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莉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图书馆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对图书资源的需求量逐渐提升。高校图书馆必须不断扩充图书量、增加图书种类,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长此以往,不仅容易加重图书管理负担,且容易增加图书馆的运行成本。接收捐赠图书,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为确保文献资源能够被合理利用,对捐赠图书的类型及质量进行优化控制,开始显得尤为必要。
当前,高校图书馆所接收的捐赠图书的来源较多,捐赠图书的作用,同样体现在不同方面,具体如下:
目前,高校图书馆所接收的捐赠图书,主要来源于学生、其他高校、出版社、教师、社会及著者。上述来源中,来自于社会的捐赠图书,具有种类丰富的特点。但图书的质量,则很难得到保证[1]。另外,由于捐赠者对图书馆需求缺乏了解。因此,捐赠者所捐赠的图书,往往无法与图书馆的需求相匹配。受捐赠图书类型与图书馆需求类型的矛盾的影响,图书馆所接收的捐赠图书,在数量以及类型方面,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上述问题如未及时解决,容易加重图书馆的图书整理负担。可见,为使捐赠的图书能够真正发挥其价值。建立合理有效的文献资源再利用体系,已迫不及待。
图书馆接收的捐赠图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高校图书馆接收捐赠图书,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前,大部分高校,均会依照学校的专业特点购买图书。因此,除专业图书外,学生很难自图书馆寻找到其他类型的书籍。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对其长远发展不利。其次,高校图书馆接收捐赠图书,同样有利于降低图书馆成本。纸质图书为消耗品,当使用一定年限后,图书馆必须购入新的书籍对其进行替换[2]。长此以往,极容易增加图书馆的成本。接收捐赠图书时,图书馆无需付出成本,既可增加书籍量。这对于图书馆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价值。
为使高校图书馆接收捐赠图书的价值得以发挥,确保文献资源能够再利用是关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了如下建议:
积极控制捐赠图书的质量,能够及时筛选出不合格的图书。以确保图书馆所拥有的藏书,均为高质量、高价值的图书。对此,建议高校建立“图书质量审查机制”,层层筛选,提高捐赠图书质量。例如:当某捐赠者以个人或集体的名义捐赠图书后,图书管理人员,应负责对图书进行首次筛选。首次筛选的依据,以“缺页少页”、“字迹不清”等为主。筛选合格的图书,需进入下一筛选环节。由图书管理人员,将“内容无价值”、“存在不良诱导”的图书,排除在藏书之外。经上述环节筛选完成后的图书,质量往往较高,且能够充分满足文献资源的再利用需求,使图书馆购书成本得以降低。
为确保接收的捐赠图书,能够“为我所用”,确保图书具有适宜性是关键。经过质量筛选合格的图书,图书馆应给予盖章。并将捐赠人(或集体)的姓名,以及捐赠时间,填写在捐赠单上。一方面表达对捐赠者的谢意,一方面便于图书馆对图书进行管理。实践经验显示,图书馆所接收的捐赠图书中,不乏“教材”及“辅导类书籍”。针对上述书籍,应将其按照学科进行划分,并将其归类为“学习辅助类”,对其进行集中管理。如图书馆所接收的捐赠图书,由本校教师、校友自行著作。则可建立专门的“图书收藏室”,将上述书籍收入其中。确保文献资源,能够被再利用。
收藏大量的纸质图书,容易增加图书馆的管理难度,且图书丢失率较高。因此,在接收纸质书籍的同时,同样可适当接收电子出版物。以降低图书馆的管理难度,提高文献资源再利用的便利性。例如:高校图书馆可接收“英语四六级考试光盘”,以及“XX课程讲座视频”等电子出版物。当学生需阅读上述出版物时,仅需登录高校官方网站,进入图书管理系统,输入学号及密码,既可得到出版物的资源。采用上述方式接收捐赠图书,能够有效丰富图书的类型。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再利用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积极利用信息化资源,对接收的捐赠图书加以管理,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例如:图书馆可在现有的图书管理系统中,增加“捐赠图书管理”模块。当捐赠者捐赠成功后,管理人员需立即将图书名称、图书来源、捐赠时间,储存区域等信息,输入至系统当中。以确保学生能够利用系统,查找到与图书有关的信息,使文献资源能够被再利用。采用上述方式对接收的捐赠图书加以管理,能够使图书馆的图书管理难度得以降低。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借阅效率,使图书的价值能够得以发挥。
综上所述,接收捐赠图书,能够降低高校图书馆购买图书的成本、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对高校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以及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价值。未来,我国各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文献资源再利用体系”。在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控制图书质量、提高捐赠图书的适宜性,并将电子出版物,纳入到捐赠图书种类当中。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充足的图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