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卢晶
【摘要】内部控制是我国上市公司强化内部审计自我管理的重要机制。本文阐述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内涵与意义,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并针对当前内部审计现状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75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确定性问题突出,澳科玛、万福生科等上市公司相继曝出财务信息舞弊事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较为薄弱,因此监管机构必须强化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内控审计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将从内控审计执行现状出发分析关键问题,并提出可行建议。
一、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含义与执行现状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含义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是执行内控审计规范,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自我评价基准日的评估报告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给出审计意见。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是上市公司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确定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
从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出发,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能够更加全面的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各个环节进行审查评估,从而对财务报表的总体做出有效评估,有利于识别和发现财务审计风险,并能够有效简化审计程序和工作任务,降低审计成本,并推进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善。此外,内部控制审计有利于注册会计师熟悉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从而能够更加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合适的企业审计计划,做出更好的人力和时间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执行现状
随着2011年内控审计指引出台,我国境内外上市公司纷纷披露内控审计报告,表1反映2011~2016年间境内外上市公司内控审计报告披露情况。由表1可知,2011~2016年间内控审计披露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由2011年的40.21%增加到最高2014年的75.45%。由于国家法律规定不断出台,强化指引,上市公司逐渐认识到内控审计的重要性,内控审计工作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但是由于执行标准不规范、注册会计师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等因素,内控审计的规范性还有待提高。虽然规范性审计报告在2013年前得到提升,但是在2014年后呈现下降趋势,于2016年降至60.15%。而且缺陷报告数量近年来也在不断增加,内控审计缺陷从2011年的6.91%增加到2013年的21.20%,增加近2倍多,这也说明随着制度标准完善和强化执行规范后内控审计问题得到更多的暴露。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每年的披露报告中内部控制审计出现问题的仍然较多,且呈现上升趋势。从具体的内控审计问题来看,过程不规范、信息漏洞等实质性缺陷还比较突出,上市公司内控审计工作还需要从各方面继续优化改善。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控审计报告披露格式不规范
监管机构陆续出台了内部控制审计指导性文件,要求上市公司的内控审计报告按照规定的标准执行。但是当前很多上市公司的内控审计报告披露的格式不统一,会计师审计执行标准也不规范,由表1可知,2015年约有27.66%的上市公司披露格式不规范,且其中有超过5%的报告未对非标意见的原因、缺陷性质等进行说明。这无疑加大了监管主体和市场投资者对于报告使用的阅读难度,且容易产生对于报告披露信息的误解。
2.事务所的内控审计质量不高
近些年事务所执行上市公司内控审计的失败案例越来越多,占事务所审计业务的比重越来越高。据统计,2016年境内外上市公司的内控审计中缺陷报告情况有18.33%,而在证监会的集中审计下未披露缺陷的报告中有超过2%的审计报告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例如多伦多股份有限公司审计案例中,事务所出具内控审计报告中未发现采购运作的违规问题,内控评价宣布失效后多伦多公司又与事务所牵涉诉讼案件。目前,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并未单独地设立内控审计部门,相应地也未配备内控审计的专项职员。
3.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不足
在2015的内控审计报告中,有43家内控审计意见与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存在明显的不同,且有超过200家的上市公司披露的内控审计报告没有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在很多披露有重大缺陷的审计报告中,未能就所涉及事项、缺陷原因等進行解释,这使得内控审计报告的适用性受到质疑。而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由于注册会计师对于控制的态度不一致,导致执行标准不一,结果差异显著。
(二)原因分析
1.制度与标准层面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标准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对于四种不同意见类型的模板。但是尚未就各种意见建立统一的规范性操作标准,一方面不利于审计具体操作流程的规范化,另一方面造成内控审计工作出现“模糊地段”,会计师难以进行有效的界定。而且,国家鼓励财务审计与内控审计的整合,但是尚未出台具体的流程和责任划定,不仅缺乏统一操作标准,还会导致重复审计的资源浪费。最后,缺乏完善的内控审计法律规章,对内控审计违规或重大事故没有惩罚机制,给违规操作提供了机会。
2.上市公司层面
我国内控审计起步较晚,很多上市公司的领导层对于内控审计的重视度不足,将其作为行政任务去做。公司领导层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内控审计的质量,很多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薄弱,内控审计体系建设不足,又不愿配合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导致内控审计的报告质量低下,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秩序。
3.事务所层面
内控审计虽然在事务所业务中占比不断增加,但是尚处于成长期,经验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首先,当前很多事务所缺乏对于内控审计的业务流程、标准、程序和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研究和设计,完全依靠《企业内控控制审计指引》进行,但是注册会计师在业务执行中的遵循程度较低。其次,由于财务审计占据事务所收入大头,事务所缺乏对内控审计业务的重视,不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最后,由于上市公司的领导层意志阻挠,内控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三、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业务操作层面
内控审计操作的规范性指导文件不足与注册会计师的经验不足是导致内控审计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缺陷标准的规范化,增加对重大缺陷的定性描述,并增加重要、一般缺陷的参考标准。其次,进一步完善内控审计操作的事务性。一方面需要政府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引导推进建设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流程、审计标准和相关规章制度。依靠这一完善的内控审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中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引和应用适应性引导。另一方面需要事务所不断强化内控审计业务流程的研究,总结归纳优秀的操作经验。最后,需要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中的特殊事件收集与整理国内外类似事件的操作案例,特别是援引国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操作准则中符合我国企业的部分,并结合国外公司案例建立我国内控审计案例库。
(二)监管层面
内控审计实施是保障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措施,对于市场金融秩序和市场投资者意义巨大,需要监管部门强化内控审计的宣传与监管。
首先,主管部门在推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时需要转变以往引导的宣传方式,如建立优秀案例库用以典型性宣传,鼓励上市公司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与各个行业协会建立沟通机制,通过协会的宣传和引导来推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规范化。其次,监管机构需要强化对上市公司内控审计工作的强制性要求,以政策性文件和法律规范指引上市公司根据标准建立内控审计部门或工作小组,并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最后,政府应当针对相关问题制定法律规定,借助法律约束力来强化监督力度,证监会等监管部门需要明确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事故的惩罚机制,并将这些惩罚机制以规范条文写入相应的规章制度中。
(三)上市公司层面
上市公司领导层的态度对于内控审计的质量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内控审计质量要求越高,审计成本越高,另一方面有缺陷的审计报告会影响公司声誉。很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集中,大股东对于内控审计的影响较大。
首先,优化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从公司经营、财务管理等角度提升上市公司的内控控制效果,从而保障内控审计报告的评价利于公司的发展。其次,调整公司的股权结构,通过国有股配售、增发社会公众股、股权激励等方式降低股权集中度,一方面降低大股东对于内控审计工作开展的干涉权,另一方面强化公司管理层的内控审计信息披露责任。最后,上市公司需要建立完善的内控审计制度,并成立内控审计小组独立于财务部门之外,梳理沟通反馈渠道,从而保障内控审计在公司各项业务、工作中得到实施,保障公司的经营安全。
(四)事务所层面
事务所是承接上市公司内控审计工作的代理人,需要強化内控审计工作质量管控,提高注册会计师内控审计的业务水平。
首先,需要从事务所内部提升注册会计师内控审计业务的执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涵盖财务管理还包括人力资源、公司架构等方面,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熟悉ERP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各项IT系统管理与应用。事务所需要强化注册会计师多领域的培训力度,激励注册会计师自主地学习知识和IT技能。其次,需要加强内控审计执业标准制定,通过行业协会建立执业证书考试制度,强化执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最后,为了提高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效率,尽可能多地采纳综合性方案来给出对重要账户和列报的有关认定,适当地节省注册会计师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寿元.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现状及相关建议[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0).
[2]戴文涛,纳鹏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及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建议[J].经济与管理.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