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桐 (中国音乐学院 100101)
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众多瑰宝之一,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传统音乐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怎样才可以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我国5000年历史长河中的传统音乐,已经成为新时期相关学界不得不重视,也必须深刻探讨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对传统音乐进行保护时,通常选取的方式是以其本来的面目,将传统音乐传承给后人,但是采取“集成”的方式进行传承却更为简单而且有效,应当对其予以研究,发挥出其重要的价值。
溯其“集成”之史,周朝乐官“采诗”制度以为始。《礼记·王制篇》云: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周朝廷已有专门的官员谓之“行人”,他们四处到民间采集歌谣,开启统治者“问俗知政”先例;而采取这种民歌收集和以民歌为基础的“采风”制度的主要原因是,统治阶级想要实现其自身的利益,利用收集民歌掌握社会大众对于朝廷的看法。除此之外,统治阶级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运用民歌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其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不过反映现实主义的传统民歌会与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产生一定的冲突。因此,统治阶级为了便于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就会采取相应的政策利用、引导民歌的发展,所以,反映现实的传统民歌长时间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下。就逐渐将其现实价值隐没于政治迷雾之下。此外,统治阶级也可以站在主观的角度,推行对其更加有利的采风制度,使其产生统治阶级想要达到的客观效果。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讲,采风制度也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尽管采风制度对民歌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与筛选,不过这种制度依旧可以使大量的优秀诗歌与民歌得以保存、传承。深入剖析采风制度中的作品,研究其本质,将其具有政治意义的成分剔除,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现实主义的缩影。尽管采风制度中的诗歌经过统治阶级的修饰与美化,其反映现实的功能大打折扣,不过其中也存在着一些讽刺、揭露社会现状的细节。除此之外,采风制度中的诗歌往往具有多样的形式、细致的描写、具有大量经过提炼之后的词汇,其对于我国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也能产生相应的贡献与价值。
《诗经》中记载了我国西周时期至春秋时期中的大量民歌,其中“风”主要收录了15国不同国风的多种民歌,比如说召南与周南等;相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孔子所编,他平日教导诸弟子,是将礼、乐等作为其必修科目。孔子根据周朝政府收集的三千多首诗歌,并在实践中求真求实,编成了这部包含有305首涉及十五国风的总集。其地域范围约相当于我国现代黄河流域的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以及陕西省这四个省份,除此之外,还包括了我国四川省以及湖北省的北部地区,跨过周初(约前1066)到春秋中期(约前570)近500年间。应该说《风》是《诗经》里的精华所在,其中大部分的民歌,相当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与风俗习惯,其所述内容有关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以及民间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和谐欢乐的世间情,其中有着一定的民主性与现实性。因其站在“士”阶层的视角,也有着一定的政治局限性。
而《诗经》中的《风》,绝大部分仅收集范围局限在北方,南方的民歌并非在“采风”所及范围之内,仅稍有涉及并未得到全面而集中的整理,因而流散较多。其中唯有《九歌》独独较为系统而集中地记述了楚国南部——即今湖南地区——民间祭祀的一套歌曲,共计十一首,屈原在其原有基础上加工与整理,存于它的诗歌集——《楚辞》。这一时期的统治阶级仍然从统治人民的政治目的出发,重视与祭祀相关的音乐,并强调音乐的实际应用上的等级制度。
由秦至汉,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而巩固,由此至西汉时期,已设有专门的民间音乐采集及改编的机构“乐府”,而1976年2月发掘于秦始皇陵区的错金银钮钟上书有“乐府”二字,可见“乐府”始于秦,承于汉。伴随着汉室天下的衰微,汉哀帝对乐府机构的裁减,使得乐府渐趋衰落,但封建政权建立其类似机构的传统却并未消失。因而“乐府”一词其外延随之影响而延伸,不止是指代为音乐机构,在延伸之后,乐府也可以代表音乐机构曾经采集与改编过的诗歌。除此之外,还包括后人拟作的与文人诗作或者民间诗歌类似的音乐作品,不入乐或者大凡入乐的,与音乐相关的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等,也可以被叫做乐府。乐府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集成了大量的与音乐相关的作品。
乐府也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乐府的音乐活动持续了百年有余,大量的民间乐工收集与整理了流传于各地的民间音乐,极大地推动了汉朝音乐的发展,并吸引了当时许多文人依照其民间曲调再创作,并产生及延伸“乐府”这一艺术体裁,其所产生的音乐与文学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我国的明清时期中形成了大量的民谣总集,比如说我国明代的《山歌》、《古今风谣》,清朝时期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粤风》以及《古谣谚》等,其中,《粤风》是一种南方少数民族民歌集,《古谣谚》是一种民谣集,《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是一部官修巨著。我国明朝时期最为重要的民歌集主要有两本,均为冯梦龙所著,除此之外,还包括某《词林摘艳》、《盛世新声》、《玉谷调簧》、《驻云飞》、等,这样的民歌集一般可以归类于小曲。在我国清朝时期民歌收集活动更盛,曾经先后出版了大约一万多种民歌集,比如说《白雪遗音》以及《霓裳谱》等等,内容都相当丰富。当时收集民歌,主要是歌词,只有个别的附有曲谱。不过这些民歌大部分一直在民间传唱,或被采入各种戏曲、曲艺中而被保留下来,有许多一直传唱至今,可供我们参考。
我国明清时期的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更加丰富,其包含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利用不同民歌,在不同场合进行演绎,以此来抒发其热爱劳动、赞美祖国、向往幸福、追求美满婚姻的情感。除此之外,也有大量民歌作品富有强烈的反抗、憎恨、讽刺、诅咒封建礼教以及封建制度的情感。在明清时期的民歌当中也有大量的作品通过赞颂古时英雄,而抒发其关怀社会苦难大众反抗压迫或同情受到封建制度迫害的劳动人民的情感,更有一些针对少年以及青年的民歌,采取猜谜以及问答等手段,描绘其对自然科学以及劳动生活的感悟以及体验等,如《对花》、《猜调》《盘歌》之类,显示出青少年们活泼天真的性格与丰富的想象和智慧。
反映农民痛苦生活的民歌,在明清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封建社会趋于没落的明清时期,土地高度集中,残酷的剥削,繁重的徭役,以及各种天灾人祸,逼使许多农民卖儿鬻女,倾家荡产。如明代流行的《富春谣》就有一定的典型性:“富阳江之鱼,富阳江之茶,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晚近收集的清代民歌《江南百姓苦愁愁》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我国《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1由此可见,大部分古代官府官员采集民间音乐带有浓厚的政治性,其目的是“观民风”他们所关注的是民歌的现实内容;而另一部分古代官府的乐师们则是搜集音乐素材来创编乐曲,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本身的音乐性。而较于“集成”的古籍来看,《中国民族音乐集成》可以说自古至今涵盖最为全面的音乐集成大典,其编选目的完全是出于艺术方面以及社会学等研究的需要,其关注的是音乐本身的形态等,但“集成”在层层选编的过程中,也不能完全排除政治色彩的干扰。总之,采风制度是周代设置专门机构对反映平民舆论的诗歌、谣谚进行采集、整理、呈现的一项制度,在上古时期诸多有关舆论和谏议的制度中,主要的当划归舆论采集制度。创设采风制度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补察其政”,因而也就可说是谏议制度的上游环节,从而形成了“诗谏”的特殊功能和意义。不过,我国上古时期所产生的制度与当代社会的制度相比,其执行力并不十分强大,而且兴废制度的过程也往往缺乏明确的历史资料,采风制度也是如此。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中国民族音乐集成》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着手编著,编著的主要成员有我国文化部以及音乐家协会,文化部与音乐家协会负责收集流传民间的音乐作品,对其进行记录,并且在整理编辑分类所有文化作品后进行出版。《中国民族音乐集成》中包含了大量的内容,比如说《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含宗教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以及《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这四方面的内容。不同的集成都由文化部与音乐家协会进行了细分,将其分为数卷,分卷的依据是区域的行政级别,比如说省、市以及自治区等。在编著的过程中,文化部以及音乐家协会负责统领编著工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个人、乡镇以及市级单位参与到了编著过程。这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为浩大的一项音乐活动,《中国民族音乐集成》的编著集成了我国民间中众多的音乐作品,使其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明珠,除此之外,也是我国音乐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在对《中国民族音乐集成》进行梳理,分析后不难发现,其产生了众多的贡献与价值,可以将其概括为如下内容:
1.其学术成就具有实用性、广泛性、全面性
实用性:《中国民族音乐集成》中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学科建设价值,其实用性主要体现有,为我国民族音乐收集了众多的历史资料,除此之外,《中国民族音乐集成》中还包含了大量和音乐具有一定联系的不同学科的相关资料,其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于我国音乐的发展与传承也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广泛性:《中国民族音乐集成》中共收集了我国30余个区域的民族音乐作品,其收集范围之广令人叹为观止,几乎包含了我国广阔疆域中的每个角落的音乐作品,而且在编著过程中涉及了大量不同社会分工以及专业的人员。在我国文化部以及音乐家协会的统筹规划下,不同行政单位的文化部门以及文化馆等都参与到这一编著过程中,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音乐家、音乐爱好者以及文艺工作者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相关统计说明,在这一音乐活动中,参与人数高达两万余人,这些参与者都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佼佼者,是我国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全面性:在《中国民族音乐集成》的编著过程中,收集了我国民间中不同种类的音乐,这一行为可谓之前无古人。这项音乐活动不但收集了我国曲艺音乐,而且还收集了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以及戏曲等内容。除此之外,还包含了大量的宗教音乐。多种地区的民族音乐、多种风格以及种类的不同音乐都集成于《中国民族音乐集成》中,而且《中国民族音乐集成》中还集成了多种创作风格、流派以及曲目等音乐作品。
2.“集成”相关的大量研究成果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
民间器乐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民族音乐集成》中收集的民间器乐全面而且详细,学生以及我国与音乐相关的人才可以在乐谱中探索同名乐曲、不同宗乐曲、以及不同地区的同宗乐曲的差异与相同点,使我国音乐领域的人才能够更方便的了解多种流派与曲种的差异以及相同点,使其可以更深入、全面的理解、掌握我国传统音乐的内涵与价值。
在欧洲中心文化的作用下,我国现代音乐呈现出了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我国现代音乐中有很多欧洲音乐的元素,但是其中与我国民间音乐相关的元素却可谓之凤毛麟角。《中国民族音乐集成》的编著可以为我国音乐创作提供大量的民族音乐素材与音乐风格。
除此之外,在编著过程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工作,我国民族音乐工作人员在解决多种不同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加深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在编著《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时也可以使许多与音乐相关的学科更快、更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
以上分析仅仅是管中窥豹,事实上,《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所产生的贡献要远大于此,很多看似不相关的理工学科以及人文学科等都与集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3.“集成”搜集、记录、撰稿、编辑过程中培养了一批民族音乐研究人才,壮大了研究队伍。
由于《中国民族音乐集成》中包含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因此就需要应用大量的人才。从我国中央机关到各级行政单位的文化部门都参与了这一编著工作,还有很多社会中的文艺工作者以及音乐爱好者也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收集民族音乐资料、整理、分析、分类以及编著的过程中,所有涉及到的相关人员都从中掌握了相应的研究方法,而且在编著过程中的学习与交流,也可以使不同音乐工作者的学术水平更上层楼。学生在编著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使其掌握书本之外的知识,产生更新的理解;研究学者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收获额外的素材,积累更多的音乐资源,丰富其学术知识;我国乡镇级别行政单位的音乐工作者与文化部门的工作者,也可以在编著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研究民族音乐的方法与手段,这对于普及我国音乐教育就重要的价值。在编著《中国民族音乐集成》的过程中,不但使我国音乐人才的队伍更加强大,而且还有利于普及音乐教育,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
所有艺术都是相通的,都是具有关联性的,我国的民间艺术也是如此,音乐艺术通常会与其他艺术产生明显的联系,相伴而生。例如舞蹈就与音乐艺术,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怎样才可以在信息化时代的如今,面对海量的信息准确而快速的搜寻到相关的材料,对于所有热爱音乐的人都非常重要。《中国民族音乐集成》的集成工作使我国民族音乐的素材全面、综合的集中到一起,有利于想要获得相关信息的人员更快地、更准确地查找到相关资料,而且还可以使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门槛降低,利于不同艺术之间的融合,使其更为紧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思考,怎样才可以利用集成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其重要的价值,更好地普及我国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我国学生在接受音乐的教育的过程中,所接触的模式一般都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教育内容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会哼唱民歌小调、辨识工尺谱的学生数量逐年下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但包括教育模式,还包括在普及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工作者并未选取与民间音乐相关的课程内容。今后我国音乐工作者需要在普及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融入集成中的相关内容,使我国的音乐课堂氛围更具有学术性、历史感以及乡土气。
集成对于传承与保护我国传统音乐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怎样才可以使其在书本中浮现出来发挥更多的价值呢?音乐工作者应当深思这个问题。我国传统音乐中很多因素已经无法融入进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被束之高阁,音乐工作者应当积极探索、思考将传统音乐融入鲜活生活的方式,使音乐教育更具有人文性,站在宏观的层面使我国民间音乐更加活跃。
“集成”的主要价值不但在于可以使我国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而且有利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音乐的发展以及创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新时期,“集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活动,它同样是一场文化交织的盛宴。我国历史中也曾出现过类似于集成这样的工程,比如说四库全书的编著,再比如说我国当代社会的《中国民族音乐集成》,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后,能够有利于学者分析我国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发展趋势,而且也能够将历史所处特定时期的文化以及生活状态保存下来。
注释:
1.转引自《汉书·艺文志》.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02.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12.
[3]钟思第、吴凡.字里行间读《集成》—评宏伟卷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J].中国音乐学(季刊),2004年第3期.
[4]张燕群.中国民族音乐音响档案的历史与现状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4.
[5]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04.
[6]王耀华.“集成”与“集成后”[J].人民音乐,2010.1.
[7]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