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晋慧
【摘要】相较于国外,目前我国慈善基金会得到的关注度较低,理论界对其研究不多。近年来,由于慈善丑闻的系列发生,基金会的公信力遭到了严重的损害,治理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实证研究发现,媒体对基金会的关注度越高,基金会的信息透明度越好;用基金会的业务成本率衡量基金会的运作绩效,发现媒体对基金会的报道数量与基金会的业务成本率显著正相关。该研究补充和完善了媒体与基金会治理的相关研究,为基金会治理提供了理论经验,可以引导资源有效配置。
【关键词】基金会;媒体监督;媒体关注度;慈善组织
【中图分类号】F231.6
一、引言
慈善组织作为除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可以引导资源有效配置、调节利益分配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慈善组织的持续发展依赖于社会公众的信任,公信力成为整个慈善组织的生命线。慈善组织公信力包括信息透明度和运作绩效等重要内容。在公信力体系中,信息透明度是实现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途径,运作绩效是衡量和保障公信力主要因素之一(石国亮,2012)。然而,2004年的四川慈善义演,2008年的汶川捐款丑闻,2011年的“万元餐”以及著名的“郭美美事件”,一系列慈善丑闻使基金会的管理问题暴露在公众面前,公众对基金会公信力的质疑迅速上升。慈善组织与其捐赠人、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代理成本以及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率的外部监督来促进慈善组织信息公开透明化并引导资源合理分配,成为全球慈善组织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Schmitz等,2012)。
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监督方式,媒体监督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及委托代理冲突,媒体监督所具有的基金会治理效应可以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已有研究表明,在资本市场中,媒体报道可以通过监督机制、声誉机制以及市场压力机制发挥其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功能。首先,媒体的监督机制是指媒体对公司存在问题的深入挖掘和大规模宣传报道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社会舆论的持续发酵引发监管部门的强行介入,提高了公司已有问题被发现和被纠正的概率(Dyck,2008)。其次,媒体的声誉机制是指通过影响公司和管理层的声誉,媒体对公司的关注可以起到规范相关管理层行为的作用(Miller,2006)。最后,媒体的市场压力机制是指媒体对公司的相关报道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从而造成上市公司股价的波动,进而影响管理层做出的相关公司决策(于忠泊,2011)。现有文献主要针对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来研究媒体监督所起到的治理功能,由于慈善基金会作为非营利组织与上市公司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媒体监督能否通过监督机制、声誉机制以及市场压力机制发挥基金会治理功能有待研究。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慈善基金会中存在着由捐赠者的捐赠行为导致的委托代理关系(Fama,Jensen,1983)。捐赠人、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委托慈善组织承担相关责任以及履行自身使命,而慈善服务和捐赠物品的直接接受者并非捐赠者,捐赠者无法通过自身直观感受来判断慈善组织是否履行了相应的责任。在中国,慈善组织主要通过非公开选举方式设立理事会、监事会解决内部治理问题(Ian,2006)。慈善组织的产权属性主要由其治理特征决定(王名和贾西津,2004),不同于私有产权以及国有产权,慈善组织产权是与委托权、受托权、受益权分离并独立存在的公益性产权。公益基金会通过建立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模式,应对所具有的先天“所有者缺失”問题(Kottasz,2004)。共同治理模式需要有效的社会监督,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公益产权的产权属性强化了慈善组织运营透明化的必要性。
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是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两种主要方式。自愿披露是指慈善组织通过年度财务报表自愿地向社会公众披露相关信息,以反映组织运营绩效,以此吸引捐赠者,获得更多的捐赠额。强制性披露是指为了保障捐赠者以及受益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监管者强制某些相关信息的披露。这两种披露方式存在某些缺陷,首先,由于慈善组织主要依赖于外部资源履行社会责任以维持自身发展,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管理层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性,当信息披露的收益小于付出的成本时,慈善组织披露信息的动机不足;其次,监管部门的干预可以强制慈善组织披露相关信息,但是,近年来,公益基金会形式各异以及增速较快,政府部门对基金会的年检工作需要消耗大量人力,有限的人力使得时间成本较高,很难通过年度检查对公益基金会有效监督,因此较高的监管成本使慈善组织牟取私利成为可能。那么,如何提高基金会提供信息的公允性、完整性和充分性呢?
媒体报道具有信息中介功能,是信息披露的有效补充方式,可以提高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公允性。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新闻媒介逐渐被形式各异的社交网站和信息门户网站所取代,比如,微博、微信等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要爆发地和酝酿温床。其中,以网络媒体为载体,在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过程中,社会公众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信息挖掘与交流的作用。媒体对基金会的报道数量越多,发挥信息补充披露的作用越大,基金会潜在问题被暴露的可能性越大,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越高,随着更多掌握基金会信息的社会公众的加入,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因此,提出假设1:
H1:媒体对基金会的报道数量越多,基金会的信息透明度越高
我国财政部规定,慈善基金会必须分别报告业务活动成本率、管理费用率和筹资费用率。上述有关基金会财务支出信息可以帮助捐赠人、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判断基金会是否最大程度地承担了其受托责任。在国外有关文献中,捐赠者也主要是基于上述三类支出的会计信息来衡量基金会的运作绩效,以判断慈善组织管理者是否很好地履行了受托管理捐赠资产的使命。首先,业务活动成本率的指标反映了慈善基金会业务活动支出占费用总额的比率。业务成本率越大,说明慈善组织用于履行自身责任的捐赠支出越多,慈善组织的捐赠效率越好。同时,在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也对业务活动成本率做出了明确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其次,管理费用率的指标反映了行政人员工资福利及办公支出占总费用的比率。管理费用率越低,反映了在总费用支出一定的情况下,基金会行政人员工资福利及办公室支出的管理费用越少,管理效率越高。《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同时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最后,筹资费用率的指标反映了慈善组织筹集资金所需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由于我国慈善基金会的发展尚属于起步阶段,为了吸引更多的捐赠者以提高捐赠额,慈善基金会披露的筹资费用一般为零。
在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存在着所有权、控制权和受益权分离的特殊委托代理关系,所有权、控制权和受益权分属于捐赠人、慈善组织、受赠人,“三权分离”增加了善款使用效果信息获取和反馈的困难程度,这就需要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合理定位监督主体的监督角色,才能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类似于资本市场上媒体监督的治理功能,通过监督机制和声誉机制,媒体报道可以在基金会的治理中发挥有效作用。首先,媒体对基金会存在问题的深入挖掘以及大规模宣传报道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进而社会舆论的持续发酵导致监管部门的强制介入,增加基金会治理问题被发现和被改正的概率;其次,媒体可以通过影响基金会的声誉来规范他们的行为,与企业不同,基金会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特性,自身无法提供所需资源,必须依赖外部社会资源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因此慈善组织的声誉在慈善市场中非常重要,良好的声誉是慈善组织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通过提高慈善组织的声誉风险,媒体监督能发挥积极的慈善组织治理作用。
慈善组织的目标可以概括为最大化捐赠收入和慈善支出,最小化非慈善活动费用。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媒体报道可以通过监督机制和声誉机制发挥有效的基金会治理作用,现有的相关文献通常用业务活动成本率衡量基金会的运作绩效,业务活动成本率越大,基金会运营效率越高。因此,媒体对基金会的报道数量越多,媒体报道通过监督机制和声誉机制发挥的作用越强,基金会运作绩效越好,业务成本率越高。
因此,提出假设2:
H2:媒体对基金会的报道数量越多,基金会的业务成本率越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根据百度新闻指数,选取100家媒体关注度较高的基金会。样本观测期为2010~2015年。通过基金会中心网和相关基金会的官方网站,搜集到所用的基金会数据。同时按照以下原则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1)剔除当年成立以及相关变量缺失的样本;(2)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1%分位数 winsorize处理降低异常值的影响。经过以上处理,最终得到年度样本观测值 500个。表1是对样本按照媒体对基金会的报道数量、年度进行分类的描述性统计。左边部分为对样本按照媒体报道数量分年度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媒体对基金会的关注度整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使公益基金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媒体对基金会的报道数量多达4 617条,关注度较2010年大幅上升。右边部分为对样本按照年度进行的描述性统计。
(二)研究模型与变量说明
1.模型设计
本文通过如下模型检验假设:
被解释变量为FTI,Prog,FTI为基金会中心网公布的中基透明指数以衡量基金会信息透明度,Prog为基金会的业务成本率。解释变量Lnnews为媒体对基金会的报道数量取自然对数。此外,Lnsize ,Nature,Area,Off,Age,Ind,Council,Donation为控制变量。
2.变量说明
为了提高基金会的信息透明度,2012年基金会中心网联合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开发了中国首个衡量基金会透明度的中基透明指数FTI,因此本文用中基透明指数衡量基金会的信息透明度。媒体监督的数据来自百度新闻,通过手工搜集获得相关数据。按照基金会名称在百度新闻中根据新闻的标题和内容分年度筛选,为构建媒体监督指标提供依据。此外,主要用业务成本率衡量基金会的运营绩效。
根据现有文献,本文对如下变量进行控制:Lnsize为基金会总资产取自然对数,衡量慈善组织的规模大小;Nature为慈善组织性质,慈善组织若为全国性组织,取1,慈善组织若为地方性组织,则取0;Off为慈善组织资金募集方式,采取公募方式募集资金,取1,私募方式取0;Age为基金会的成立年限,衡量公益基金会声誉对运作绩效及信息透明度的影响;Area为注册地,注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基金会取1,反之则为0;Ind为基金会关注的领域,若在基金会关注的所有领域中包括教育,取值为1,反之则为0;Council为理事会规模,已有文献表明基金会的内部治理特征中理事会规模可以影响基金会的运作绩效;Donation为捐赠收入率,外部捐赠者会对表现低效的基金会进行“惩罚”,因此基金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捐赠额,会尽力提高自身的运作绩效。
变量定义见表2。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是对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到,媒体对基金会的平均报道数量(News)为64,最多为622,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媒体关注度为0的基金会,不同的基金会受到的媒体关注度存在很大差异;业务活动成本率(Prog)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935和0.96,美国公益基金会业务成本率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79和0.82,初步说明我国基金会的善款使用效率高于美国;基金会透明指数(FTI)的平均值为80.069,基金会行业信息公开透明化已成为社会共识,信息公开透明不仅是基金会条例的规定,更是社会公众对基金会的诉求;公益基金会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Lnsize)的均值为18.625,中位数为18.54,标准差为1.359,基金会的規模差异较大;基金会关注的领域(Ind)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516和1.00,大部分的基金会都致力于教育领域;慈善组织性质(Nature)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846和1.00,大部分的基金会为全国性的组织;募集方式(Off)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658和1,大部分的基金会为私募基金会;基金会的成立年限(Age)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3.388和11,相比于国外,我国基金会成立时间较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注册地点(Area)的中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922和1,表明多数基金会的注册地点为一线发达城市;基金会理事会中理事数量的均值为19.572,最小值为4,最大值为268,说明不同基金会的理事规模存在较大差异;捐赠收入率的均值为0.73,说明较多的基金会主要依赖外部捐赠维持自身发展,而非政府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