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互联网+”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互联网+”提出的背景、“互联网+”的内涵以及其实施思路,并结合我国人社信息化建设现状,对“互联网+”下人社的信息化建设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人社;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2.1;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8)04-0134-02
Abstract:With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internet plus”mode came into being.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internet plus”the background,“internet plus”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dea of Internet plus the knowledge,combining with the status quo analysis of soci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final Internet plus human society are discussed.
Keywords:internet plus;human society;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0 引 言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计划。该计划的提出指明了国家各个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是云计算及大数据时代的自然产物,它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服务方式,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方向,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升级转型的有力驱动。如果将“互联网+”和人社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将可以在人社服务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 “互联网+”的认识
1.1 “互联网+”的提出背景
当前,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更是不断突破创新,推动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使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绿色、智能、服务、协同等生产方式的变革持续地影响并冲击着传统产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智能芯片、互联网等在企业与个体中的广泛运用,为正在到来的“互联网+”行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的影响将继续深入,因此跨界的渗透与融合将是常态,因此新型的技术、产业和模式都将不断涌现。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传统行业的潛力都将在相互融合中得到充分地展现。未来推动产业发展的还将是信息技术。众包、众创、众需的出现成为了“互联网+”行动的新动力。
1.2 “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主,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在各个行业之间扩散、应用以及渗透融合的过程。通过将其有机结合,使传统行业转型为新型行业。其本质是使传统行业数据化、在线化。这种模式改变了单个部门或者单个企业中的传统模式,可以随时协助主体之间在产业的上下游进行低成本的交换与流动。
“互联网+”包括“互联网”和“+”两部分,其关键词还在于“互联网”。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优势,将互联网与其他产业联合后,使其他产业转型获得更先进的生产力,然后实现产业的升级。互联网带来的优势是“互联网+”计划的关键,没有这些优势,传统产业是无法实现转型与升级的。“+”代表的是增加、联合。它表示的是一个动作,在“互联网+”计划中,便是表示将互联网与其他产业联合。但这不是一个机械的操作,生搬硬套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成果。“互联网+”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使产业通过引入互联网来完成改造与升级。
“互联网+”的表征是互联网+传统产业。各个行业中一直存在的一个顽疾是信息的不对等,它的存在常导致行业因供需关系模糊而影响生产效率、生产模式和生产结构。因为新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的传输渠道,解决了信息因闭塞而不对称的难题,由此互联网的出现为这个顽疾的消除提供了可能。“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的优势输出到传统行业中,使其优势在传统产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运用。但不能把互联网看作是简单的工具,而必须做到协调与融合。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需求表现,所以不同行业的“互联网+”的融合方式也不尽相同。
“互联网+”的目的是经济升级+产业转型。“互联网+”使传统行业实现信息化,使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信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之后用以调节产业结构与生产模式。在大数据的支持下,理清产品与市场的供求关系,为用户提供及时而准确的服务。传统的行业是通过调整生产方式与资本运作来运行的,经过“互联网+”行动后,将给产业带来新型的企业模式,从而实现产业的转型。“互联网+”通过商业模式、技术应用与管理体系的综合创新,能够实现产业的升级。传统产业在升级以后,其运营、管理、效率等方面也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1.3 “互联网+”计划的实施思路
实施“互联网+”的思路就是要牢牢抓住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机会,以改革激发社会对新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中国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使由互联网促进发展的新型产业成为中国常态下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产业。通过“互联网+”行动,拓展新应用、开发新技术、创新产业模式、创造新服务以及开发新资源,大力发展“互联网+”的新兴产业,使中国产业实现智能化、数据化的升级,全面提升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水平。
2 “互联网+”下人社的信息化建设
2.1 我国的人社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受到了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冲击。为了政府信息化的进一步实现,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社)信息建设划为了重点建设目标,并打造了与之相对应的“金保工程”。这项工程的主要内容是信息化地构建人社系统,由人社部门自行独立建设且封闭运行,该系统能够为每一位对象提供终身保障的服务功能,是一项具有极高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工程,该工程深得民心,社会各界也对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该项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通过搭建规范、互联互通和统一的人社信息系统,运用高效的共享信息的手段,实现了人社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了人社部门的职能,也给人社部门的服务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2 “互联网+”下人社的信息化建设策略
2.2.1 加强对人社信息化建设的认知
“互联网+人社”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全体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支持,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提升人社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此来推进“互联网+人社”系统的进程。尤其是在当前的形势下,相关部门尤其需要结合当地实情,扎实推进系统建设,完善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衔接人社与互联网,这将是为民众提供实际、便捷、贴心服务的最好道路。
2.2.2 创新与开发“互联网+”的资源
在当前“互联网+”的形势下,各种各样的信息化载体和媒体资源不断涌现。人社系统一定要与时俱进、立足实际,依照公众诉求和民众意愿,建立并完善以民众看法为导向的人社系统。在实际发展中,人社系统需着力培养负责人的大数据思维,从基本的形势出发,扎实推进“互联网+”的资源发展,开发有效的政府信息化渠道,从而推进人社系统在各方面的综合创新。另外,在新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上,也要始终以民众的需求为中心,积极推进微信等手机应用以及微博等网站的建设,为民众提供实用的综合应用平台。
2.2.3 提供资金投入与人力保障
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必须要有财政的支持。“互联网+”对人社系统信息化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是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用以齐备建设過程中的软硬件设施,为建设工作奠定基础;二是人社系统需要借助社会保障的合作资金,实现其采购招标。要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保证财政资金的投入。同时,人力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加大力度培养人才,为人社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根据实际情况,在系统中挖掘并培养理论知识丰富、技术手段过硬的综合型人才,不断加强系统的人才建设,为“互联网+人社”的信息化系统提供最坚实的人才保障。
3 结 论
“互联网+人社”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得民心的工程,与我国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一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工程。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提高对人社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与人社部门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在保证物力人力的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社资源的整合力度,扎实推进工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争荣.“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的创新与机遇分析 [J].互联网天地,2015(5):1-5.
[2] 覃智.浅谈互联网+的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J].速读(下旬),2016(8):28.
[3] 孙丹.论“信息化”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的影响 [J].赤子,2017(27):182.
[4] 胡军.人社部门信息化建设及其解决措施 [J].中国商论,2016(13):162-163.
[5] 曲国强.基于互联网+人社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研究 [J].数字通信世界,2016(10):129.
[6] 刘涛.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8):75.
作者简介:任晓薇(1983.11-),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电子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人社系统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