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素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均开设会计学专业,会计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面向实务。案例教学法要求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将真实案例引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因此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会计教学有其独特优势。
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有些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养成惰性,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不像传统教学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应该怎么做,而且课堂上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以及给每个同学通过发言的机会,可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交流能力的提高。
传统教学法是教师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讲下去,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感觉均象机器一样,教师只管输出,学生被动录入,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时间去思考,究竟对知识领悟没有,掌握多少,教师很难衡量。而案例教学法下,学生一旦课前拿到案例,就会主动去查资料,主动消化,根据所需理论知识,经过认真思考,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实质上就将所学知识转变为能力。当然通过后续的课堂讨论,学生提出的方案还期望教师给予指导,客观上也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根据学生不同的观点给予点评,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这种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只是听,教师有时为了活跃一下课堂气氛,需要讲个笑话,该笑话有时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大,只是起到暂时提神的作用。而案例教学法是通过真实的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有种亲临其景之感,甚至有小试一把的冲动,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课堂上,实现教与学角色的转换,要鼓励每个同学发言,相互提问,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般在正式的课堂讨论之前,要将案例资料提前1至2周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案例,查阅指定的参考资料,搜集相关的信息并认真思考,初步形成对该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该步骤至关重要,若前期准备不足,会直接影响后续讨论的效果。
可以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由3至5人组成,各个小组成员之间先展开讨论,相互启发,初步形成本组的意见。课堂上,以组为单位,每组派一名代表,讲解对案例分析的思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质疑、提问,通过发言与讨论,可以更好的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该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要实施控制课堂,可以提出几个观点比较集中的问题及处理思路,这样可以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如何合理解决存在的问题上来,避免最后的讨论变成一盘散沙。
经过小组讨论之后,教师首先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总结,通过总结规律和经验,使学生更深刻领会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及案例所存在是问题及解决思路与方案。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案例教学法既适用于综合能力提高的课程,也适用于一般课程中对抽象的、枯燥的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授《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时,教师讲会计的基本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无论老师备课多么充分,但讲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会计要素及其恒等关系之后,大多数同学还是一头雾水,尤其初次接触这些概念,感觉云来雾去,过于抽象,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于是老师就给出一个简单案例:王同学大学毕业准备创业,经过考察市场,最后决定租一间商铺在大学城开一家便利店,父母大力支持,拿出80万元作为本金,但还不够,于是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20万元。有了资金王同学首先预付房租2万元,商品装修花费10万元,开始进货购买食品、日常用品等花费60万元,购买货柜花费8万元,还雇佣两名员工,小店经过半个月的准备终于开业啦。教师抛出这个案例首先让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该同学开店的资金从哪里来,父母出资80万与借入的20万元性质上有何不同?这些钱最后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其占有形态是什么?怎么理解会计等式关系等,课堂上大家针对该案例踊跃发言,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学生既透彻理解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及其恒等关系,又较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施案例教学法之前,笔者认为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领悟,有助于将理论转化为能力。若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即使通过给定的案例能够发现问题及解决方法,但很难由此总结规律,况且每个案例设计的知识毕竟有限,很难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或将现有的知识进一步升华。
日常教学中使用的案例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案例会使学生迷失在案例中,缺乏目标性,甚至使学生失去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去选择,切忌不加选择的案例堆砌。
教师对案例的选择要力求客观真实,真实的案例,能够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认真分析各种数据,启迪学生智慧。若案例经过过多的修改、虚构,以假对假,就会把案例分析变成游戏,学生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深入实际采集真实案例。
每个案例涉及的知识毕竟有限,案例选择尽可能涉及面广,只有场景、情况与数据,无分析结果,不能让学生一眼就看出结果的案例,案例的答案可以有很多种,或者本身就无标准答案,这样的案例可以培养学生从多个视角,多维度去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
目前,高校大多数课程的考核还是以笔试闭卷为主,主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而理论考试的重点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法,必须改革这种考核方式,否则,尽管教师案例准备很充分,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建立与案例教学法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占比,将每个学生的发言,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日常学习情况作为考核重点,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的每个案例,调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去搜集资料,独立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依靠期末死记硬背考出一个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