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洁 张琳钰 黄丽琴 张隆财 禹宁宁
西北民族大学
不充分就业一词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琼.罗宾逊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提出的隐性失业一词。而罗宾逊夫人在1930年将隐性失业正式作为经济概念而提出,同时在隐性失业的背景下,将工人的边际生产率为0或为负数的现象定义为伪装失业。但是在对隐性的定义中,限制于工人阶级,局限于城市,而忽略了范围更大的农村隐性失业人群。因而于1948年在ICLS会议中①,将其不充分就业再次定义,用其不充分就业来判定就业的适当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的研究分析越来越复杂,对其分类的方法纷杂多样,各有各的说法。中国则于1995年引进不充分就业的含义。不充分就业是失业与就业中间的灰色地带,是就业者在就职的岗位中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使得有效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它是对于劳动力不饱和状态的叙述,是对于资源不充分利用的表现②。处于第三世界国中的中国,在市场中实行双轨制政策,其复杂度更盛,因而对其不充分就业的统计更加难以进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者因利润的最大化追求,对于资源的利用率趋近于100%,则不充分就业为0,但是在现实的状态中,现实经济与理想经济间存在的反身性,使得不充分就业的问题只得以相对解决。而在本次研究中,将其不充分就业从主观与客观二维出发进行分析,本次研究以大学生为主因此偏重与对其主观维度的分析③。
西北地区高校中,以西北民族大学④和西南民族大学⑤为例,西北民族大学的就业率基本稳持于92.65%,但其不充分就业现状却高达21.07%,实际的就业率为71.58%,而西南民族大学的就业率为92.46%,根据其就业的工作满意程度的90%进行拟合,其最后的充分满意就业率为83.21%,其不充分就业的现象弱于西北民族大学,而二者在其就业的过程中仍有相似之处。二者的文科生的不充分就业几占据了不充分就业中的三分之二,可见文科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充分就业普遍存在,值得人们进行深究。在对于大学生的主观分析中,以大学生的自我感知为依据,采取PCA分析法,对于大学生的就职工资水平、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家庭收入及性别的差异与其大学生的不充分就业现状运用SPSS进行方差因素分析,其中的就业次数的影响程度最大,所占据的比例为43.5%。
同时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不同专业下的带动的不充分就业现象也突出,在CPA的分析中,专业因素的影响程度占据的比例为16.8%。特别在西部民族高校的就业过程中,会使得自身的民族特色充分显现。
因此在文科生的不同专业中,西北民族大学的管理学院中的工商管理学专业的不充分就业率最高,最终就业率高达93.18%,而在初始状态下的就业率则降低至52.27%,其中的差值达到40.91%,不充分就业现象明显;在西南民族大学中工商管理学专业的初始就业率为88.0%,其拟合后的工作满意程度为78.25%,其不充分就业的体现值为9.75%。可见西南民族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不充分就业现象弱于西北民族大学。但是在西南民族大学的最低就业的文科专业--藏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率为66.67%,其最后的拟合值为不充分就业现象的体现值为11.67%。其西北民族大学中的不充分就业的体现值则为38.11%,明显高于西南民族大学的不充分就业现状,其不充分就业的最为明显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体现值也弱于西北民族大学。
大学生作为人才中一大重要的主流支柱,对于国家的积极发展尤为重要。大学生的毕业季中,国家需对其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以及时的饱和人才的输出,及时的均衡劳动市场,过于追求表面的及时就业,而忽视大学生的充分就业,造成人才的流失。
在国家机制的市场运行中,国家自身的强制性使得文科生的不同专业就业情况不一,不充分就业突出。政府干预使得幼小型企业得以保护,而滋生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得内部运行迅速,因此国家现阶段的所需进行的保护企业不一,产生的就业者亦无法追求充分就业的均衡,到达有效资源利用的饱和状态。
初涉社会就业中,大学生明显处于弱势,因而面对就业过程中的不平等对待无法及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就业时,合同签订环节中学生因未进行专业的培训,对其中的某些重要条款并未予以重视,从而使其自身合法权益受损,与其期待不符,严重偏离就业者的初始意愿,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怠慢工作,形成资源浪费,产生虚假就业现象,实为不充分就业。
中国从原有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入“大众教育”,从原有的就业人员不足,到如今的就业空间过溢状态,因此社会的帮扶不可或缺。
随着中国社会帮扶的实施过程中,就业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自身的缺陷也不断的暴露。首先自身的系统完善不足,缺乏着一定的灵活性,不能及时跟随市场的脚步进行变化,使得学生的就业信息出现滞后状态。其次,在社会的帮扶中,难以实现“一对一”的帮扶就业,出现大量大众就业,忽视专业性人才的专业性就业,而刺激不充分就业者人数的攀升。
在不充分就业中,工作经验缺乏者的不充分就业感知度明显较高,其中不受制于专业因素的影响。运用主观界定的不充分就业时,主要以管理学与心里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文科专业的大学生中,在大学生中缺乏工作经验的普遍现象下,更多的是出自于自身的虚假一致性偏差心理,与其现实不符,对其本身的定位过高,自我认知的不足从而导致不充分就业现象严重。因基于此虚假一致性偏差效应而就业者逐渐趋向于费尔德曼的相对剥夺理论,就业者感觉自身随时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因而心理对其工作产生抵抗情绪,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逐渐产生离职的想法,使得不充分就业率逐渐逼近极限,形成失业状态。
首先,学校对于学生的就业的专业性指导不足,重注形式教育,缺乏其一定的实践经验,且就业指导仅作为一种职业介绍,无法及时为学生提供市场信息,更难以实现“一对一”专业性就业指导。其次根据上述的两所高校的对比分析中,明显可见高校间的综合性水平的不一也会对于学生的就业产生正相关的影响,因而深入西北民族大学进行探索,其中在该校的教育设计过程中,一些课程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没能及时迎合市场所需,导致供需不均衡明显,造成结构性矛盾,因此也导致文科下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充分就业不一。
面对国家的就业岗位不足时,国家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对其创业者进行实际性鼓励,同时支持学生的创业项目的落地实施,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可引进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创业类比赛以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同时将其高校间的信息充分交流,及时传达,规避市场信息滞留。
对于学生初步进入社会中,对于自身的就业现状无法进行及时的分析,自我感知效应未完全,因而建议学校建立相应的就业法律课堂,对于就业的现状进行及时的了解。学校可利用法学相关的人力资源,让其学生对其他专业意愿的公司的合同进行讲解,并成立相应的组织进行咨询,充分发挥学生的资源,让其学生与企业得到双赢效应。
面对文科的不同专业的不充分就业时,社会帮扶应积极发挥其效用,多多参与社会资源分配,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及时完善。同时应当对于社会中的困难就业者或者不充分就业者及时进行转移性就业、自主创业、技能培训、特困援助、就业服务等业务的实施,并对其进行“一对一”帮扶,将其就业问题一次性解决。
面对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金钱价值观与其现实显得逐渐脱轨,不合时宜的就业价值观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应当多进行就业,在大学中提前选择实习以获取更多的技能及时的适应社会。同时对于就业应当多余学校内部的就业部门做咨询或者多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市场的变化,保障就业的信息流通、及时、精准。
面对学生的不充分就业,学校应当及时做到就业咨询,并且对于学生的就业咨询不能浅于表面,应当尽力“一对一”辅导,将其就业信息及时告知学生。同时在对学校的学生举行招聘会时,应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就业标准,而将学生带到不同企业进行招聘,以免浪费时间而错失就业机会。而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开设不同专业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并非全校性公开课,让其学生拥有相应的就业技能,随时做好就业准备。
注释:
①Feldman,D.C.,Leana,C.R.,Bolino,M.C.”Under employment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 among reemployed executives”,Journal of Occu 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 Psychology,2002,Vol.75,No.4,PP.453-471.
②吴冰,廖慧咏.不充分就业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06):60-72
③李长风.不充分就业的国际标准定义及其测度[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4(04):45-48
④该数据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中的《关于学校已开设本科专业进行分类统计的情况报告》中的附件一
⑤该数据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 2017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