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炜
(陕西省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心内科, 陕西 商洛, 726000)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心脏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导致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1]。
心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常并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可进一步加剧心衰进展,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2]。2013年美国心力衰竭指南提出“遵指南药物治疗”(GDMT)[3], 为临床规范治疗提供了标准化参考,该指南指出胺碘酮作为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取得积极疗效。研究[4]显示,单纯采用胺碘酮治疗存在药效短、副作用多等缺点。本研究对收治的80例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分组治疗,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 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妊娠、哺乳期妇女; ② 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禁忌者; ③ 急性心肌梗死、药物中毒等所致室性心律失常。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 年龄49~72岁,平均(62.7±6.8)岁;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 Ⅲ级29例, Ⅳ级11例; 原发疾病类型: 冠心病19例,高血压心脏病14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 年龄21~70岁,平均(62.5±6.6)岁; NYHA心功能分级: Ⅲ级31例, Ⅳ级9例; 原发疾病为冠心病17例,高血压心脏病15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NYHA分级及原发疾病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2组患者均接受专科常规治疗指导,包括给予强心药物、利尿剂等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住院后绝对卧床休息,低盐低脂饮食等。对照组给予胺碘酮(商品名: 可达龙盐酸胺碘酮片; 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9993254)口服治疗,初始剂量0.4~0.6 g/d, 分2~3次服用,服用1~2周后根据患者耐受及病情改善情况,酌情调整剂量维持在0.2~0.4 g/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厄贝沙坦[商品名: 厄贝沙坦片(吉加);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00513]治疗,口服,初始剂量为0.15 g/(次·d), 根据患者服药情况酌情追加至0.3 g/(次·d)。2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治疗期间谨遵医嘱,并加强随访检查。
1.3.1 心功能观察: 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2组治疗前后每搏心输出量(SV)、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
1.3.2 疗效评估: 参照贝正平、沈卫峰主编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标准》(2012年)[6]中相关标准评估疗效。显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NYHA Ⅰ级或降低≥2个等级; 有效: 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 NYHA未达到Ⅰ级但降低Ⅰ级; 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继续加重, NYHA分级无变化或分级提高或病情恶化导致死亡。因药物反应不耐受而终止治疗也判定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3 不良反应: 观察2组服药期间出现的药副反应和心脏不良反应情况,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低下、胃肠道反应、眼部色素沉着以及窦性心动过缓等常见症状。
2组均成功完成治疗,无中途退出或死亡病例。2组治疗后SV、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LVESD、LVEDD显著降低(P<0.05); 观察组治疗后上述心功能指标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对照组共出现11例不良反应,其中药副反应6例(甲状腺机能亢进2例,甲状腺机能低下1例,胃肠道反应2例,眼部黄棕色色素沉着1例)、心脏不良反应5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 Q-T间期延长2例); 观察组共出现4例不良反应,药副反应2例(甲状腺机能亢进1例,胃肠道反应1例)、心脏不良反应2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2 2组治疗效果评估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3 2组药副反应及心脏不良反应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最新权威《中国心血病报告2017》[7]指出,尽管中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随着社会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中国约有2.9亿心血管患者,且呈低龄化蔓延趋势。目前中国约有450万心衰患者,且较大比重合并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较多报道[8-9]认为原因可能是: ① 心肌细胞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心衰患者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室壁张力增加和心脏扩张,导致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和结构改变。② 神经激素的参与作用。心衰患者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系统处于激活状态,增加心肌收缩和促进水钠潴留,通过收缩血管作用改变心脏负荷状态等致心律失常。目前医学上并无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特效药物,通常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基础上联用改善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是一种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半衰期长,主要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降低心室负荷所造成的心室重塑,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及传导速度,有效改善心肌缺血所致的临床症状[10]。胺碘酮不能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预后改善仍有待完善。
本研究选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SV、LVEF、LVESD、LVEDD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 和 Bai R A等[11]研究相吻合,说明联合厄贝沙坦对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效果显著。药代动力学显示厄贝沙坦口服后能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达60~80%, 消除半衰期为11~15 h, 通过葡萄糖醛酸化或氧化代谢。国内外有报道[12-13]分析厄贝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受体抑制剂,能抑制Ang Ⅰ转化Ang Ⅱ, 能特异性地拮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受体(AT1), 且对AT1的拮抗作用大于AT2 8 500倍,通过选择性地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低血压和改善心室负荷结构的作用。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和心功能较好改善,总有效率为95.00%, 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 与林青等[14]研究结论相一致,说明联合厄贝沙坦对改善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效果显著。作者分析认为厄贝沙坦能降低肾上腺素能张力,有效减轻心脏损害和减少心肌氧耗量,有利于心室重塑和心功能恢复。动物模型实验[15]发现,厄贝沙坦能减轻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肌组织病理改变,促进左室结构、重量和功能恢复,也充分说明厄贝沙坦对心脏功能
的保护修复作用。有研究[16]指出厄贝沙坦可通过调节神经激素相关细胞因子如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减轻心衰患者交感神经抑制状态和心脏负荷,保护心脏功能和降低心律失常。本研究2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仅出现2例甲状腺机能亢进和2例窦性心动过缓,显著低于对照组27.50%(P<0.05), 且上述症状经简单处理调整用药后好转,说明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