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行通济”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与思考

2018-07-12 15:31禅城区文化馆528000
大众文艺 2018年5期
关键词:佛山民俗文化遗产

叶 莉 (禅城区文化馆 528000)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行通济”是广东省佛山市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年俗活动。每年正月十五当晚,数十万人齐集通济桥前,手持风车、生菜,扶老携幼、欢天喜地步行通过通济桥,口中默念“行通济,冇闭翳”(“闭翳”是粤语方言,意指忧愁、衰气),祈求时来运转、老少平安!元宵节“行通济”的影响力目前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行通济”能成为整个珠三角的年度盛事,这与佛山当地政府的全力维持和推崇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行通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传承保护工作进行介绍,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弘扬以文明、和谐、友善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一、“行通济”活动的由来及发展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通济桥始建于明代,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1625年)倡建修桥,在建桥时,李侍问征求了乡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乡父老的意见,用木石参半的方法,这样既能使桥结构雄伟坚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众人,“川以行人,防以正义,通以亨屯,济以拯溺,修此四者,故全也”,“通济桥”因此得名,并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由于该桥横跨佛山涌,是通往顺德、番禺的必经之路,是佛山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佛山商民为求来年生意顺境,便行通济桥讨好意头,后渐成习俗,并衍生出“行通济,无闭翳”这一俗语。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一帆风顺、平安健康、大展宏图、财源广进。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习俗不变,人们每年仍不约而同地走过桥面。直到2001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

如今,“行通济”这一古老习俗与积淀于人们心中的文化印记紧密相连,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行通济、做慈善,“行通济”活动对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项当地人共同的文化盛事和积极健康向上的民俗,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行通济”的保护和传承

民俗事象的产生,源于地方民众的社会生活需要;而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导致了民俗事象的嬗变迁移;若民俗事象能适应民间需求的变化便继续保持活态延续,如果无法适应且不能随之而变,那么将丧失所依托的基础而衰弱、濒危甚至消亡。基于这种认识,佛山市从2000年开始,对“行通济”这一非遗项目重点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一)拓展功能,传承发展传统习俗

进入二十一世纪,佛山对行通济民俗活动进行全新定位,把夹杂在早期行通济中的拜观音、祭社坛行为剔除,以“行通济、献爱心、捐善款”为主题,拓展其功能,通过举行"佛山市献爱心捐善款元宵万人行"、制作大型生菜灯,倡导引财(菜)归家,并把生菜灯拍卖所得用作善款捐献给佛山福利事业、组织"畅行通济·引财归家"--万家通济系列文化活动、举办“感动禅城道德人物”评选等,以传承发展的视野重构行通济的文化传统,同时,通过中央、省、市电视直播、电台纸媒专题报道等系列宣传方式将其打造为文化品牌,使其激发新的活力。

其实行通济中的“慈善”文化非空穴来风。通济桥本身就是慈善义举的产物,《佛山忠义乡志》载,李待问发起捐资修桥,并取名“通济桥”,就是希望乡民即使危难困厄依然能得到解救和通达。佛山素有行善积德的传统,旧时的通济桥旁边有人摆摊施茶舍粥、施医赠药,如今民间组织、志愿团体自元宵节下午到次日凌晨在“行通济”活动沿线的6公里范围内流动义卖、筹集善款,由热心市民、企业负责人、地贫患者等组成的百名志愿者把超过十二小时所筹款项全部纳入当地福利机构、“微志愿慈善金”,帮助草根公益慈善组织和团体开展公益项目,助推慈善事业发展。此外,“通达和谐”的行通济精神,更通过“行通济”电视直播晚会进一步弘扬社会文明风尚,晚会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倡导道德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个人和团体授予“感动禅城道德人物”、“禅城好人”等称号。行通济民俗让慈善、个人美德向社会责任转变,显露出教化民间、规范民众的意味。

(二)文商旅融合,传播“行通济”文化品牌

以文促商、以商促旅,文商旅融合发展,是当地打造年俗欢乐节系列活动的宗旨,作为该系列活动30多个子项目中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行通济”不单把“欢乐岭南年”的情景呈现在世人面前,更推动了佛山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行通济”由最初的数万人参与发展到今天70多万人参与;活动由最初只吸引佛山及珠三角城市市民,发展到英、美、澳等国的国际友人慕名而来,荷兰、英国等外国友人更穿上自己国家的传统服饰一年又一年加入到行通济的人潮中,“行通济”独特的民俗魅力,已日益成为佛山加强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在提升佛山国际知名度的同时,也促进了该市各区与各国友城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

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利用友好城市网络资源提升全球知名度,已成为众多国际名城的共识。多年来,当地积极开展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工作,拓展对外发展空间,通过正月十五“行通济”、“中外友人中秋晚会”等系列活动,搭建起友谊、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也把友城建设工作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对外交往名片。

(三)“行通济”主题原创文艺作品走近市民身边,增强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佛山是岭南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佛山的文艺创作充分重视对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发掘和利用。作为“行通济”项目的保护单位,佛山市禅城区文化馆更积极推动“行通济”主题文艺创作,先后支持舞蹈《行通济》及《通济桥上幸福行》、文艺集《通济传奇》、《神奇通济桥》、歌曲作品集《盛世名城》、歌曲作品专辑《名城大祝福》、电视连续剧《通济天下》、大型话剧《通济天下》等的创作出版,以通济桥和行通济为题材的文学、戏剧、歌曲和美术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鲜活、形象、深刻地展示人们的和平、和谐、和善的不朽的“佛山人精神”(“通济和谐”于2008年被佛山市委宣传部确定为“佛山人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

通济桥是一部说不完的传奇,行通济是一曲唱不完的颂歌。舞蹈《行通济》以情景表演的形式,以舞蹈替代语言,演绎出这一传承了400年的古老习俗发展成为规模盛大的献爱心捐款活动,通过舞蹈展现佛山人的风骨神气;舞蹈《通济桥上幸福行》利用肢体操作表达,发挥舞蹈艺术长于抒情的功能,以现代穿越时空的形式,回溯到上百年前的禅城,再现佛山人行通济的盛况,展现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汾江碧水,浪花飘飘,春霞千缕,照通济桥……金玉满门庭(呀哩),家和人欢笑(咯)。璀璨年华看今朝,片片晨晖映人间,阵阵颂歌涌浪潮(呀咯)。”朗朗上口的粤语歌曲《行通济》,旋律悠扬,展现佛山元宵行通济欢乐祥和的景象;“新时代行通济,意气风发欢畅淋漓;男女老少豪情壮志,波澜壮阔蓬勃生机……”歌曲《新时代行通济》以歌为载体激励佛山人奋发有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作品,经过精心创作、精细打磨,在电视台和电台反复播放、在各级晚会及“送戏下乡”的舞台频频上演,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和好评并获得省、市有关部门的奖励。

三、“行通济”保护保存工作应继续加强

作为一种民俗现象,“行通济”既是佛山人生活方式的物化形态,又是佛山人历史文化意识的载体,今后应继续加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

(一)建立“行通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作为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强“行通济”的认定、记录、建档等保存工作,建立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可对“行通济”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予以公开,便于公众查阅。

(二)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可合理利用“行通济”资源的特殊优势,开发更多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三)当地公共文化机构和“行通济”民俗研究机构、文艺表演团体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宣传展示工作。

四、结语

“通济”二字,作为佛山人的“精神图腾”,被赋予了许多文化意涵,行通济,也因此成为佛山的一个文化传奇。历史上,行通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现代,行通济更是不断创新内容与形式,以文化之名传播城市。城市凝聚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优秀的地方历史文化是一种很好的心理凝聚力量,她能将全体市民的意志凝聚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提升,对“行通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形成佛山人共同的核心价值、精神理念和行为准则,通过文化特质和文化归属的认同,必将让全体市民从中吸取营养,获得更深的作为佛山人的自豪感、荣誉感、信赖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法.

[2]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3]佛山图书馆(整理).民国佛山忠义乡志校注本上(卷一)[M].长沙:岳麓书社,2015.

[3]任流.通济天下[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4]谢中元.论“行通济”民俗的当代文化功能[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14,第32卷第1期.

[5]刘宏波等.中外友人共通济[N].珠江时报,2015-03-06(今日禅城07).

[6]陈焯莹.一个文化古镇的传奇[N].珠江时报,2016-02-24(今日禅城04).

猜你喜欢
佛山民俗文化遗产
《佛山陶瓷》杂志征稿启事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红色热土佛山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Tough Nut to Crack
漫画民俗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佛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