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薇
【摘 要】本文分析民办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教学现状,论述阅读疗法的作用机制,提出应用阅读疗法提升民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措施:通过调查研究获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需求;组建教学队伍,搭建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将阅读疗法的相关内容编入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计划;采用课堂讲授、侧重实践辅导的教学方式;改变考核模式,建立过程考核体系,定期归纳总结教学成果。
【关键词】民办院校 阅读疗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139-03
近年来,不少研究调查报告显示,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常见学业压力、经济压力、竞争与就业压力、情感压力,以及这些压力下表现出的悲观、失望、沮丧、烦恼、焦虑、紧张、孤独、空虚、压抑、恐惧等各种负面心理情绪,容易导致青年学生出现厌学、失眠、强迫症、抑郁症等行为紊乱,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心理问题正在困扰着当代大学生,这一现象引起了广大高校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途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完善,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前沿阵地的建设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分析民办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教学现状,以及阅读疗法的作用机制,阐述阅读疗法的应用对提升民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一)民办院校学生主要心理特征。民办院校(含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以下心理特征会相对突出。性格方面,性格外向或内向易两极分化,思维活跃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意志相对薄弱,忍耐力不足;学习方面,文化基础总体较差,学习动机不明晰,因为高考成绩不算理想,自信心较差,甚至自卑感较强;生活方面,学生之间贫富分化更明显,攀比心理重;就业方面,民办院校属于新型办学模式,发展时间短短十几年,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认可度尚不高,使其更容易产生压力感,进而引发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二)民办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自此不管是公立院校还是民办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部分不足,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因授课面积大,教师队伍专业各异,往往容易采用思想教育的方式进行授课,使得学生内心产生应付或者抵触感,影响教学质量;二是大班授课的情况较多,教学中侧重在讲授,教学形式单一,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问题存在个体差异这一特性,导致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和感悟度较低;三是课堂教学内容多,忽略了课后需持续的辅导活动;四是心理辅导活动的场地设备存在难以灵活调动或者分配使用的情况。
(一)阅读疗法的作用机制。“阅读疗法”一词中涉及两个主体—— 一切阅读行为及治疗,尝试通过图书和阅读可以带来愉悦的心情、松弛紧张的精神。阅读疗法起源于美国,一位名叫拜格斯特的教堂医生开设了“文学门诊部”,把小礼拜室变成了阅读诊所,他将书籍比作药品,通过文学、哲学、史学等书籍对抑郁症、焦虑症、空心病、情感或交流障碍等对症下书。其实早在我国,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述了阅读疗法的作用;汉代文学家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提出了读书治病的观点,可见我国以书疗病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有丰富的医案和验方。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节目《朗读者》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通过朗读,不但使嘉宾本人的情感或心灵得到纾解和释放,更使聆听的观众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和升华,而从另一个侧面正好说明了阅读疗法的现实作用,可以看作为阅读疗法开展的新方式。在学术界,我国当今在阅读疗法的研究和实施也进展较快,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王波、泰山医学院的宫梅玲、台湾大学陈书梅等学者都取得了较为卓越的成效,能够提供丰富的示例。
(二)阅读疗法容易被学生接受。心理健康受到人们重视,但是因为心理问题寻求咨询或者问诊的人都会有较重的“病耻感”,通过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的学生开展抽样调查,统计得出,当存在心理困扰时,73.8%的学生愿意通过阅读来缓解,而这部分读者中93%都提到了愿意阅读主题词包含“治愈”“疗愈”等词的读物,表示会有感悟,会有共鸣;相反,当他们存在恋爱烦恼、交际困难、学业就业压力的时候,很少会求助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尽管较少读者听说过或者了解“阅读疗法”这一概念,但是读者都对各类读物(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所传达的情感效应表示了肯定,它能有效地削弱或者抵消郁藏在读者内心中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情感,这恰好就是阅读疗法的作用机制。选择阅读是大学生开展心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积极主动的表现,原因就在于阅读本身的随意性、灵活性、宽泛性以及无压力、无限制、无顾虑等特征,由此证明,阅读疗法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接受,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形式或补充。
(一)通过调查研究获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需求。如何将阅读疗法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体系,使其与原有的教学有机融合,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提高和加强民办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改进不足和完善教学效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帮助学生身心健康的服务,推动教学双边的良好互动,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做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应先通过调查研究获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需求。
通过心理普测、问卷统计分析、访谈等形式,去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否属于发展性问题,是否属于伴随其心理发展阶段的普遍性问题,是否能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其心理逐渐成熟可自我解决;但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很少会主动求助心理医生或辅导员,而阅读和倾诉则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因此将阅读疗法作为辅助大学生心理自愈的一种手段,这也将是阅读疗法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组建教学队伍,搭建教学科研交流平台。民办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牵头建立包括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辅导员,图书馆馆员、职业生涯规划师等有着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学小组,小组成员应先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具备心理学知识、心理常识及辅导的方式方法以及阅读疗法知识,小组成员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担任不同教学内容和辅导活动的授课教师。教师在教学前后,应关注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享信息和资源。
同时,学校层面应重视教学平台的建设和教学班子的培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除了教室,可以调动其余资源来助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如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心理咨询中心,社团活动室等;而来自不同岗位不同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的教师在走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台前,学校应组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并重视教学督导和教科研结合,重视对校本课程、校本科研的开发和投入,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积极投身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中去。
(三)将阅读疗法的相关内容编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应该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中产生的不足,围绕学生本身的需求来进行改革,通过尝试将阅读疗法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教师制定更贴近学生的教学计划,选择更贴近他们的素材,將阅读疗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修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后,授课内容、书目验方的收集编写、辅导实践课程都应该与原有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既要突出重点又不能“反客为主”;合理分配课程必修学时及课后实践选修学时。
(四)采用课堂讲授、侧重实践辅导的教学方式。将阅读疗法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阅读疗法及其作用,认可这种方法并自觉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辅导课的讲授内容。据调研多数学生对阅读疗法的理论知识兴趣并不大,他们更会关注阅读疗法的应用和效果,因此案例和验方分析是这一部分讲授的重点。教师可以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尤其是民办院校学生突出的交往障碍、情感困扰、焦虑、“空心病”、学业就业压力的问题,推出阅读疗愈案例和相关的书目验方,并强调不同的心理困扰应对应不同的书目验方。在这部分内容的课件设计上可以加入音乐、视频等元素,增强课程的美感和趣味性。对于书目验方的推荐,除了讲述已经得到了实证的例子,还应该向学生推荐更多元的书方。
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案例讲述,如果只是仅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不容易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学会运用。教师应该开展课后实践辅导活动,以分组的形式到图书馆、“书疗小屋”、社团活动室等场所开展活动。在辅导活动中,教师可以侧重于与学生的互动,还可以尝试引入时下比较吸引年轻受众的视听节目,如《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或者“真人图书馆”阅读分享会等,结合青年学生喜爱的旅游、运动、音乐、电影、表演、摄影等其他元素,引导学生去诉说、分享、聆听、接受、思考和感悟,阅读疗法带来的将会是愉悦或者抒发,开阔眼界,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等,促使学生领悟道理,舒缓身心,体会到自我纾解的成就感和轻松。
(五)改变考核模式,建立过程考核体系,定期归纳总结教学成果。原有的课程考核往往是笔试或者论文作业的形式,重结果轻过程,应建立以过程为主的考核体系,教师应将学生的课堂和辅导活动中的表现,如发言、分享、小组合作、同伴辅导的表现量化登记,作为考核重点;通过引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每个阶段的教学结束后,对比纳入阅读疗法前后的学生心理状况,作为对教学效果的评测,并分析总结。
第一,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授课的教师不能仅凭热情开展此项内容的教学,应提前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在要求或者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前,教师本身应该也要扩大自身的阅读面;除了向学生举证实例和原有的验方,更应该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制定并推荐书目验方,以此加强课程的课后辅导效果。
第二,需要处理好阅读疗法与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阅读疗法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和丰富,协助学生自我纾解情绪和压力,并不能取代正规的心理咨询服务,更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反客为主”。
第三,要做好对教学效果的把握和跟踪,因为随着课程的发展,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有所变化的,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双方的定期反馈来调整推荐的书目验方还有辅导活动的方式方法,并总结传递。
综上所述,“阅读疗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手段在民办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提高了该课程的有效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长期以来,人们可能专注于如何教,往往容易忽略学生如何学,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但是获取知识往往追求功利和迅速;阅读是知识的升华、心灵的净化,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将阅读疗法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有目标有针对性地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双边互动,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而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同伴辅导效应,使得师生都能获得成长和提高。将阅读疗法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吸引学生去阅读、爱上阅读,使学生形成借助阅读得到“心理自愈”的习惯,是当前提倡全民阅读,营造活跃、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体验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和幸福感,转变过去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同时重视自我心理素质的健全和完善,激发他们自觉地探索知识,发挥自身的潜能和才华,培养自信心,提升自控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磨炼和提升自己的身心素质。
[1]李赟.探讨大学英语课堂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
[2]曾本君.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2015(9)
[3]宫梅玲.阅读疗法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尝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4)
[4]曾本君.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效性研究[J].现代教育,2016(3)
[5]高文凤,宫梅玲,王连云,等.50名大学生阅读治疗前后SCL-90评定初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6)
[6]李赟.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4)
[7]陈莎.体验式教学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7)
[8]周群英.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保障措施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
[9]宫梅玲,丛中.大学生抑郁症阅读治疗典型案例及对症文献配伍[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2)
[10]宫梅玲.一部阅读疗法的教科书——评王波的《阅读疗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3)
[11]宫梅玲,王连云,魏彦平.谈“阅读疗法”在排除大学生心理困扰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2)
[12]宫梅玲,邹立森.开办书疗小屋 探索网络阅疗[J].图书馆杂志,2007(6)
[13]徐微.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6(6)
[14]朱翠英,高志强,周贤君.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及其疏导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