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构建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提出在国家实施经济资助的基础上,构建以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为主体,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位”的教育工作,促使学生将感恩内外为意识、外化为回馈行为的“三位一体式”感恩教育育人模式。
【关键词】精准帮扶 贫困大学生 感恩教育 “三位一体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031-02
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扶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我国已经实现普通贫困大学生、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的“奖、助、贷、减、免、补”、绿色通道等的资助体系,不但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公平性,而且更注重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及其他素质、能力提升的工作,有效地促进了贫困大学生,尤其是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40名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的感恩品质现状,发现受资助过的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较强;家庭、党和国家、学校对学生形成感恩教育意识的影响较大,学校应努力加强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教育,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贫困生的感恩素质。2016年,教育部《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了党和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进行资助、宣传教育的措施,提出国家要进一步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覆盖全部建档立卡等贫困大学生;支持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参与教育脱贫工作;提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发挥好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说明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宣传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国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在扶贫攻坚的国家政策支持下,本文以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即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式”的感恩教育模式,以期完善感恩教育措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
(一)从个人层面上,加强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不仅可以促使贫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可以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素质,提高人际交往、语言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是贫困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优先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应该更注重这类群体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提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语言上教育孩子要形成感恩意识,从行动上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将感恩意识外化于行动中,教育孩子要乐于助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乐观生活,报答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帮助过自己的人,从而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贫困生通过参与学校的教学、校内外活动以及企业、公益组织、单位、政府机关组织开展的各类公益活动、兼职、实习工作等,可以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
(二)从学校层面上,加强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高等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人才、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资助教育课等教学,管理部门、党团组织、学生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等渠道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促使贫困生在校园文化熏陶、教学思想教育、教师言传身教、活动实践中形成感恩情感,从而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
(三)从社会和国家层面上,加强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远大目标的需要。目前,家庭经济困难贫困大学生约占大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精准帮扶贫困生基本能享受百分之百资助,这类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国家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推进贫困大学生,尤其是精准扶贫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他们形成感恩国家、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操,培养他们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对国家、社会改革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三位一体式”感恩教育模式。模式是主体行为的一般方式,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既具有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模式构建的过程是根据实际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三位一体式”的感恩教育模式,指的是在国家实施经济资助的基础上,以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为主体,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位”的教育工作,促使学生将感恩内外为意识,外化为回馈行为的一种育人模式。国家与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是合作、互不分离的关系。模式如下图所示:
(二)“三位一体式”感恩教育模式的内容。具体如下:
1.充分发挥家庭的第一“场所”作用。家庭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对孩子思想道德品质、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础作用。家庭教育是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共同担负着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精准帮扶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经济困难使得他们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形成自卑、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的心理。同时,在精准帮扶贫困生经济资助全覆盖的国家资助政策背景下,可能会存在个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产生“等、要、靠”、缺乏感恩等思想,这种不良意识以及学生自身产生的心理压力,都不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我们应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家庭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面对孩子在學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父母、亲人的语言教育、行为榜样感染、家规约束、日常点滴等方式,引导和教育孩子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会感恩大自然、家人、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社会、国家以及帮助过他的人,鼓励孩子珍惜生活、热爱生活、感恩生活、乐于助人、不求回报,促使孩子形成感恩意识。
2.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对于学校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该重视贫困生,尤其是精准帮扶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资助教育等课程的教育,授予贫困生感恩知识;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党团组织以及其他管理部门,可以将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制度化、规范化,通过组织开展校内、校外的感恩实践活动,提高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如将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制度化,规定享受过资助的贫困生每年要参加一定量的义务劳动、好人好事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学校的宣传管理部门应加强广播、网站、微信等渠道的宣传教育工作,促使贫困生在校园环境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知恩、识恩、报恩的感恩情感;学校的教师要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较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将感恩教育融入教学、管理、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发挥好自身的育人、榜样功能。
3.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人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每个人都是社会整体中的一员,每个人的举动都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社会应倡导施恩、报恩、团结互助、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价值观,新闻媒体应加强宣传施恩、报恩的正能量典型案例,公益组织或个人对贫困群体经济资助的基础上要更注重精神帮助。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部门可以与学校积极合作,向贫困生提供兼职、实习、志愿者活动等机会,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可以逐渐感悟到经济资助的来之不易,感恩、回馈行为不应该是被迫的,而是快乐而应该传承下去的一种良好的道德意识。
以精准帮扶贫困生为主体的“三位一体式”感恩教育模式,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自觉性,更离不开原生家庭的教育、学校教育、国家与社会的各界力量的努力。一个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可以很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注重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并能积极上进,为社会作奉献。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自觉性的前提下,通过学校与家庭、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合作、努力,将各项实践活动制度化,积极推进,构建一种以经济资助为辅、精神帮助为主的感恩育人模式,不仅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可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目前,我国的资助育人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这种“三位一体式”的感恩教育模式,因缺乏联动机制,缺乏各种力量支持,尚不成熟,但可以为创新资助育人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尤其是精准帮扶贫困生这类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借鉴。
[1]孙荣山,陈晨,桑运川,等.贫困大学生“三位一体”反馈性资助创新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2]李洁琳.学生感恩现状及感恩教育对策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作者簡介】莫小兰(1987— ),女,广西贺州人,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