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绩效视角下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2018-07-12 08:40高超南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8年7期
关键词:领导人员责任经济

陈 琴 高超南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高校办学也出现了自主化,多样化的趋势。高校也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社会提供场馆出租等服务。为了加强对经费的管理、提高经营效率,高校普遍采用了“一支笔”审批制度,使得领导人员的权力愈来愈大。高校腐败丑闻也引起了社会民众重视,仅仅注重真实性、合法性的传统经济责任审计显然不能够防范此类风险,运用绩效审计来审核评价领导人员的绩效履行状况将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未来趋势。基于绩效视角下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地规范领导人员行使权利的行为,揭示由于领导人员决策失误、职责履行不善造成的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等重大问题,从而更加科学地评价高校领导人员在其任职单位的工作实绩,完善内部管理。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情况。国外绩效审计概念的提出始见于1948年美国学者阿瑟·肯的《经营审计》一文。结合国情,各国实施的绩效审计侧重点也不同。德国的绩效审计注重效果性和事前分析;英国则将货币价值审计看作是“对某机构经营状况系统的、非财务的评价,以寻求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澳大利亚审计署绩效审计主要为“3E”审计,注重评价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效率、效果。

(二)国内研究情况。就国内来讲,国内的审计专家、学者借鉴了外国的相关理论及实践,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内容、评价方法、指标构建等方面做了诸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杨宇明、许良虎(2007)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内涵做出了解释,认为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领导人员在职期间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等经济活动的审计。谢志华(2006)提出,绩效审计的职责可划分为确认或解除受托责任和决策有效性两个层面。对于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黄志勇(2010)尝试构建财务指标为基础,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协同一体的绩效审计指标,以期完善绩效审计指标。结合我国现阶段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融合现状,谢婷婷(2017)认为我国信息的真实性和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仍存在一定问题,导致绩效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缺少基础。同时经研究表明,贯彻绩效审计理念的深度远远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成,开展基于绩效视角的经济责任审计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三、基于绩效的视角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办学管理水平。高校领导干部在利用公共教育资源方面有极大的权力。开展绩效审计,不但对教育资源使用的规范化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促进高校领导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时刻考量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将绩效观念融入于工作之中,从而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二)有利于监督和制衡领导者权力。经济责任审计在中国开展的目的是形成对领导人员权力的制约和平衡。通过对领导人员资金利用和管理行为方面的绩效审计,分析出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纠正提高效益。同时也降低了领导层独断专行、滥用权力或是无视法纪、私设小金库等违规行为出现的风险,促使领导人员有效地履行职责。

(三)有利于审计功能的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基于绩效的视角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避免了传统经济责任审计一带而过的毛病。将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相互融合,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全方位、多层次,把握关键领域,着重重点部分,有利于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质量的优化。

四、融入绩效审计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

(一)财务收支及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真实性审计,重点审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收支情况,会计处理是否符合国家的会计准则。合法性审计,注重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编制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存在违规行为,例如领导人员是否存在公款吃喝、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二)经济管理活动的效益性情况。效益性审计,一方面应该要对领导人员做出的重大决策的效益性进行分析,审查重大经济项目的可行性有无进行充分的论证。另一方面,注重决策的执行情况和实际效益情况,注重审查项目开展时预算执行状况,考察各项资源的利用率、是否存在资金滥用、挪用等违规操作。在衡量项目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成本的投入,注重投入产出比,从而更准确地评价领导人在职期间开展经济管理活动的绩效。

(三)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执行情况。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对各级部门、单位设计的与经费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才管理等相关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合理性开展评价。同时,要观察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切实、高效地执行,评价其执行的效果。

(四)各级领导层的廉政情况。各级领导人员自身廉政情况对于高校的办学效益影响重大。在基于绩效视角下审计领导人经济责任,要注重审查领导人员对国家的财经法规、高校内部的财经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以及领导人任职期间个人的廉政情况。

五、绩效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困难

(一)未形成绩效审计的基础。就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而言,并不能够保证财务收支和其他的经济活动都是真实的、合法的,舞弊、欺诈等问题仍旧存在。而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前提的,由此,推广基于绩效审计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成为难题。

(二)存在滞后的审计观念。大部分高校审计人员认为基于绩效审计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没有必要的,他们仍旧注重于财务舞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并且当前高校中并没有形成绩效审计的环境和时机,开展难度较大、效果不确定也是高校审计人员不愿意去探索和实施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未形成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现有的评价体系中一般采用相对独立的指标,导致评价不系统、不全面。并且多数指标侧重于财务方面的衡量,对于学院内部流程的优化,学生的教学满意度、师资力量的强化以及对学院未来的发展潜力开发等非财务方面不能做出定量评价。尤其,在风险导向审计普遍实施的背景下,缺少健全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无法控制。在绩效审计过程中,审计的内容以对象的效率性、效果性为主,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对此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和指示,面临繁杂的审计对象,审计人员只能依靠本身的经验做出判断,由此产生的审计结论不确保是客观、准确的。由此,对效益性评价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是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高低的一个关键点。

(四)缺少高水平的审计人员。就目前而言,高校内部的审计人员普遍存在知识陈旧、故步自封、缺少学习主动性等问题。同时高校审计工作的单一性和重复性也使得他们对抽象问题的全面分析、解决能力逐渐减弱,难以灵活运用恰当的审计技巧方法来进行结合绩效的经济责任审计。

(五)审计结果不公开。在高校中,虽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会上报至学校的领导层并同时抄送相关部门,但是审计结果不公开,尚未建立相应的公开制度,使得高校内审部门无法有力监督,审计结果的利用程度不高,对问题的整改力度较弱。

六、基于绩效视角下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一)促进观念转变。在审计人员中贯彻将绩效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思想。国家财政教育资金不仅金额巨大、影响广泛,一旦出现风险、运用不当则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和处罚。而传统的财务审计,仅仅考量了财务层面的真实性、合法性,而对于领导干部在职期间的各项工作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不可做出界定。因此要大力推进审计人员传统思维的转变,加快审计转型,进而共同发挥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实现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的目标。

(二)创立科学、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从利用单一的财务指标来评价资金利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转向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评价相结合,从而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审计的实践过程中,相比完善的财务评价指标,非财务指标的构建及量化显得尤为重要。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中,对于行政管理、重大事项、预算执行、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应该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根据部门、单位的性质和发展状况以及审计的侧重点设置不同的权重,从而使得评价体系实现全方位、多元化。

(三)推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是高校审计人员面临的新挑战。审计人员要改变以往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转变工作思路,更好适应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因此,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开拓自己的思维方式,保持不断的学习,提高审计专业素质,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同时高校应该提供给审计人员进行实务学习和外部培训交流的机会,从而推进专业化、高效化、全面化的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

(四)创立审计结果公示机制。审计结果的公开化、透明化是加强审计监督和推进问题整改的有利因素。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示机制,将审计结果置于阳光下,以保障公众知情权为基础鼓励公众行使建议权、监督权、举报权,从而大大提高了审计部门以及外界对于高校的监督力度。并且建立审计结果公示机制能够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从而有利于督促高校领导人员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素养、高效地履行经济责任。

猜你喜欢
领导人员责任经济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制度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电力公司优秀年轻领导人员“三层四维”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规定发布
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名单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