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坚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预算法》应运而生。本次新的预算法中对高校预算执行中具体的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定,特别是对预算绩效管理要求更加科学和规范,将对高校的实践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国家通过预算科目分类财务制度来加强高校的预算管理,主要通过收支两个方面予以规范。预算科目的分类一般按照四级设置分别为:“类”、“款”、“项”、“目”4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前者对后者进行概括和汇总,前者具体化为后者。但是在具体的科目设置时前面科目是后一科目的集合,必须要明确彼此的归属和类别。往往在实际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缺少统一规范的分门别类,科目设置过于简单粗略,使得预算执行不够准确、规范导致效率低下,最终影响高校财务管理可能会导致预算管理和执行的混乱和随意。
一是预算编制程序不合理。一套合理的预算编制程序是开启财务预算管理的基础阶段,没有形成体系的预算编制就无法反应单位的实际情况,同时预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就存在比较大的漏洞。
二是预算编制科目可行性差。当前一些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导致在编制预算时缺少科学细致的调查研究充分测算预算科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使得从源头就留下了预算管理的漏洞,就失去了原来的监督作用,所以以此呈现的管理过程就必然存在会计信息失真、无效的现象。
三是预算编制内容不够细化。按照预算法的相关规定,高校各单位收支及年度的各项结余都应该体现在来期预算编制中,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都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如:个别的高校为了避免来年结余资金进入预算管理,就采取往来款进行转存,还有把后勤产业以及某些二级学院的相关收支不计入预算编制中,以及用往来科目编制专项资金等。
四是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改革虽然在“基数增长”模式上提出了以零基预算为基础,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往往由于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些高校在编制预算过程中为了轻松简单,同时也希望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往往出现预算编制超标,虚设项目等手段最终出现资金结余。
1.编制预算没有充分考虑实际。在实际预算编制操作中往往使用过于简单的方法来粗略估计预算数,没有充分考虑并科学剔除其中不合理的、不经济的因素,或随意地运用增量或减量预算来确定预算数,有时对未来的预算没有留下基本空间。这样编制出来的预算一方面数据失真,缺乏可靠性,另一方面预算过高或过低难以发挥预算监督管理的作用。
2.激励机制不到位。高校预算是对高校全部活动计划,是以数据和表格的形式反映并管理控制的正式文件,预算完成得越好对高校来说无论是学校的总体管理还是财务管理来说都是积极的评价,但是对于单位的职工来说就必须积极配合来贯彻预算的执行,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职工的成本,需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来予以保证。所以一方面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目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同时另一方面也对每一个积极执行预算的职工予以合理的激励安排,最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控制制度缺乏。当前一些高校往往对预算控制制度不够重视,一般不会专门制定规章制度,设立专门岗位人员去执行制度,即便有一些也可能是过时的不符合单位财务管理实际的,所以建立一个有效的、与时俱进的预算控制制度,是取得预算管理有效性发挥的重要保障。
1.对支付票据的审核不到位。从整体上来看主要体现在对原始凭证审核方面,包括:其一,发票内容与相关要求的发票不符;其二,发票的支出项目含糊不清,费用明细缺失;其三,支出票据批报手续不全。在原始单据的填写上常常漏填和不填,缺失必要的经手人或者签字批准人等。
2.现金支付审核管理存在缺陷。一是采用现金拨付的方式将个人借款以“暂付款”进行冲抵,提取现金;二是一些高校对大额的票据支付采取现金的方式的问题。从当前公布的高校巡视组意见中可以发现一些高校在现金支付的实际中违规支付大额票据的行为,这样也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3.现金账期末余额过大情况,现金坐支的问题。从审计实践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高校使用白条冲抵、费用不及时记账的现象,同时一些为了支取方便用现金进行各项费用的支出周转,这既不合规也无形增加高校的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质量真实性和可靠性,资产安全,管理效率提高进行把控,从而促进相关法律法规能够得到有效遵循而由单位全体领导和职工共同监督实施的一个制衡有效的管理规范。从现阶段来看,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完善,这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淡薄。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是保证内部控制积极全面实现的保障。但是当前高校的相关领导或者和教职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出现了内控意识弱,对发展看的过重、轻视控制,对内部控制的基本常识缺乏必要的认识,又时甚至把它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请,与自身的基本行为没有关系。最终导致很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环境薄弱,内控意识淡薄。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高校财务运行高效有序的根本。但是现实不少高校根本就没有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制定一些却仅仅是应付。一些高校内控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全面覆盖到每项业务的各个环节,少数高校甚至会出现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职能由一个人负责,违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
3.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素养有待提升。我国《会计法》对会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等都有明确的资格和经验要求。但是,一些高校依然存在财务人员岗位资质不具备,容易出现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同时管理人员财务素质不到位也会导致内控效率差,无法履行内控的基本职能。
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新《预算法》的出台既是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升高校的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为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1]徐江.基于低碳经济理念下的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6).
[2]高菲菲.浅析新预算法的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7,10(05).
[3]张悦梅.新预算法下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若干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