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来,石 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随着深部矿山的不断开采,岩爆作为一种极其严重的动力灾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岩爆已成为我国地下矿山深部开采的一大技术瓶颈。岩石等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由于其内部存在微小裂隙,受力后会出现裂隙的闭合、扩展及贯通,在此过程中有部分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释放出来,这种现象称之为声发射[2]。声发射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功运用在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工作领域[3]。声发射监测是无损监测的一种,它能实时反映岩石微裂纹的演化行为,从而对岩石发生灾变进行预警[4]。国内外学者对岩石受力损伤过程中声发射特征做了大量研究[5-7],这些研究分析了岩石破裂过程的声发射特征与岩石破裂的关系,有助于认识岩石的破裂机制。
b值的概念源于地震学的研究。早在1941年,GAIGER L[8]叙述了地震频度随震级按指数减少的规律,并提出lgN=a-bM的经验公式。类似于地震发生的机制,脆性岩石内部的破坏过程与其内部微裂纹演化的过程也是一致的,b值分析已经成为岩石声发射特性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9]。目前研究多集中在探讨影响b值的因素上[10-11],且研究大多数都是基于同种岩石考虑单因素展开的,而在同等试验条件下,考虑不同种类岩石破坏过程,并对不同种类岩石试件的声发射特征及b值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进行单轴受压下中砂岩、粉砂岩、花岗岩声发射实验,研究了不同种类硬岩声发射能量参数及b值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变化规律的差异性。力图对声发射特征参数和b值进行联合分析,为硬岩岩爆预警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所用岩样为中砂岩、粉砂岩、花岗岩,均取自同一矿井回采巷道。严格按照国际岩石力学实验规范进行制备。岩石试件基本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实验装置主要包括:GAW-2000型微机控制电液伺服试验机(生产商:长春市朝阳试件仪器有限公司),PCI-2型声发射监测系统(生产商:美国声学公司)。声发射监测系统前置放大器增益设置为40 dB、信号门槛值设定为45 dB、采样率设为1 MHz。采用轴向位移控制加载方式,加载速率为0.02 mm/min。
此次单轴加载实验利用轴向位移传感器测量试样轴向应变。试验得到的中砂岩、粉砂岩和花岗岩试样单轴加载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三种岩石的本构关系差别很大。其中,中砂岩的阶段特征最为明显,加载初期曲线呈上凹型,很好地反映了试件中的张开性微裂纹在受力后逐渐闭合,岩石被压密,形成初期非弹性变形。应力达到屈服点以后,中砂岩试件表现出较强的延性,仍能保持较高强度,经受较大变形。粉砂岩的本构关系也较好地呈现了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但试件在屈服应力后的承载能力和吸收弹性能的能力较中砂岩强。花岗岩在峰值应力前的阶段特征不太明显,试件单轴抗压强度很高,但峰后阶段应力跌落速度很快,表现出强度高、脆性大的特点。
表1 岩石基本物理力学参数
图1 不同种类硬岩应力-应变曲线
本文所研究的三种岩石试样代表不同强度和脆性系数的硬岩。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对于低强度、低脆性系数的岩石,应力屈服点的存在预示着岩石内部微裂纹开始发育、扩展。而对于高强度、高脆性系数的岩石,从本构关系来看,没有明显的应力屈服点出现,只能根据峰值点处的应力跌落判断岩石破裂失稳的开始。因此,强度高、脆性大的硬岩失稳往往较为难以预警。
由于篇幅有限,每种岩石只选一个具有代表性试样进行分析。图2为中砂岩(S-2)、粉砂岩(F-2)和花岗岩(H-2)的声发射能量释放率、应力与应变关系曲线。从图2中可看出,不同性质岩石在不同加载阶段的声发射能量释放规律存在较大差异。
图2 不同种类硬岩声发射能量释放率、应力与应变关系
在初始加载阶段,中砂岩和粉砂岩均有较为明显的声发射能量释放,而花岗岩的能量释放不太明显。在加载中期,三种岩石在该阶段的能量释放率仅出现零星的突跳。加载应力临近屈服点时,中砂岩和粉砂岩的能量释放率突然增大。在屈服点后,中砂岩和粉砂岩声发射能量释放的突增与相对平静期相继交替出现。而花岗岩在应力峰值点前并未出现明显的应力屈服点,但临近峰值点时同样表现出声发射能量释放的突增和相对平静期。加载应力达到峰值点时,三种岩石的能量释放率均达到最大值,表明岩石在应力峰值点处内部主裂纹开始形成和扩展。
对比发现,砂岩在屈服点后表现出一定的延性,能量释放过程相对平缓,量级也相对较低。粉砂岩的本构关系表现为较好的弹塑性,大部分能量释放分布在屈服点附近和峰值应力附近,能量释放较中砂岩相对集中。对于脆性最高的花岗岩而言,在峰值应力前表现为高强度的弹性体,在峰值应力附近,声发射能量集中释放,之后随着应力水平的急剧跌落,能量大量释放,量级大大高于中砂岩和粉砂岩。尽管三种岩石的声发射能量释放特征差别较大,但相同之处在于,大部分的声发射能量释放均分布在应力峰值点附近,并且临近应力峰值点时,均表现出能量加速释放的特征。
Gutenburg和Richter在研究地震活动性时提出了著名的G-R关系式(震级-频率关系式),见式(1)[8]。
lgN=a-bM
(1)
式中:M为地震强度的震级;N为地震累计次数;a、b为常数;在地震统计中,b值的计算方法有很多。本文利用震级与幅值之间的幂律关系,定义声发射b值的计算方法。
振幅介于微分区间x~(x+dx)的声发射事件数F(x)与其分布密度函数f(x)的关系,见式(2)[19],而f(x)满足幂律函数,见式(3)。
dF(x)=f(x)dx
(2)
f(x)=cxm
(3)
由式(2)、式(3)可得,振幅大于等于A的AE数可表示为式(4)。对式(4)两端取对数,得式(5)。
(4)
lgN(c)=lgC2-(m-1)lgA
(5)
由于地震震级和振幅之间存在幂律关系。因此式(5)与G-R关系式(震级-频率关系式)在形式上一致,此处相当于b=m-1。进一步分析,G-R关系式反映了大尺度的天然地震震级-频度关系,而式(5)反映了小尺度试件声发射幅值-事件数关系,式(5)与G-R关系式物理意义是一样的。
对单轴加载下中砂岩、粉砂岩和花岗岩声发射参数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以150 s内的声发射事件为一组数据,按75 s的间隔时间进行滑动取值。由于花岗岩试件的加载时间相对较长,以210 s内的声发射事件为一组数据,按105 s的间隔时间进行滑动取值。本文主要研究岩石失稳前兆特征,因此文中主要针对岩石应力峰值点前的声发射b值进行计算和分析。按本文的理论模型对声发射b值进行计算,每种试样b值计算结果及变化率见表2~4。
每种硬岩选出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试样进行分析,即S-2、F-2和H-2。图3为试件单轴压缩破坏过程中声发射b值动态变化情况。
表2 中砂岩声发射b值及其变化率
表3 粉砂岩声发射b值及其变化率
表4 花岗岩声发射b值及其变化率
图3 不同种类硬岩单轴加载下声发射b值动态变化曲线
如图3所示,在弹性变形阶段末期和弹塑性阶段,声发射b值在较小的幅度内波动,说明低能量与高能量的声发射事件交替占据主导地位,岩石内部裂隙开始不断扩展,同时又有阶段性能量积累的过程。总体来看,岩石在弹性变形阶段和塑性阶段,低能量的声发射事件所占比例较多。临近峰值应力时,各个岩石试件的声发射b值均开始下降,说明此时高能量的声发射事件不断释放,高能量事件所占比例开始增加,较大尺度的破裂正在孕育。声发射b值的快速下降,意味着试件即将整体失稳。因此,临近强度极限的b值下降是岩石即将失稳的前兆信息。
对比中砂岩、粉砂岩和花岗岩,花岗岩声发射b值较大,表明在加载过程中高能事件较多。且花岗岩声发射释放更为集中,失稳临界的b值降低幅度更大、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这是因为花岗岩强度较大,在弹性阶段储存了更多的弹性能,当临近破坏时,储存能量集中释放,b值下降幅度更大。
虽然声发射b值在岩石受压时有良好的规律,但不同硬岩,由于其内部结构状态并不完全相同,其在单轴加载条件下的声发射b值也不近相同。所以分析声发射b值与应力水平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反映岩样在不同应力阶段内部结构发展情况。如图4所示,声发射b值与应力水平关系能够较好地反应不同种类硬岩声发射b值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演变过程。
由图4可以看出,中砂岩、粉砂岩、花岗岩在应力水平为0.6左右时声发射b值开始增大,说明岩石内部小尺度微裂纹所占的比例开始增加,花岗岩和粉砂岩声发射b值上升幅度要低于中砂岩;随着载荷的增加,声发射b值进入一个下降阶段,表明岩石内部裂纹进入一个扩展状态,且粉砂岩声发射b值下降幅度要高于中砂岩和花岗岩;当应力达到峰值应力附近时,声发射b值出现较快速的下降,表明岩石内部裂纹呈现出扩展状态。中砂岩和粉砂岩破裂过程中声发射b值变化情况和花岗岩情况类似,只不过这两种岩石声发射b值出现较快速下降的应力水平与花岗岩不同。通过分析不同应力水平下岩石加载过程中声发射b值的变化情况,可以较好地反映岩石内部裂纹扩展情况与劣化程度,以提高现场不同类型硬岩稳定性监测的准确性。
图4 不同种类硬岩应力水平下声发射b值散点图
1) 较低强度和脆性系数的岩石,应力屈服点的存在预示着岩石内部微裂纹开始发育、扩展。而对于高强度、高脆性系数的岩石,从本构关系来看,没有明显屈服点,只能根据峰值点处的应力跌落判断岩石破裂失稳的开始。
2) 大部分的声发射能量释放均分布在应力峰值点附近,并且临近应力峰值点时,均表现出能量加速释放的特征,可作为岩石破坏前兆信息,且岩石硬度越高,释放声发射能量率量级也越大。
3) 临近峰值应力时,高能量声发射事件所占比例开始增加,各个岩石试件的声发射b值均开始下降,且强度越大、脆性越高的岩石声发射b值下降幅度越大。声发射b值可以较好反应岩石破裂失稳过程中内部裂纹扩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