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翠红 李蕊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前言: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中心,提出“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有利于各行各业热爱“三农”的优秀人才进入“三农”工作队伍,加强“三农”建设。
人力资源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涉农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技术应用能力毕业生为目的,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在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农村人力资源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滞后,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步伐脱节。
(一)农村对科技人才培养不足。科学技术是农村发展的关键,当前大多数农民无法驾驭当前的科学技术,懂得科技的人力资源成为农业科技的带头人,但是由于缺乏学习的途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专用资金,导致人力资源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不能充分利用新技术进行生产、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对农产品进行开发,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系统规划。农村教育发展不足、对教育不够重视等实际情况致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够系统,缺乏科学性和规划性。急需寻找到能最大限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新途径,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并进行整合,形成一套有效的开发系统,使开发的效益最大化。
(三)涉农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能满足农村发展需要。农村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涉农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师资条件,教师由于很少有机会深入生产第一线,只有理论知识、缺乏亲身实践经验。高职院校没有农村现状与需求进行深入调查,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没有做到和农村人才培养的需求接轨,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农村实际需要的人力资料严重脱节。
我国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满足行业和市场需求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在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涉农高职教育已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
(一)高职院校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农村劳动分工更加精细,要求科学技术、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培养出的新型农村人力,具有先进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培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高职教育加快农村新技术的应用。随着我国农村农业技术化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涉农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当前最新技术的传授,高职教育将促进农村新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传播作为工作目标,以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提高涉农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首先要进行的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包括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采取多种培训和继续教育方式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双师型”师资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只有重视并大力开展教师素质教育才能培养适应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教师队伍,以保证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技术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加强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因此需要建立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将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加大,并大力开发职业能力实训模块,加强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三)建立产学合作的培养模式。涉农高职院校强化产学合作,快速提高专业化水平,首先制定产学合作的目标,再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学校也可以与用人部门结合,学院与农业生产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用人和培养计划,将毕业前的专业课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放到用人单位去做,让毕业生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采取这些灵活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农村输送更多更适合的新型技术人才。
(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与继续教育。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对改造传统农业和促使农村发展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升农民的科技、技能水平。
在高职院校设置专业合作或开设新型农民进修班,加强培养。农村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制定具体的教育培训计划,不断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通过中期教育与短期教育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推动新农村建设。
总结:随着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急需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高职教育培养的相关专业人才,能充实到农村急需的岗位上去,另外高职院校为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