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回眸展辉煌
——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综述

2018-07-12 15:31谢典均厦门市博物馆361000
大众文艺 2018年5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特区厦门

谢典均 (厦门市博物馆 361000)

厦门经济特区已走过37年的光辉历程。30多年来,厦门从偏居东南的海岛小城发展为海峡西岸的中心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厦门也从昔日半封闭、生产落后资源匮乏的海防小城变为生机活力、文明和谐的美丽家园,连续夺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曾两次在“全国文明城市”的评比中名列第一;厦门更从两岸军事高度对峙的海防前线“华丽转身”为对台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37年来,特区人以“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在湖里这片特区发祥地上,矗立着一座全国独一无二的经济特区纪念馆,它是为改革开放30周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7周年而建的,是全国第一家关于经济特区专题的历史纪念馆,于2008年12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

一、基本陈列综述

“辉煌岁月——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历史陈列”以特区初创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厦门经济特区为标志,共分为厦门经济特区开创阶段、发展阶段、争创新优势阶段和科学发展新跨越阶段四大部分。

走进“辉煌岁月”展厅,人们可以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厦门的沧桑巨变。在历史图片和史料实物的见证下,往日的历史情境再度重现。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与金门近在咫尺,其地缘相近,血缘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同。然而在改革开放前亦是特区建设的头几年,厦门本岛还经常能见到荷枪实弹的民兵在海岸巡逻,它曾是台海军事对峙下的炮火硝烟之地。展厅一角,海防前线模型以及影像播放的专题片《八·二三炮战》就还原了当年作为海防最前哨的厦门,长期笼罩在炮火硝烟之中的特殊气氛。1979年的春天,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在我国沿海创办经济特区。厦门岛优良的港湾,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台湾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关系,成为首批对外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从此,这一伟大的战略谋构把厦门引上了繁荣富强的腾飞之路。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厦门在湖里设立经济特区,面积2.5平方公里。展柜中一份复制而来的红头文件正是198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国务院《对福建省关于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的批复》的通知。1981年10月15日,随着一声开山炮响,厦门经济特区破土动工了。当踏入此展区的那一刻,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巨大的喷绘图,该图以宏大壮阔的画面和耀眼夺目的色彩,描绘了万众瞩目开启厦门特区历史的“湖里第一炮”!当时中央只给了5000万元的启动资金,这对于湖里这片荒芜之地来说犹如杯水车薪,但特区人以大无畏的先驱者姿态,秉承着“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迈开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坚实步伐。在“厦门经济特区开创阶段”展厅内还展示了厦禾路旧街景、荒废的高崎军用旧机场、原环岛战备路、建设前的东渡码头、鹭江道街景等照片以及旧厦门概貌沙盘模型。这一张张老照片和模型,诉说着当年厦门经济社会的落后,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的艰难情景。特区建设伊始,“五通一平”和兴建厂房齐头并进,创造了“湖里速度”。这个展区用许多图片记录了当时湖里通水、通电、通路、通讯以及平整土地的工程建设场景,展柜中还陈列着特区创业者使用过的办公用品、绘图工具、生活用具和由北京钢铁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湖里加工区一、二期规划设计图纸。经过三年时间,湖里加工区第一期1.1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随后,作为特区的起航之地,湖里引进了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印华地砖厂,也诞生了厦门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集美制衣厂,展柜中整齐叠放的三套服装即是由集美制衣厂所生产的第一产品。

而在另一个展板上,一幅幅珍贵的照片记录的是1982年至1984年间,中共中央各级领导先后亲临厦门视察的情景。他们给特区以最有力的支持,为特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极大地增强了特区建设者的信心和决心。而最具历史意义的照片是1984年2月小平同志视察厦门时在特区发祥地——湖里的挥毫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这是对特区建设者的殷切希望,也是对特区人敢闯敢干的肯定和鼓励。小平同志视察厦门之后不久,同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从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春风化雨,春潮涌动。1985年和1989年,厦门迎来了两次外商投资高潮,国有工业企业嫁接外资步伐明显加快,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特区人历经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业、房地产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特区的发展格局,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厦门经济特区发展阶段”展区内,一张张照片见证了特区建设的多个“第一”:我国烟草行业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华美卷烟有限公司成立;第一家合资企业——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成立;全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国际银行成立;我国第一家美国商业银行——美国建东银行厦门分行开业;厦门第一家台资企业——三德兴工业有限公司成立;建成我国第一座跨海大桥——厦门大桥。而在“招商引资掀高潮”展区的显著位置,则陈列着一大一小两台由厦华公司于1985年和1990年生产的彩色电视机。这是在特区建设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厦门电子公司,用“以旧换新”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征集而来的,是由该厂生产的第一批电视机,为的是让人们从这两台旧式机中回忆起创办特区时的峥嵘岁月。

1988年,由厦门、漳州、泉州、龙岩四个地区联合主办的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升格为福建省投资贸易洽谈会;1991年,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再升格为口岸洽谈会;又于1997年升格为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纪念馆特别开辟一间展室,集中展示投洽会的发展历程、历届投洽会的盛况及重要成果。正如展柜中那熠熠生辉的投洽会标志所表达的那样,“9·8”这把开启中国乃至全球财富大门的“金钥匙”,始终在国际投资促进活动的舞台上闪耀金光。

此外,在纪念馆的每一层展馆里,还用图片展示了两岸间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宗教、民俗等领域密切往来的情况,如:1989年和1992年,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厦门海沧、杏林和集美台商投资区;开辟厦金客运直航、厦门航点两岸包机直航;厦金“小三通”的持续扩大,变身两岸人员往来便捷的“黄金通道”;厦台间实现两地57年来空中的“破冰之航”,两岸基层政党交流跃上新台阶等等。总之“争创新优势阶段”展区内的每张图片都向人们讲述着当年那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瞬间,也诉说着厦台间隔不断的缘与情。

在“科学发展新跨越阶段”展区,展示的是厦门加快各工业区载体建设,调整产业布局,吸引知名企业来厦设立生产基地,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扎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开创经济特区科学发展的新局面。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1565平方公里。2011年底,在热烈庆祝厦门特区建设30周年的喜庆日子,国务院批准厦门实施《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方案赋予厦门推进改革的政策措施80多项,支撑长远发展的平台建设10多个,为推进厦门科学发展新跨越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腾飞的白鹭铺开了彩虹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肩负时代使命,历史性地选择“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导向,坚持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战略构想,全力唱响了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厦门的豪迈“天歌”。2014年,厦门要探索申报自贸区建设试点,率先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加快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争取更多国际知名企业落户厦门,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产业转型高端化……“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这是一个内外兼修的城市发展战略意图,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必然选择。

除了图片,“光辉岁月——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历史陈列”还运用各种多媒体声光技术,直观地展现了特区建设中的某些重要成果。如在“科学发展新跨越阶段”中的“金包银”工程,就是利用幻影成像系统,将所拍摄的影响人物投射到主题模型景观中,演示着当年事件的发展过程,绘声绘色,虚幻莫测,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此外,还有厦门火炬高新产业区感应地台、湖里村旧貌的还原、快速公交模型以及各种历史影像资料,等等。

二、结语

整个展览用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一件件史料实物讲述着厦门特区的传奇,如同一部书写着厦门经济特区波澜壮阔建设历程的恢弘史诗。我们在当年小平同志视察并题词的特区发源地设立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重温那艰辛与辉煌的改革开放历程。特区纪念馆就像一座历史丰碑,总结了一段历史,更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厦门经济特区无愧重托,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缩影,谱写着“中国梦”的“厦门篇章”。

参考文献:

[1]洪卜仁.厦门30年记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戎章榕.走进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J].福建党史月刊,2011(11):46-48.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特区厦门
厦门正新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偶”遇厦门
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DC炫特区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陈云不赞成发行特区货币
试论朝鲜对外经济关系现状及其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