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德玉 (哈尔滨学院 150086)
随着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主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启动和进行,抗联题材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所重视,纵观中国画领域诸多抗联绘画作品,大都以水墨淋漓的艺术形式而呈现,以工笔重彩为表现语言的作品寥寥无几,由此,对抗联题材的重彩艺术语言的表现进行研究,将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和重彩人物画的发展两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历史告诉人们,东北抗日联军在非常恶略的环境里,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和日军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斗争,他们前赴后继、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悲壮的英雄史诗,铸造了永垂史册的东北抗联精神,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惊天动地、可歌可泣,无数爱国志士为之动容,并将他们描与笔下,绘于画中。其著名的作品中,连环画有赵奇的《靖宇不死》等,油画有祝林恩的《冰趟子战斗》等,壁画有王可刚的《白山黑水抗联魂》等,国画有王盛烈的《八女投江》、孙恩同的《一曼小屋》、袁武的《抗联组画》、荆成义的《抗联英魂》等。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们用高昂的爱国激情对侵略者罪行的揭露,对千万国人的警示。
无论是以人物为主体的作品《八女投江》、《抗联组画——生存》、还是以风景为主体的作品《一曼小屋》、《抗联纪事》等,它们都有苍茫浑厚,笔墨豪放,酣畅淋漓的写意画的共同特点,鲜有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在当代艺术领域,对于中国画的研究,应该使水墨与色彩并重,所以,以此为题材,应该加强重彩艺术语言的探索和研究,以推动中国画的全面发展。
写意和工笔是中国画两种并行的基本表现形式,在该研究领域里,既已有诸多优秀的写意画作品,我们应该在继承中国画优秀笔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色彩理念,大胆尝试各种风格、各种手法的表现,充分发挥艺术家个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位,将丰富多样的色彩运用到创作中去,进行工笔重彩画的潜心研究,同时“强化色彩、推崇技法、讲求媒材、重视制作”,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1.转变色彩观念
唐宋时期的绘画色彩一统天下,元明清时期的水墨之变使很多艺术大家忽视了色彩的重要性,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中记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之不可夺墨,犹宾之不可泅主也。故善画者青绿斑斓而愈见墨彩之腾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笔重彩画的复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作品中追求色墨并重,甚至转变为以色为主。色彩本身也是有情感的,中国画注重情感和意境,而色彩对意境的表达也至关重要。例如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诗句中,充满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画家如果只用水墨渲染是很难传情达意的。在抗联题材的创作中,表达战争的血腥,表达白山黑水的圣洁,表达对和平的向往,表达抗联战士的铮铮铁骨等,如果能灵活运用变幻无穷的色彩,以重彩的语言去表现,将会使作者把自己对抗联战士的万千思绪和百感交集更加生动的倾吐与画面。王小晖的《霜晨》就巧妙的运用了色彩的对比,表现了几名女战士浪漫、坚强、果敢的军人气质,塑造了一种萧瑟、严寒、悲凉的画面氛围。
2.拓展材料技法
徐庆平先生曾说:“纵观世界绘画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因材料、媒介与艺术语言的密切关系而感叹不已”。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其很大程度上是媒介与材料的差异,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决定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也折射出一个艺术家的审美层次和作品风格。所以,绘画中的材料至关重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不断变化,在中国画创作中,注重材料的运用和技法的创新,将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然趋势。著名画家潘絜兹、蒋采苹、苏百钧、郭继英、胡明哲、丁绍光等先生,在其艺术创作中,都对作品的画材与媒介特别的考究。尤其是蒋采苹先生,将几十年的精力都用于重彩画的研究与制作,使中国现代重彩画,从创作理念到实践,从材料到审美,都得到了丰富与发展。本课题以抗联为题材的创作研究,主要表现对象为革命战士,斗争场景,需要突出东北的地理环境,人物特点,在这种特定的题材下,要想使作品推陈出新,必须在材料技法方面下大功夫。在材料的运用上,除了传统的宣纸、绢、笔、墨、色等材料之外,可以用高丽纸、温州皮纸、亚麻布、木板、皮革等作为基底材料,用粗颗粒颜色,高温结晶色、合成色、金属箔、蛤粉、云母粉、水彩、丙烯等多种颜料为着色材料,在表现技法上,除了常用的渲染、罩染、烘染、掏染等技法之外,充分掌握基底材料的性能,灵活运用撞色法、水积法、泼彩法、揉纸法、拓印法、折纸法、喷弹发、遮挡法、褪蜡法等特殊技法,研发制作各种肌理,从而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效果。
3.重视作品内涵
一位画家曾这样说过:“在油画的后面,跳动着画家的脉膊,在塑像之中,呼吸着雕刻家的灵魂。”在以抗联为题材的重彩语言表现中,无论作品有怎样绚烂的色彩,怎样丰富的材料,怎样复杂的技法,都必须为突出作品的主题内涵而服务。
以抗联为题材的创作,重在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抗联精神,表达艺术家对革命烈士的缅怀和敬仰,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展现色彩的魅力和材质的优势,将传统的工笔、写意、没骨以及材料制作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将画面的造型、笔墨、色彩、构成、肌理等因素融合在一起,以重彩的语言去描绘客观对象,更能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参考文献:
[1]牛克诚.重彩画的崛起[J].现代重彩画,1999年:2.
[2]盛大士(清).溪山卧游录[M].潘运告.清代画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