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英
目前,乐视网“IPO造假案”,在网上被传的沸沸扬扬、家喻户晓。为了上市进行财务造假以前被查出的还有云南绿大地、湖南万福生科、辽宁欣泰电器等等。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真是让人气愤不已。为了能尽早发现和防范IPO造假行为,笔者从企业欺诈上市财务造假的原因、特征、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进而寻求审计防范策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1.巨大的利益诱惑。当今,大多数企业都积极地、争先恐后地想上市,不具备条件的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具备条件的更是把“上市”作为公司发展目标(个别公司除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一旦上市,企业市值将会猛增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原始股东的股票价值也将剧增,原始股东如果卖出手中的股票,一夜之间就能变为千万富翁或亿万富翁,并且企业在股市上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所需资金,上市公司在股市上筹集资金将非常容易。在这个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为了使公司的各项指标达到《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的上市要求,有的公司就采取一切手段甚至造假而铤而走险,致使IPO造假现象不断出现。
2.被发现概率较小的侥幸心理。企业欲想上市,首先必须通过证监会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即可挂牌上市,企业股票就能在股市公开发行。全国欲上市的企业有成百上千家,都在排队等待证监会审核,如此众多的企业,让证监会的审核人员忙的不亦乐乎,要想在短时间内发现企业的财务造假也非易事,再说,企业上市前都是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和策划的,这更增加了证监会审核人员发现财务造假的难度,被发现的概率大大降低,由于存在着这个侥幸心理,一些企业进行财务造假的胆量开始增加,也是IPO造假案屡屡发生的原因之一。
1.法律惩罚力度小,造假成本低廉。我国法律法规对上市财务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较小,在上市审批过程中,企业的造假行为如果被发现,结果大多是不能上市和被处罚一定的罚款,如果公司老板的背景深厚,很可能就会不了了之,真正负刑事责任的很少。这样的惩罚力度是明显不够的,对造假企业及利害相关人的惩罚不痛不痒,没有产生应有的威慑作用,致使造假成本低廉。如果造假行为未被发现,企业顺利通过审核上市,企业会获得相当可观的资金资源和声誉资源。较小的法律惩罚力度使造假成本低廉,难以抵抗巨大上市利益的诱惑,造成IPO造假案屡禁不止。
2.证监会对申报上市企业监督审核方法的局限性。证监会对于申报上市的监督审核,只限于申报资料的表面审核,缺乏深入实质性审查。企业上报的申报资料,多是经过精心准备、整理,即使一定程度上从资料数据中也能发现一些端倪,但大多数企业的实质性问题很难被发现,尤其是被精心策划过的财务造假行为,很多的财务造假行为很多是在上市数年后才暴露,由此可见,一些造假企业能够蒙混过关,这是证监会对申报上市企业监督审核方法的局限性造成的,只要企业经过精心包装,通过上市的可能性也很大。
3.上市“审批制”的法律规定有待完善。当前,我国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主要途径就是上市,企业欲获得上市资格必须经过证监会审核批准,上市审批制一直没有改变。因此企业所需的上市财务指标如果达不到要求但又想上市,只有进行财务造假过关,这也是企业上市出现造假的原因之一。如果像国外一样实行上市“注册制”,不限制财务指标,谁都能申报上市,上市后如果企业不被看好,没有人买其股票,该企业就难以在股市生存,股市会自然淘汰企业,这样在企业上市环节,造假行为已经没有必要。所以上市“审批制”增加了企业的压力,致使IPO造假的行为时有发生。
1.参与人员众多。欲申报上市的企业,为了能够达到上市指标要求都会精心策划,参与人员往往有企业老板、高层领导、会计、仓库人员、生产人员、中介机构,甚至政府机构相关人员,都可能参与进来,会波及到每个造假环节涉及的人员,因此参与人员较多。
2.造假范围广泛。进行造假的范围不仅仅是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财务资料,还会涉及到材料出入库单、发票、生产、资金、商品、运输、付款、回款等许多资料,造假的链条延伸的范围越广越深,才越不易被发现。
3.业务形式多样。造假采取的业务形式多种多样,商品买卖、资产重组、资产置换、非货币性交易、关联交易、资产评估、股权置换、股权收购等,多种业务形式的组合,令人真假难辨,隐蔽性很好。
1.虚构业务,增加收入。为了增加企业营业收入,虚构一些销售业务,也就是假销售行为,此销售业务根本不存在,直接现金结算,产品出库,在账面上做平,产品自行处理,现金收入补齐,如果没有真实现金流入,可以虚入虚出,即可使账面做平,表面上现金正常流转,实际上收入现金都是虚的。
2.隐藏费用,降低成本。为了增加企业利润,还要减少成本费用,一些费用不入账,进行内部隐形处理,少计费用,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延长折旧年限降低折旧,虚增产量降低产品单位成本,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等,都是造假采取的方式。
3.资产评估,调节价值。如果涉及到投资、资产置换、资产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股权收购等业务,常常需要进行资产评估。根据企业造假需要,利用资产评估对资产的价值人为的调整,可以相应地增加收入,提高企业利润,粉饰财务报表。
4.自收自支,自导自演。为了提高造假的深度,进行多过程财务虚构。主要通过现金或银行存款结算,银行账户应是自己设立、控制或是串通客户提供的,利于造假操作,据说万福生科用于造假的个人银行账户多达300多个。如确认收入过程、转移收入过程、消化收入过程,在开始确认收入时,采取收取现金或银行存款方式,借:现金/银行存款,贷:营业收入,不使用应收账款科目,这就避开了来自应收账款的限制,减少了漏洞,当然现金或是银行存款均是企业自己的,变相从其他渠道进入的,属于“自收”过程;在转移收入过程中,要把此部分资金支出去,采取支付现金或是银行存款结算,通过“在建工程”科目购买工程材料,借:在建工程,贷:现金/银行存款,使资金离开企业,属于“自支”过程;在消化收入过程中,将此收入消化在固定资产中,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至此,完成了资金流转的完整闭合圈,将收入最终隐藏到固定资产中,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现收入,只是在账面上虚走一圈,达到财务报表上的利润增加和资产增加的效果,其实是自导自演一场戏,是“水中月”、“镜中花”。
1.审查企业内部治理机构的规范性、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企业内部首先是突破口,在做审计时先看企业的内部治理机构是否规范,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如果这两个方面不规范不健全,审计人员就要提高警惕,注意和加强财务造假方面的审计意识。
2.加强现场审计检查,不要只局限于财务账面资料。一般对企业进行审计,主要集中于账面资料的审计而轻视现场审计,这存在很大的弊端和局限性。从账面上虽然也能发现问题,但是从现场检查审计更能快捷的发现问题。要和企业各层次的人员接触、访谈,了解业务流程、工作细节、企业文化、管理风格、产品成本、薪酬福利、员工心声及企业周边人员的反映,从这些访谈中更易找到企业造假突破口,然后再从账面数据、财务资料等进行有方向、有目的的审计监察,将会省时省力,效果较好。
3.注重被审计企业的同行业水平。在审计时要对被审计企业同行业的指标情况充分调查,掌握详实准确的参考数据资料,被审计企业的数据指标如果与同行业差异较大,则必须认真调查,直接从差异较大的方面入手一查到底,很快就能查出造假的地方。
4.与企业上市申报三年以前的部分数据比较。企业上市一般申报前三年的报表数据资料,此申报的三年资料数据一般是经过研究过的,是精心准备的,其中的参假水分部分都在里面,其真实性难辨,而在申报的三年以前年度数据,一般是比较真实的,因为不要求申报三年前的资料,所以三年前的资料很有参考价值。在审计时可抽取部分数据与此三年大概进行比较,差异悬殊的地方很可能是造假之处,可深入审计详查。
5.审计中经常使用识别财务造假的方法。在审计中要经常使用一些方法来识别财务造假,如:税项分析法、毛利率分析法、现金流量分析法、应收款与存货分析法、关联交易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这些方法有助于让审计人员及时识别财务造假的地方,快速地揭开企业上市财务造假的面纱,避免被企业精心设计的假象所迷惑。
通过对企业欺诈上市财务造假的原因、特征、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大家对“IPO造假”的具体情况也有了详细的了解,针对企业上市财务造假的具体分析,笔者提出了五个审计防范策略,如果按照这五个审计防范策略去做,审计人员将很快识别和发现企业上市过程中采取的财务造假行为,使此类企业难以通过审核,不能达到上市目的,使股市中的中小投资者避免或减少投资风险和投资损失,同时促进我国的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1]黄文风.欺骗上市过程中的财务造假与防范—以万福生科为例[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1).
[2]郑朝晖.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及研究[J].审计研究,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