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3月11日称,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所言求医不是“买医”,道出了问题本质。
有偿救助服务,看起来是一种商品供给形式,但如果把患者求医错误地理解为“买医”,就等同于生命处于危险状态的患者完全是在拿钱买命。正常情况下,患者与医生目的相通,即都希望疾病得到及时救治。在应对疾病问题上,尽管人类已经攻克了无数难关,但囿于个体患者或医院、医生的具体情况,有些遗憾很难避免。这是患者之痛,也是医生的痛苦。对此,医患之间也该多些理解和信任,不宜因患者的意愿没达成就去为难医生,或凭着自我想象去渲染医患矛盾。医疗救治难保万无一失,可以通过医疗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等商业化路径多些保障。诚如凌锋委员所说,医患关系的确不只是供需关系,还是信任与救护的关系。
《科技日报》3月12日称,近些年来,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社会慈善等领域的进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获得了医疗技术发展带来的健康机会,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但我们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老龄社会的到来、依然显著的地区和城乡差异,以及独生子女一代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重负状态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让科技发展带来的健康机会惠及更多人,除了继续加大相关领域的科技投入,做大优质医疗资源蛋糕外,还要更好地处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新机会的公正分配,让更多人能够有机会获得医疗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二是面对新机会,人们不顾一切地抓住也好,权衡再三放弃也罢,社会伦理的规范要能够为人们的权衡和选择提供一套既能让社会更加健康和谐,也能让病人和家属更加释然的解释。
针对川贝枇杷膏在大洋彼岸一夜走红事件,3月13日《南方日报》称,在医生等专业人士看来,川贝枇杷膏作为一种中成药,其主要功能是治疗因感冒引发的咳嗽,但是对于预防和治愈流感,并没有多么神奇的疗效。与此同时,川贝枇杷膏虽然属于甲类非处方药,但是含有发法半夏、苦杏仁等小毒中药,如果长期服用或大量服用,会带来健康隐患和安全风险。事实上我国社会群体中缺乏医药卫生常识的人也占了很大比重,滥用药物的观念一旦盘踞在脑海中就很难消除。在种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滥用药物的人不知道滥用药物有害,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是在滥用药物。
因此,在对待“国产神药”川贝枇杷膏的问题上,同样需要慎重行事,谨遵医嘱。即便真的有服用的需要,也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而不是自己想吃就吃。对待其他中药,或者是食药同源的食材,也该如此。
《医药经济报》3月13日刊文称,药师这一职业在中国发展至今,已到了历史关口,崛起将成为必然。文章分析,约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药剂师被质疑为“卖药的人”,但是美国药师协会经过努力将药师这一职业打造成了专业化服务的队伍。并且美国高速增长的医药费用、不合理用药也需要药剂师来制衡,这才有了其不可替代的地位。虽然近年来人工智能冲击药剂师审核处方的职能,但是美国药剂师早已转型为药物治疗管理(MTM),帮助患者制定药物治疗方案。而这是创意劳动,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我国CFDA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执业药师注册人数为40.8万人,且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已经超过30%。由此肯定,随着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的发展,未来低学历者将难以进入执业药师这一职业,但进入这一职业的执业药师个人收入会越来越取决于其药学服务的专业能力。
3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文章称,多省实施按病种付费,辅助用药耗材使用受限,按病种付费是大趋势,也是一个更加合理的付费方式,未来很可能成为主流支付方式。文章说,近日人社部公布了《医疗保险按病种付费病种推荐目录》,这一支付方式实际上是给医疗费设置了一个上限,在操作中依然会产生医药清单,根据实际发生的费用和付费标准,二者取最低者作为最后费用,所以对患者来说,不会产生多付费少接受服务的情况。但目前医院物价标准按医院归口类别部属三级、省属三级、二级和一级依次降低的方式确定,这与按病种付费目前只划分了三级、二级两个标准的方式并不相同。此外由于医保目录经常更新,实际操作中无法与按病种付费标准一一对应,因此“当前可以报销的除外内容”能否纳入到报销范畴还有待确定。
《健康报》3月19日称,健康扶贫的阶段性任务是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疾病兜底保障。但这只能解一时之急,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才是长久之策。贫困地区的共性问题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短板突出,因此强基层是根本之道,即不仅要让贫困人口生病后可以就近诊疗,降低看病成本,更重要的是实现疾病的早防早治和全程科学管理,通过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健康干预,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方式,变被动疾病治疗为主动健康管理。
贫困地区情况各有不同,强基层难以套用一个模板或对策。比如,有的贫困地区地中海贫血病高发,直接导致出生缺陷远高于全国水平,很多家庭因此陷入贫困境地。除了直接帮扶这些贫困家庭,还需要加大财政投入与医疗科研力量,用于这些地区地中海贫血病防控能力建设、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培训、筛查和诊断专项补助等,从根本上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