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家国:埃米尔·加莱的装饰艺术设计

2018-07-12 11:07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750021
大众文艺 2018年20期
关键词:加莱莱茵河普法

(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750021)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都德《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短篇小说,写于1973年,也就是普法战争结束后第三年。作者描写了法国被割让地区的一所小学被迫改学德文的情景,法语老师在痛苦中为学生们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反映了法国人民对国家被分裂的悲愤情感。由于被编入多种版本的教科书,中国读者对这篇文章耳熟能详。实际上,在文学作品之外,法国的艺术家们也常常以普法战争为题材来表达民族与家国的情怀,通过绘画、公共雕塑、装饰艺术品等各种艺术形式,让这段难忘的伤痛永远的凝聚在他们的作品中。

位于被割让土地边缘的法属城市南锡(Nancy)受到战争的影响最为显著,甚至在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当地的爱国情绪成为推动新艺术运动在南锡发展的重要力量。埃米尔·加莱(Emile Galle)是南锡的艺术家,他倡导通过振兴装饰艺术来拯救法国的经济和政治,他也是南锡新艺术运动的核心人物。可以说,他毕生所进行的艺术实践与改革都与这场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864年,加莱出生在法国洛林大区的南锡,他一生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玻璃器与家具两个领域,有大量技艺精湛造型优美的装饰艺术作品留存于世。以往关于加莱的研究,大多都侧重于从技艺与形式语言的角度对他的作品进行解析,而艺术家所持的艺术观点以及作品主题所传递的思想往往被忽视。其实,加莱与一般的装饰艺术创作者的不同之处,正在于他一直努力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装饰艺术也可以传递作者的观点、思想,也可以和纯艺术一样上升到哲学思考的高度。

虽然,加莱的玻璃艺术品闻名于世,以至于一提到加莱,最为直观的印象便是他的玻璃器,然而,最早让他在法国国内展露头角的作品,却是一件木质家具作品“莱茵河桌”。在法国,这件作品被奉为加莱的代表作品,只因它最能体现加莱对装饰艺术的态度,最能表达他对祖国深切的情感。至今,它依然被陈列在南锡学派博物馆(Ecole de Nancy)一楼最为显眼的位置,以供参观者们仔细观赏。

“莱茵河”桌首次亮相于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一经展出便广受好评。此次博览会距1870年的普法战争已有19年之久,法国政府想借此机会展示法国经受战争重创与政局动荡之后的重生。然而,在法国展区中,加莱所设计的“莱茵河”桌非常引人注目,它桌面的图像却提醒着人们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土地依然未被收复,法国仍然危机四伏。实际上,这张桌子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生活用品,它的尺寸比日常使用的桌子大很多,充满象征意味的装饰让整张桌子具有一种纪念碑性。

“莱茵河”桌宽大的桌面上,描绘了一场发生于公元5世纪的历史故事-日耳曼部落入侵罗马高卢,加莱意在借古喻今,暗指发生在十几年前的普法战争。1871年法国战败,在《法兰克福条约》中阿尔萨斯-洛林大片土地被迫割让给德国并一直没有得到收复,加莱希望人们在面对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就时莫忘来自邻国尤其德国的强大威胁。

桌面的这幅装饰画是加莱委托南锡艺术家维克多·普维绘制而成。普维将整个构图一分为二,画面中,右边的日耳曼人被描绘为全副武装的野蛮入侵者,相反的是,画面左侧的高卢人被描绘为和平勤奋的家园守护者。画面中央两位象征性人物将左右两边的人群分开,留着白色胡须的男性为莱茵河河神。。右侧的图像中有象征战争的女神和正在打造兵器的铁匠,还有手握兵器的日耳曼士兵。左侧的图像中有战争女神、一手怀抱着孩子另一手将武器递给正在收割庄稼的男人的高卢妇人,还有正在系鞋带的准备迎战的高卢男人。河神左手伸向日耳曼人方向,并用食指指向地面,似乎在指责日耳曼的野蛮行为。他的右手拥抱着一位柔弱的女性,她通常被认为是代表摩泽尔河(Moselle river)的女神,但也可以视为象征洛林地区或者整个法国的女神。莱茵河河神正竭力保护着她,在这两位中心人物头部位置,醒目地刻着一句话:“莱茵河将高卢人与德国人分开”。

在久远的历史中,莱茵河一直是法德两国经常为之纷争的河流,它承载了法德之间曾发生的诸多矛盾与战争。加莱曾提到整张桌面图像都是依据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Germania)所写的一句话:“莱茵河将德国与高卢分开”而展开设计的。追溯古代历史是加莱有意为之,借以强调莱茵河在历史中早已是高卢人与日耳曼人之间的天然边界,他认为:法国应当收复被德国占领的土地。普维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了加莱的政治主张。

除了桌面充满寓意的装饰画,加莱还运用雕刻来装饰桌子其他部位。在洛林地区鹰是象征之物,莱茵河桌腿的鹰形木雕,这只代表着洛林守护者的木鹰,神态威猛,胸前刻有双十字标,似乎时刻准备着为洛林而战,战争的氛围呼之欲出,与桌面所描绘的战争交相呼应。

在基座与桌面相连的柱子上,缠绕着同样象征洛林的植物“蓟”,它根部所在的桌子底座上刻着:“我牢牢地握着法国之心”(Je tiens au coeur de France)。此话进一步强化了桌面图像语言为整件家具所创造的一种氛围,将观者带入某种情绪。在桌子背部的横梁上刻着:“他们越是伤害我,我便越坚持”。加莱以蓟这种植物在受到攻击时所呈现的状态,来表达内心保护国家的愿望。

除了“蓟”,桌子的装饰中还运用了许多其他植物,都是在法国本土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花卉,委婉地传达着艺术家对家乡与祖国深切的情感。除了独具匠心的装饰,加莱对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制作方式也别有用心。传统法国家具一般使用进口木材,而加莱则选用的是法国胡桃木雕,并刻意用一整块木头来完成,其含义不言而喻,他认为:“如果我不得不用两块木材来制作这件家具的话,我将不去制作它;因为它将是分离的,而这违背我的初衷”。加莱以此来表达祖国的不可分割,他也认为 “莱茵河”桌是被悲伤占据的作品。所以,加莱的用意不仅仅是为了缅怀伤痛,而更希望能够唤起法国民众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进而引发对祖国仍处于分裂状态的思考。

很多评论家都对“莱茵河”桌大加赞扬,认为加莱打破了装饰艺术与纯艺术之间的等级之分,传达着艺术家的思想与精神,还通过材料与设计手法来颠覆传统法国装饰艺术的皇家审美风格。

除了“莱茵河”桌,在此次博览会中加莱还展出了“圣女贞德”玻璃瓶、“俄尔普斯与欧律狄刻”玻璃瓶、“希望”玻璃器、“洛林橡木”橱柜等,这些作品都同样以象征手法来突出战争主题。博览会之后,在加莱的艺术生涯里,“民族”与“家国”似乎成为永远不变的主旋律,他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围绕普法战争的主题展开,尤其是阿尔萨斯-洛林问题。

埃米尔·加莱是南锡新艺术运动的先锋人物,是南锡学派的主要创建者。虽然,在学派成立三年之后,也就是1904年他便因病去世,但加莱的艺术思想却对学派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他的作品也被奉为经典。

阿尔萨斯-洛林是法国两国之间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普法战争的爆发使法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加剧。殖民地、经济、外交政策的较量,都不足以彰显法德各自的国家实力,文化艺术之间的较量似乎才是决以胜负的关键。在法国的新艺术运动中,政治问题成为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深受普法战争之苦的法国艺术家们,试图从艺术中寻求挽回民族尊严复兴国家名望的出路。

南锡作为法国受到战争影响最为直接的城市,更为明显的民族与家国的情感渗透在南锡的新艺术运动之中。加莱不但亲自带领着南锡的艺术家们大胆地进行着艺术改革,他们将复兴法国装饰艺术品在欧洲以往的优越地位为己任,还认为装饰艺术可以拥有更多的社会功能和更广泛的影响力。加莱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一直在不断的尝试着如何使装饰艺术品能够传递真理,如何能够体现民族性,如何在满足功能与审美需求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猜你喜欢
加莱莱茵河普法
治黄的挑战和对策:来自欧美治河史的启示
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摄影作品
普法
普法
普法
莱茵河有多深
莱茵河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