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主流媒体新闻推送模式 信息茧房效应研究

2018-07-12 12:14刘松吟 刘德寰
教育传媒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

刘松吟 刘德寰

【内容摘要】伴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大量传统媒体开始或完成了转型升级。而在新兴的媒体形态中,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预言的“个人日报”在今天已然成为现实。新闻客户端基于用户数据进行信息推送的模式,为用户构建起“信息茧房”,却蚕食了公共空间。本文着重分析了新闻客户端中“信息茧房”产生的原因,探讨个性化的新闻推送这一新媒体特色的媒介形态对用户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窄化;协同过滤推荐系统

新媒体通过新型传播机制设置和内容生产关系重构造就了媒体革命,并不断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传统媒体纷纷向新兴媒体寻求转型方向和思路,媒介融合的实施和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的生态和形态。例如移动新闻客户端基于推荐算法为用户推送新闻,为其带来较高的用户黏性和留存度,但从用户接受信息的多元化角度来看,其中潜藏着较大的信息窄化危机。

移动新闻客户端指的是能够在具有移动功能的新媒体(尤其是手机媒体)上及时推送有价值新闻信息的应用程序。目前市场上的新闻客户端主要分为三类: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聚合类自媒体平台客户端、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客户端和以腾讯新闻为代表的门户客户端。

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互联网技术萌芽期就曾断言,随着信息数量的增加,人们会根据喜好定制“the daily me”,即“个人日报”①。而新闻客户端“个人日报”的前身是“手机报”,但在推送形式、推送内容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新闻客户端的成功与使用场景和用户需求直接相关。移动设备的普及使人们得以利用各种碎片化的时间获取信息,而新闻客户端实时快捷的推送机制和简洁轻松的内容和支持创建互动的功能最大程度满足了用户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同时,由于用户使用新闻客户端基本属于免费使用状态,不再像过去报纸或手机报需要缴费,表面上社会整体福利有所增加。

一、文献综述

(一)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 (Information Cocoons)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桑斯坦(Cass R. Sunstein)在其著作Infotopia中提出,他在思考网络时代的美国民主困境时指出,大众的信息需求会被自身独特的兴趣导引到某些特定的领域,从而降低其他信息的接触频率,逐渐受困于信息的茧房之中。②“信息茧房”有时也被翻译成“信息茧室”“信息窄化”和“信息偏食”等。

杨清波与黄英霏等人(2012)认为,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窄化”是一种潜伏性的病毒,有限关注和信息碎片化导致这种病毒的裂变式传播。苏颖则认为“信息茧房”将造成愈演愈烈的群体极化现象。③

事实上“信息茧房”并非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新概念,针对网络社区公共领域中舆论和信息传播的研究由来已久,例如“回音壁”效应。“回音壁”效应是指信息或观点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强,网络空间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因为人们或多或少都有倾向于接受符合其认知的信息而忽视那些带来不协调因素的信息。胡泳曾指出,“回音壁”效应在社交媒体中将产生一种“过滤气泡”,同质化的信息流充斥在用户的视野中,而网络公司提供的定制化信息服务则无疑加剧了网络空间中公共领域的不断萎缩。④美国研究者巴克希(Eystan Bakshy)等人研究了1010万个美国匿名账户为期6个月的好友信息和反映意识形态的偏好后发现,Facebook的算法使得用户在5%-8%的时间内处于单一观点的信息和状态中,因此他们认为用户通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形成“回音壁”的真正原因是用户自身而非社交媒体。⑤但针对“回音壁”效应存在的质疑声音也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意大利学者科莱奥尼(Elanor Colleoni)等人对Twitter语料库的实证研究发现,如果将Twitter视为社交媒体则“回音壁”效应明显,而如果将其视作新闻媒体则信息同质化水平较低。⑥

(二)群体极化

美国学者詹姆斯·斯通纳(James Stoner)在研究群体决策时发现,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保守则群体意见更谨慎,而若大多数人倾向冒险则群体意见更冒险。⑦这一发现开启了“群体极化”的研究之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赛奇·莫斯科维奇(Serge Moscovici)在《群氓的时代》中首次提出了“群体极化”的概念⑧,美国学者桑斯坦则给出了经典定义,即团体成员一开始的偏向在团体商议后将沿着该倾向形成更为极端的结果。群体心理学创始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指出,一个群体不会预先规制自己的行为,高度的易变性导致其很容易被矛盾情感所激发。⑨“群体极化”不仅存在于互联网空间中,并且比现实生活中更为突出和剧烈。中国学者周青认为,Web2.0时代族群林立的现象造成不同观点不可调和是网络极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⑩

(三)沉默的螺旋

在“信息茧房”的环境下,用户接受的信息无论是内容还是类型都趋于单一化。单一化的信息环境更能触发网络空间中“沉默的螺旋”。韩国学者孙东英(Dongyoung Sohn) 和美国学者尼克(Nick Geidner)认为社会化媒体的广泛使用影响了个人传播网络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会进一步影响意见表达的动力。

韩国学者燕基雄(Gi Woong Yun)等人检验了在博客嵌入式新闻的信息环境中新闻接触对表达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当个人感知到媒介环境与自身意见相互敌对时,人们会认为这种媒介意见会对其他个体造成影响,从而认为這种敌对意见就是意见气候中的主流,也就是说“敌对媒体效应”(hostile media effect)和“第三人效果”在个人感知意见气候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以色列研究者茨法蒂(Yariv Tsfati)等人通过对2005 年以色列撤兵加沙和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两个案例的调查,研究当保守倾向媒体的受众感知到更多的保守意见气候时,当自由倾向媒体的受众接受更多相似意见时,这种选择性接触所带来的后果。研究证明了意识形态化的媒体与个人产生意识形态偏见具有相关性,媒介的选择性接触通过意见气候的感知间接作用于政治极化。

二、“信息茧房”在新闻客户端的建构逻辑

(一)个性化消费价值观的崛起

从文艺复兴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开始,个人主义就在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中生根发芽。随后的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等一系列大事件则如同一张筛网将个人主义从众多思想潮流中拣选出来,构成了现代化的内核。

纵观个人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理解为人类逐渐脱离部落、宗族和家庭的庇护而真正成为“个人”的过程,因此个人主义与“现代化”和“先进”等概念也形成了共生的关系。互联网的出现则为个人主义提供了又一次革命性的发展机会。互联网将每个人链接到同一个网络的同时,将每个人原子化,因此看似合作共享的互联网具有去中心化和个人主义的显著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个人主义思想和生活的全部,包括个性化信息消费,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和惯习。

事实上,在“信息茧房”的构建过程中人们常常扮演“作茧自缚”的角色。人们往往对符合自身既有知识库存和意识形态的信息青睐有加,并且按照自己的认知去解构这些信息,进而提取有价值的部分进行存储。选择作用通过人的本能和潜意识发生作用,而只有经历了所有选择过程还幸存下来的模因才能进行复制和进一步的传播。这些选择过程就是层层茧房,千丝万缕的个人偏好和认知不断加固强化着这一信息的壁垒。

(二)买方市场:用户和内容提供商的互构

Web2.0对用户UGC的鼓吹和支持导致信息的生产不再是大众传媒集团和精英阶层、意见领袖的特权,信息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被创造并传输至互联网各类平台上任人挑选。而网络时代信息呈现爆发式的景观,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在信息的生产和获取这两个过程中,普罗大众的地位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在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的时代,基于信息获利的公司唯有通过信息整理、分析和整合才能够产生竞争力。但信息技术的创新明显赶不上信息增长的速度,因此买方市场顺理成章地形成了。

信息服务提供商在买方市场中的不利地位导致其必须迎合用户兴趣才能够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以社会化媒体和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广大新媒体在流量的抢夺中,主动或被动地通过更多娱乐性内容或社会奇闻热点来吸引注意力。基于用户兴趣的新闻推送机制正是在这样的商业诉求中诞生,买方市场决定了信息提供行业运营机制的畸形化发展。新闻客户端不再能够承担传统新闻媒体或者新媒体化新闻媒介的公共空间职能。

用户在买方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伴随其使用信息服务时消费心态的崛起,用户不愿意接收与自我认知或偏好不协调的信息,而是更倾向于消费符合个人娱乐兴趣的内容。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者为中心,新闻推送机制为用户的信息规避行为推波助澜,买方市场中处于主动地位的用户滑向不断加深的信息鸿沟之中。

(三)技术变革构建双重“信息茧房”

美国作家保尔·拉文森(Paul Levinson)将新媒体进一步划分为新媒介和新新媒介。前者指的是互联网催生的第一代媒介,新媒介赋予大众超时空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后者指的是21世纪兴起的媒介,核心表现是受者与传者身份的模糊化,即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保尔所说的新新媒介,真正意义上造就了信息的井喷,巨量的信息却带来了新的问题——信息处理。信息处理为信息增加了新的附加值,如何利用更先进的技术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最新且最感兴趣的内容成了众多新闻客户端抢夺市场份额的必争之地,而针对新闻客户端的机器推送模式已经有了一系列的技术变革。

具有代表性的“协同过滤”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智能推送技术,通过某用户在平台上留下的痕迹数据为其画像(如“今日头条”为用户建立DNA兴趣图谱),据此找到与之偏好相近的用户,并根据这些用户对某类信息的偏好形成该用户偏好程度的预测。“协同过滤”技术是新闻客户端推送的技术基础,这一技术为用户构建了双层“信息茧房”。第一层“信息茧房”是根据用户数据计算出来的用户兴趣或者基于LBS技术的地理信息定位进行的推送;第二层“信息茧房”则是在第一层“信息茧房”的基础上将计算机认为的与用户“兴趣相投”的其他用户的偏好同化为该用户的偏好。在“协同过滤”技术的作用下,用户接受的信息将越来越偏向于单一化。

三、新闻客户端中“信息茧房”的隐忧

(一)人类全面发展的威胁

新闻客户端利用协同过滤技术进行信息推送,在媒介形态和技术进步的同时带来社会的退步和个体的窄化。Web3.0正在制造一个个信息孤岛,孤岛上的人类社会面临着倒退回小型的孤立同质社区中的危机。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一旦习惯了壁垒林立的信息环境,人类的未来将蜷缩在狭隘的兴趣角落中,个人的全面发展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机器推送消息机制就像塞给用户一个万花筒,透过万花筒看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但实际上用户的视野被极大地制约了,并且其感知到的世界处于失真状态,在失真的世界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判断力与认知能力显然将陷于偏颇。

(二)原子化的世界

出于内在的主观需求和外在的客观原因,新闻推送导致的“信息茧房”将构造许许多多兴趣和观念极端化的个体,这些个体利用网络空间的超时空性很容易聚成不同的圈子。每个圈子都带有一定的标签和价值属性,都是一个封闭排他的集合,在公共空间中碎片化分割着整个社会。没有共同经验和共同话语粘连的公共空间必然走向破碎与分裂。

在“信息茧房”中,人们的态度和意见在封闭的信息环境中逐渐变得更为极端和局限。而在社会化媒体发达的当下,意见趋同的人更容易形成小群体。小群体内部的交流越紧密,将导致这种信息閉塞的程度就会愈发严重,而群体内的成员却将因为可感知到的亲近性而建立强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意见趋同—群体—意见更趋同—群体更紧密”形成了一个信息闭环,群体内部同质性增强的同时,群体与外部之间异质性也随之增强。美国学者阿尔斯丁(Marshall Van Alstyne)和布林霍夫森(Eric Brynjolfsson)提出了“网络巴尔干化”的术语来概括网络空间中诸多子群体对网民的分裂。而新闻推送造成的“信息茧房”,将构筑新的壁垒,在地理阻隔被交通技术和全球化逐渐消融的当下使社会朝着更加“巴尔干化”的道路走向分裂。

(三)极化的群体与社会

无数的现实表明,拥有共同极端意见的人很容易形成一个情绪亢奋、激进躁动又缺乏理性、容易煽动的群体。这样的群体在形成之初便帶有强烈的态度倾向,正如美国学者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所说的,成员在群体内部机制作用指引进行互动之后将变得更为极端,失真的消息被盲信,偏颇的观点成共识——群体被极化了。

一个极化后的群体往往是动乱和暴力的来源和基础。正如本文在文献综述中所述,网络空间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比现实中更加突出。而新闻推送机制带来的问题,远比现实和虚拟复杂许多,因为新闻客户端连接了现实与虚拟空间。新闻推送的消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内容的提炼和再生产,而受众通过网络技术在虚拟的空间阅读或者进行点赞、转发、评论等互动。在新闻推送机制下建立起来的“信息茧房”对群体极化作用可能不同于社交媒体,人们在新闻客户端有限的信息环境中态度和意见走向偏狭,并在现实生活的交往中卷入群体,形成极化的一分子。

(四)微观与宏观层面“沉默的螺旋”

新闻客户端往往属于商业组织,任何商业组织都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或者观点立场,那么带有不同立场的信息或者链接很可能被其屏蔽,或者进行某种程度的议程设置。在带着相同观点或意识形态的新闻长期影响下,用户很容易被单方面的声音所淹没,而原来持有相反或少数派态度观点的用户将变得沉默。

同样地,由于新闻客户端的信息推送是基于既往信息浏览的痕迹所形成的,因此原本就属于少数派的声音和观点以及冷门的、不易接触和发掘到的社会事件将更加无法抵达公共领域和社会视野中,从宏观角度上看是另一层面的“沉默”。可以说,新闻客户端有意无意地正在通过推送算法进行着无声的议程设置。金权亮在对腾讯新闻的文本分析时发现,娱乐新闻占据至少25%以上的比重。算法使得控制人们的思想变得容易,以娱乐新闻为例,大量关于明星私生活和都市消费方式的新闻充斥在新闻推送中将无形中改造用户的消费观念。而新闻客户端推动算法进行的议程设置不同于大众媒介通过内容选择或者排序进行,而是裹挟着个人议程设置来完成公共议程设置,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英国学者拉维(Lavie N)所说的强制说服。

四、结语

在信息数量爆炸的时代,用户处在信息消费市场的主动位置,而以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信息服务提供商利用新的技术取悦和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却也构建了重重“信息茧房”。用户在“信息茧房”的回音壁效应影响下,沉浸在单一片面的信息中不自知,偏颇的信息内容和片面的信息来源将带来社会黏性的下降和群体极化的风险。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传统媒体以新兴媒体为蓝本制定转型策略。在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安排新闻内容的产生、推送和送达策略,在鼓吹新闻推送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需要思考公共空间被“信息茧房”蚕食的程度和危机等问题。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
浅析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新闻客户端个性化推荐引发的“信息茧房”现象
后真相时代的信息传受方式与应对路径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信息茧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途径思考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