德凤街道西南部,距离县城区23千米,总面积19.2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寨,11村民小组,487户,2325人。村内平均海拔926米,耕地面积940.65亩(稻田888.94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46亩,森林覆盖率达96%。2015年2月13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黎平县一类贫困村——德凤街道蒲洞村,看望春节前的困难群众,并鼓励广大群众“鼓起劲来抓发展,弯下腰来拔穷根,携起手来奔小康”。为此,黎平县牢记总理嘱托,倾真情、用真心、出真力,精诚团结,攻坚克难,聚精会神抓好脱贫攻坚工作,让蒲洞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2160元,迅速增长至2016年6108元,在脱贫攻坚示范中脱颖而出,实现整村顺利脱贫。

三、蒲洞村精准扶贫实践

(一)党建引领,担负主责。始终把落实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主责,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蒲洞村建设各项工作,把蒲洞村脱贫攻坚示范创建和新农村建设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充分发挥县、街道、村三级党组织作用,落实县委抓统筹协调、街道党委工委牵头抓落实、村党支部配合抓推动的责任落实体系。一是坚持领导挂帅指挥部署。县委主要领导经常在一线调研指导,在一线蹲点遍访贫困户,在一线指挥调度。同时,统筹制定详细的工作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党建帮扶工作组真蹲实驻。在任务重、困难大、推进难的关键时刻,实行一天一碰头、一周一调度,“5+2”“白+黑”带着群众干,各项工作推进有力,进展明显。二是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因地制宜设置环境提升党小组、产业突破党小组、民生改善党小组、蒲雁兴村党小组4个党小组,明确各党小组工作职责,发挥各党小组职能作用,推动党员带头抓项目建设、抓产业培育、抓民生发展,让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获得全面发挥。三是发挥党员村干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带头动员家属,带头改造危房,带头整治环境,赢得了群众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组建以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构成的寨老委员会,组成决策监事理事会,全过程、各环节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示范带动等工作,开创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宣传发动,鼓舞干劲。积极打造“总理视察线路一日游”精品旅游线,培育的“总理黎平行蒲洞大礼包”等本土特色品牌,宣传行业典型人物,全面提振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汇集脱贫攻坚的正能量,转变群众发展观念,形成推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密切干群关系,全面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动员群众主动参与,不断增强村民参与的自觉性和参与率,村民也从原先的等待观望、讨价还价、质疑争执,到理解、支持、配合,变“上级要我做”为“我要自己做”,使蒲洞新农村建设已转变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

(三)“双创十有”,精准发力。通过深入调研,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构建了“双创十有”作为载体,以此为抓手,全力推动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一是“双创”凝聚合力。把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创家业作为党员干部创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具体体现,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落实党建帮扶工作组、驻村干部以及村级党员的工作责任,形成了党员干部带着群众干、群众积极主动干的良好氛围,广泛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凝聚了发展合力。二是聚焦“十有”目标,精准发力。聚焦“有增收渠道、有稳定就业”,把推动产业发展作为蒲洞村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推动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精准落实产业扶贫措施。突出“有舒适住房、有安全用水、有便利交通、有优美环境”,围绕“有优质教育、有医疗保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补齐民生短板,夯实发展基础。针对“有充分民主、有幸福认同”,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健全和完善了村级议事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各项建设坚持公开、公正,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着眼小康,创新跨越。既注重当下补齐短板,更注重增强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积极探索赶超发展、后发先至的发展新路。一是着力加强产业培育,夯实增收来源。成立村级农业专业合作社5家,实施湘莲种植100亩,葡萄50亩,青钱柳1800亩,铁皮石斛60亩;养鸡6000只,养鸽2000只等项目,实现贫困户产业项目全覆盖。同时,依托总理视察的品牌效益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策划“总理黎平行蒲洞大礼包”,全面完善旅游标识标牌和旅游公厕、停车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新业态。二是引入移动“互联网+乡村”,实现弯道取直、创新发展。与腾讯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创建“为村贵州黎平蒲洞村”微信公众号,积极搭建乡村旅游网上推介、农特产品网上营销平台,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设计了新的路径。三是筹备举办“乡村旅游节+蒲洞感恩节”,携起手来,唱响绚歌。蒲洞村委为纪念总理视察给蒲洞村带来的巨变,为感谢党的关怀,以总理视察蒲洞日(每年2月13-14日)为纪念日,举办以“铭记总理情·蒲洞奔小康”为主题的“乡村文化旅游节+蒲洞感恩节”,拟通过活动的开展,让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入心入脑,凝聚“鼓起劲来、弯下腰来、携起手来”加快发展的正能量。

四、蒲洞经验对贵州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启示

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如期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保障。蒲洞村在脱贫攻坚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获得了群众支持,取得明显成效。通过蒲洞村经验,本文认为,未来几年贵州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务必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群众利益必须放在首位。坚持把脱贫攻坚行动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大考场和大熔炉,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把党员干部创事业与群众创家业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党员干部带头干,群众积极主动干的热潮。

(二)志智并扶仍是紧迫任务。物质的贫困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知识的贫困、发展观念的贫困。对标脱贫小康目标要求,贫困村群众整体素质低下,既缺乏脱贫的志向,更没有增收的能力,提高群众整体素质,改变群众发展观念仍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不懈志智并扶,才能不断激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三)精准发力,方可立竿见影。聚焦“十有”目标,精准发力,补齐短板,是实现蒲洞村面貌显著变化的关键。因此,必须要用心用情用力,切实摸清底数,挤干水分,务求做到把脉给药,定向 “滴灌”,重点突破、精准施策。

(四)创新突破,才能跨越发展。创新才能弯道取直。既要聚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突出的短板,又要聚焦补短板的路径设计,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创新产业、创新机制,激发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探析精准扶贫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一道选择压轴题的多种解法的探析
探析一道新编填空题的多种解法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探析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