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家国情怀

2018-07-11 16:46赵金全
北京档案 2018年6期
关键词:随军兄妹大姐

赵金全

二哥珍藏着一张老照片,照片拍摄于1957年11月15日,至今一个甲子有余。照片里的父母年轻而有朝气,照片里的四兄妹,衣着整洁,笑容满面,透着满足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照片背后父亲书写的字体“家属还乡生产,全家合影留念”仍然清晰可见。正是这张已经泛黄褶皱的老照片记录了我们家两次家属随军、一次家属还乡的经历。

照片里男主人公是我父亲赵宝珍,1948年入伍,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是很有政治定力,组织纪律性极强的人,用当下老百姓的话叫“老正统”“老八板儿”。1957年响应上级减轻国家军队负担,动员随军家属还乡生产的号召一下来,父亲第一个向所在单位报名让家属还乡参加生产劳动。这一举动,犹如一颗炸弹,在家里引起不小的风波。四兄妹一听让他们回老家农村,个个都撅起了嘴。母亲也想不通,说道:“我们娘儿几个不走。”于是与父亲开始了冷战,原本和睦的一家人陷入了不快。父亲没有多说啥,但是心意已定。他采取春风化雨式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把全家人的工作做通了。很快,母亲带着孩子们愉快地回到老家天津北郊区柴楼村。

当时,母亲已经怀上了我,忍着孕期反应,一边照料四兄妹的学习生活,一边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天有不测风云,刚刚返乡数日,二姐就患上肠胃炎拉肚子不止,由于农村缺医少药,不到满周就离开了我们。

1964年,我们家第二次随军。这一次大哥已经当兵走了,只有母亲、大姐、二哥和我的户口获得批準,除大姐外我们三人都随军进了京。当时,因为大姐正在参加“四清”工作队的工作,父亲也觉得这么大的姑娘待在家,不如继续在老家工作为好,就这样大姐未能办理随军手续,留在了老家,等再想办理户口时已超过18周岁,按规定不能随军了。为这事,大姐埋怨了父母一辈子。但是父亲始终说“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没有国家哪来的咱们小家呀”。

上世纪50年代初,父亲所在部队开赴朝鲜前线,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战场上父亲能征善战,业余时间还能发挥文艺骨干专长为一线战友们鼓舞士气。他在朝鲜前线很快就得以立功受奖,喜报寄回老家。当时,身为村妇救会主任的母亲接到喜报,除了高兴,就是激发出工作的积极性,争强好胜的她不甘落后,发动全村妇女早出晚归,田间地头不留一块荒地,多种庄稼,多打粮食,多交棉花支援前线。那真是前方浴血奋战,后方忘我支前。

2017年是父亲逝世20周年,回想起来,他生前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妻子儿女都要求十分严格,在外人看来甚至有些“苛刻”。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理解了父亲深深的家国情怀。

60年弹指一挥间,但父母留下的红色基因,淳朴的家风深深地融进了我们的血液。不管是照片中已经逝去的亲人,还是仍健在的我们,一生都始终恪守父亲的教诲,传承优良的家风家教,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像他们那样,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单位:石景山区档案局

猜你喜欢
随军兄妹大姐
猴兄妹分桃子
慢热兄妹
臭大姐,香大姐
十大姐随想
二十一载的异族兄妹
当“大姐”遭遇“打劫”
有效破解随军家属就业安置难题
发挥军事机关协调职能 推进随军家属就业安置
军属随军政策调整
广东省丰顺县随军家属安置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