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骏
1.内控制度体系不健全。银行内控制度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内控制度建设凸显滞后性。银行未能从实际经营状况出发制定精细化的规章制度,使得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较差,部分规章制度没有及时修订,难以适应银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了制度空白。二是内控制度执行力不足,银行在执行内控制度时普遍存在着有令不行、行而不严的问题,加之银行内部机构组织较为复杂,部门权责不清,使得内控制度难以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个人,导致部分制度形同虚设,缺乏执行刚性。三是内控制度激励机制缺失。银行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尚未建立起考核激励机制,没有在各分支机构、各部门中设置内部控制考核内容,难以发挥考核激励作用,不利于形成银行内部全员参与内控的氛围。
2.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只重视对信贷业务和传统业务风险的防范,而对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风险等其他风险类型的管理缺失,尚未针对各类风险设置相应的风险指标。从风险管理现状来看,银行尚未将风险管理机制作为内控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缺少对风险因素的量化处理,并且风险预警功能尚未全面启动,导致风险管理仍停留在事后应对层面,未能向事前预警和事中实时控制延伸。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差,其他业务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所占收入中的比重仍然较少,一旦风险集中发生在信贷业务上,极易给银行带来致命性打击。此外,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相对薄弱,对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各个阶段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使得信息系统潜存着一定的安全风险隐患。
3.信息交流共享机制缺失。银行尚未建立起全行辖内风险数据共享的新型平台,各个分支机构的风险数据相对独立,使得银行与各分支机构的信息传递暴露出单向传递的弊端,不利于银行业务的横向管控,易形成信息孤岛。同时,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业务多样性的增强,现有的信息系统已经难以匹配业务发展的速度。尤其对于银行初期建设的信息系统而言,因银行对宽带、容量等基础设置的预估不足,加之后期信息系统维护升级工作不到位,所以使得信息系统无法满足当前业务扩展的需要。
4.内控监督机制流于形式。在银行内控实施过程中,缺少对内控的监督与评价,难以为内控机制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银行未能明确内部业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在部分业务开展中存在着政出多门的情况,一旦发生问题,各部门又会相互推诿责任;银行在内控监督中存在着严重的“自我监督”现象,监督责任部门既要对内控执行情况履行监督职责,又要接受银行高层管理者的直接领导,导致监督工作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银行高层权力监督出现真空现象,没有对高层决策和经营管理行为实施监督的部门;银行多项内控监督指标流于形式,监督检查频率不高,稽核深度不足,导致内控监督没有跟上银行业务的发展。
1.健全内控制度体系。内控制度是银行内控机制运行的重要保障,为此,银行应健全内控制度,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完善内控制度体系。银行要调查研究现有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结合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战略目标需要,从全局的高度出发统一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规章制度覆盖到银行所有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使经营管理活动均有规可循。二是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刚性。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权责,确保内控制度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个人,杜绝出现制度真空情况。加大对违反内控制度不良行为的处罚力度,利用典型的负面事件,做好内控制度的警示教育,确保制度在各个部门和各项经济业务管理中落实到位。三是实行内控考核激励机制。银行应定期对各分支机构和各个部门执行内控制度的情况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落实奖惩措施,保证考核激励机制执行的透明性和合理性,约束银行全员积极参与内控管理。
2.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银行应重视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实行,消除银行内控活动中的风险隐患,创建银行各项业务运行的良好内部环境。在风险管理机制中,银行要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实行限额控制、风险报告、应急计划、压力测试等管控措施,尤其要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对风险进行计量、评估和监测,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同时,银行要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将资产质量作为风险预警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资产质量制定集中度指标、限额指标和评级指标,强化对风险的事前预防控制。此外,银行要合理调整风险管理手段,确定稳健型风险管理目标,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促进银行经营模式转型,使风险管理贯穿于各项业务活动过程中,降低银行经营风险。
3.建设信息交流共享机制。信息沟通与交流是银行内控机制实施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银行横纵向信息的有效传递,银行应建立起全行共享的信息沟通平台。在信息共享平台上,既要收集整合银行业协会、市场调查、社会中介结构、监管机构、业务往来单位等外部信息,又要快速传递调研报告、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风险数据等内部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共享的使用价值。同时,在信息共享平台上,各分支机构可对同一客户的授信、关联企业、担保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避免因业务信息不对称而给各分支机构带来业务风险。此外,银行还要整合电子信息系统,包括全流程信贷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内控智能化系统、电子档案系统、传票影像系统、非现场稽核查证系统等,建立起强大的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的集中处理,方便数据及时调取和利用。
4.强化内控监督评价机制。银行应加强内控监督评价,对内控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及时发现和弥补内控缺陷。银行要赋予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开展监督工作的职权,由内部审计部门制定监督检查计划,开展常规稽核审计工作,组织各分支机构和各部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准确识别内部控制缺陷,提出合理性的整改建议。内部审计部门要跟踪监督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过程,落实整改问责机制,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行政力度。同时,内部审计还要明确内控监督重点,制定内控监督程序,根据银行业务发展现状适当增加内控监督检查频率,并在监督检查中采取专项评价与常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监督评价工作质量。
结论
总而言之,银行要结合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现状,遵循全面性、审慎性、制衡性的原则构建起完善的内控机制,将内控制度、风险管理、信息沟通交流与监督评价作为内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强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机制建设,从而提高内控机制的执行力度,促进银行稳定持续发展。
[1]丁睿婧.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3):106-107.
[2]杨慧楠,任秀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6(8):112-113.
[3]王子龙.浅析共享经济战略背景下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7(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