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红
计算能力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很多一线教师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定位于熟练计算技能的达成,因而形成了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着机械、重复、繁重的训练,在潜意识中,把计算教学和枯燥联系在了一起。学生自然失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了探究的欲望,计算能力也每况愈下,这些都是存在于我们日常教学计算并亟待正视的问题。
计算好比是每个学生校园生活必吃的一道“家常菜”,如果把它生硬的摆在学生面前,学生感受到的只是毫无感情的数字,进行的只是被动的机械练习,久而久之就会觉得乏味。如果给它添置些“香料”、把控一下“火候”、搭配好“菜式”,给这道菜加点“料”,它从一道师生嚼之无味的“家常菜”变成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上等佳肴”。
一、添置“香料”,把计算融入生活情境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没有音乐那种优美婉转的旋律,也没有美术那种艳丽多彩的画面,更没有文学作品中那扣人心弦的情节。尤其是计算课比较枯燥单一,这与小学生好玩、好动、对不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心理特征形成很大的反差。而计算课的特点是在教学的时候容易“为计算而计算”,脱离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不明白计算何来,计算又有何用。
在教学新课或者练习的时候,适当地给计算内容增加一定的情境,学生就能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去解决计算的难题,掌握计算的方法。就好比一盘菜,加些许“香料”,让学生能“闻其香”而“增食欲”,何乐而不为呢?
在教学7的加减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
在遥远的大森林里,住着勤劳的七个小矮人和美丽的白雪公主。当第一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老大扛着斧子出门伐木去了。白雪公主问:“小朋友,你知道小木屋里还有几个矮人吗?” 学生回答:“7-1=6”。第二天,老二也要和老大去伐木,这时屋里还剩几个矮人? 第三天、第四天会怎样?谁会往下编故事?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7—2=5、7—3=4、7—4=3、7—5=2、7—6=1、7—7=0。这样的故事情境比起单纯的教学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战性,学生的情绪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而不是单纯地依赖老师讲解去获得,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把控“火候”,让学生经历算法形成过程
新课标倡导:计算教学应让学生经历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理。
(一)“做”数学,感悟算理
“做”數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多种器官,让它们协同参与,帮助理解算理。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进位)”,例题是 36×2,最简单、省时的方法是直接列竖式计算,但倘若真是这样去做的话,“为什么要进位”“怎样进位”这些问题对一些学生来说,就成了谜了,而这恰恰就是本课的难点。如何突破?我设计了师生共同摆小棒这一操作情境:用小棒上下分别摆出1个36后,学生直观地看到左边共有6捆(60根)小棒,右边共有12根小棒,可把12根里的10根捆成一捆,进到左边的6捆里,得7捆------通过这样的一摆、一捆、一放,在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进位的表象,直观地理解了进位的方法,为以后自主探究“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打下了基础。
(二)“说”数学,形成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种理念下,算法多样化成了计算教学的一大亮点。算法多样化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着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的发展。提倡算法多样化与让学生开展互动交流、讨论是分不开的。一道题出现了多种算法后,作为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从而形成算法。
如在教学了简便计算后,让学生计算19.8÷2.2,学生说出了这些方法:
(1)19.8÷2.2=19.8÷(1.1×2)=19.8÷1.1÷2=18÷2=9。
(2)19.8÷2.2=19.8÷(0.2×11)=19.8÷0.2÷11=99÷11=9。
(3)19.8÷2.2=19.8÷(2×1.1)=19.8÷2÷1.1=9.9÷1.1=9。
(4)19.8÷2.2=198÷22=198÷2÷11=99÷11=9。
(5)19.8÷2.2=(19.8÷1.1)÷(2.2÷1.1)=18÷2=9。
……
这么多富有生命力的算法,全是他们独立思考所得!真让人意想不到,也叫人不由得被蕴藏在他们身上的那份无穷的智慧与力量所折服。放手让学生探求多样化的算法,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考能力与习惯大有裨益;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去解决一些计算开放题,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搭配“菜式”,使口算、估算、笔算有机融合
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于严格区别口算、估算和笔算三种计算,题目要求口算就口算,要求估算就估算,要求笔算就笔算,把它们孤立起来。其实口算、估算和笔算是计算教学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挖掘口算、估算和笔算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巧妙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思维搭桥铺路,实现多种算法和谐统一,使算理与算法的结合达到惟妙惟肖的境地。
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的“48×2”时,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得数,并交流估算的方法:48接近50,所以大约100;在此基础上,有学生开始口算:40×2=80,8×2=16,80+16=96;有的学生尝试笔算:
对于此题的计算,没有按照教材上安排的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列竖式的程序走,而是给了他们更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独立探索,于是出现了口算和笔算两种形式。最后,组织学生找找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学生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
计算教学的改革任务是艰巨的。作为教师,只有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武装头脑,探索有效的途径,不断给计算教学加“料”,使计算“味儿”更浓,才能成为师生百吃不厌的一道“特色菜”。
【作者单位:昆山开发区兵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