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异质性研究

2018-07-11 07:18张跃东姚潇颍
中国科技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科技园园区

卫 平,张跃东,姚潇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言

科技园区是新兴产业培育的载体,世界强国均依托科技园区大力发展本国高新产业,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1-3],中国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和优化,经济增长动力需要转变,科技园区的成长与升级成为创新驱动战略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支撑。因此,探究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的动态演变模型,并对发展模式各维度进行分析,揭示其异同点,为中国科技园区成长与升级提供可行方向,便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在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方面,国内外有大量学者进行研究。总体上,科技园区研究者可分为“学院派”与“实践派”[4]。学院派依托自身学术素养,从学理角度对科技园区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王缉慈借用增长极理论和孵化器理论,将科技园区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常规技术阶段和高技术阶段,并在分析发达国家科技园形成、特征及演化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科技园区发展的理想目标是形成创新集群[5-6]。刘雯雯等则实证检验了科技园管理创新、企业入园战略动机及园内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出包含这三因素的园区运行机制模型[7]。Paul Westhead等探讨了区位对于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性[8]。Malcolm Parry等论证了政策对科技园发展的重要性,并认为政策支持有助于发挥科技园的全部潜力[9]。与之不同,实践派多为社会经济活动一线工作人员,虽缺乏经济理论参照,但分析较为具体、细致。金心异对深圳高新区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在对比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新区后,认为深圳高新区缺乏高端要素集聚,深圳高新区发展出路在于将制造业做深,并引导新产业崛起[10]。周飞等认为人才、创新体制等是武汉东湖高新区成功的重要因素[11-12]。穆启国等对比北京中关村与美国硅谷的发展模式后认为,中国科技园区应在风险投资机制、区域创新网络等方面进行改善[13]。

虽然学院派与实践派均对科技园区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前者缺乏一手资料,分析视角偏宏观,且未抽象出一般化的科技园区发展演变模型。后者分析则缺乏理论基础,研究视角偏微观,多为单个科技园的案例分析,难以实现从现象到规律的升华。因此,本文尝试微、宏观视角相结合,选取样本进行实地调研,在分析总结单个科技园发展模式基础上,运用归纳与演绎方法,研究提出国内、国外科技园区发展的动态演变模型,并从静态角度做横向分析,深入探讨发展模式的各维度,通过比较分析,考察异同点。

课题组共选取国内外科技园区22个,实地调研13家,收集的资料包括访谈录音、会议记录等,样本选取原则为:一是范围广泛。国内所选园区分布范围涵盖东中西部,国外所选园区分布范围涵盖美、日、欧、韩、日、印、以;二是代表性强。国内外所选园区均为设立较早,且发展较为成功的园区,适于总结有益经验及分析异同点。

本文边际贡献主要为:归纳提出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的动态演变模型,多维度分析了国内外科技园区主要发展模式及特点,并对以上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补充、丰富了科技园区研究的内容与理论。根据分析结果,在总结国内外科技园区经验教训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科技园区未来的调整方向,为其成长与升级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1 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的动态演变模式

科技园区于1950年诞生在硅谷,1988年引入中国中关村。截至2017年,科技园区已有67年历史,在中国也发展了近30年。本文所选22个样本园区完整覆盖这一时间跨度。数十年间,由于发展条件的不同,国内外园区分别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演变模式。根据所选样本园区特点,提炼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的动态演变模式并寻找差异,有助于加深对科技园区发展路径的宏观认识,为中国科技园区成长升级提供有益启示。

1.1 中国科技园区发展的动态演变模式

中国科技园区共经历酝酿萌芽、创建成长、快速发展和二次扩张四个发展阶段,由于出现时间晚于国外,其发展阶段相对滞后,多跟随国外科技园区步伐,但具有后发优势,成长速度偏快,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并形成属于自己的发展演变模式。中国科技园区的发展演变模式可以用图1所示模型来表达。

园区建设起步阶段,政府作用居于主导,市场作用偏弱,遵循“科技部宏观引导和规划、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具体业务指导、园区所在市人民政府具体推进”的建设体制。区位上,园区一般依托产业优势区、科教优势区、资源充裕区或城市功能区而建立,通过地理临近,获取已有创新、产业等中心的溢出效应,以便快速实现区内产业集聚和创新资源汇聚。管理部门通过合理的定位规划确定发展路径和方向:在功能布局上,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九通一平”等建设措施打造宜业宜居硬环境;在产业布局上,注重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引进,聚集创新创业资源,加速企业产业集聚;在发展路径上,依据地区特点选择开放式或城市化发展模式,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为企业及产业发展提供机遇与条件。

园区成长发展阶段,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市场充分参与下以政策为导向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借助政府资金投入,搭建投融资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孵化创业服务以及产学研合作等平台,有效整合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优势资源,使园区成为高新企业成长的苗床,降低新企业的创业成本及风险,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孵化功能。结合建设起步阶段各项措施,园区逐步营造出局部优化的环境,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步形成创新要素聚集、创新主体活跃、创新资源配置优化的局面,企业成长、产业培育的建园目标初步实现。强化产业高地、技术高地、人才高地的状态,实现园区升级,成为科技园区下一步发展目标。

图1 科技园区发展的动态演变模式图

1.2 国外科技园区发展的动态演变模式

国外科技园区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美国和苏联,并快速扩散至东西方两个阵营,但欧美日等地区的园区发展更为成功,先后经历了兴起、渐进发展、飞跃发展、扩大提升和创新发展五个阶段,有力促进了所在国创新集群的形成及其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其发展演变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对中国科技园区的升级具有较强借鉴意义。图2所示模型表达了国外科技园区的发展演变模式。

园区建设起步阶段,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作用偏弱,主要依托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个别园区(东亚国家科技园)政府作用更强,由政府进行规划投资建设。区位上,园区一般临近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聚集地建立,并倾向位于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借助一定政策支持,获得利于园区发展的密集高智力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宜业宜居地理环境、宽松优惠政策环境等基础性支撑条件。产业定位上,更多通过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依托市场力量完成产业选择,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得以存活发展,除东亚园区外,政策性强的产业规划方案较少出现。

园区成长发展阶段,以市场调节为主,加之政府作用,形成高效的企业孵化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社会化中介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以及其他平台,凭借网络化的服务体系及平台使科技资源得以充分流动,营造出社会资本、空间环境共同作用且功能融合的孵化环境,构建起园区内部政府机构、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间长期稳定的创新网络系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主导、龙头企业带动、创新网络链条式互动的局面,实现从以单纯的产业集聚为核心到以高技术产业创新孵化为核心的创新集群式科技园区演进路径,并在创新要素与企业成长、产业集聚、园区升级间形成良性循环。

图2 国外科技园区发展的动态演变模式图

1.3 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的动态演变模式比较分析

从科技园区发展的动态演变模式图及其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科技园区的发展路径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特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政府作用强,国外市场力量大。国内科技园区的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政府在科技园区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干预性和指导性较强,并有专门的政府部门主管全国园区发展,市场作用则相对较弱。王永进等对中国高新区实证研究得出相同结论:制度和政策优惠所形成的“选择效应”是长期生产率优势的主要源泉[14]。与之相反,国外科技园区市场力量更强,尤其是欧美地区,市场的激励引导对其园区发展更为重要,主要通过价格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为此,制定大量法律保障市场的自由和公平,世界上最完善的园区法律就诞生在国外。

(2)国内投资驱动突出,国外创新驱动显著。在科技园区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园区多是投资驱动,依赖财政与税收政策,而国外科技园区发展更为内生,创新驱动特征明显。相关学者对中国科技园区增长模式的研究同样支持这一结论,吕政等发现,中国高新区在2005年处于由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的转变阶段[15],但田新豹于2013年测度的结果显示,资本投入对高新区发展的贡献度依然高于科技投入[16],与本课题组2016年调研结果一致,表明中国科技园区创新驱动特征依旧不明显。

(3)国内财政拨款居多,国外风险资本推动。科技园区发展离不开创新主体的成长,创新主体的成长则离不开资金投入。资金是从技术研发、中间试验到最终产业化、商品化整个过程的必备资源。国内外科技园区创新企业的资金来源差别较大。国外主要以风险资本推动,其风险资本市场较为成熟,资金配置效率较高,风险资本在企业成长中作用巨大。但在国内,受政府影响的资金是园区企业主要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财政拨款、设立引导基金、提供科技贷款绿色通道、提供科技担保、对相关机构直接进行奖励和补贴等方式注入,虽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企业资金缺口,但干预过多,市场活力偏低,民间资本参与度有待提高,中小企业融资难就是其一不良后果。

2 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静态维度分析

动态演变模式属过程分析,对比重点是科技园区从起步阶段至成熟阶段的整个发展演变路径。为了对发展模式做更深入研究,需从静态角度做横向比较。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可细分为建设管理模式、创新模式、产业培育模式、投融资模式等多个维度,由于所处环境的差别,上述模式均呈现异质化特征,本部分将分别对这些维度做国内外对比分析,为中国科技园区升级提供更为细化的参照。

2.1 建设管理模式

依据样本园区建设过程中主导力量的差异,可将园区建设模式划分为两大类:政府主导建设模式和市场主导建设模式。由于园区建设模式实现的载体是管理机构,因此,本部分除具体分析国内外科技园区建设模式外,还将对中外园区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并比较国内外差异。

中国科技园区为政府主导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以高技术产业为核心,由政府规划和投资建设,政府在资金筹集、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运用、招商引资等方面对园区影响很大,建设方法则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政府核心推动型,北京、深圳、南京、武汉等地高新区属于这种模式,这一模式下,园区的区位选择、产业选择、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由具有政府背景的管委会推动,政策影响较大。第二种是政企合作建设型,上海高新区内的紫竹园是这一模式的典型,该园引入民企投资,采用民营企业、高等院校与政府“三结合”的开发模式,突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园区建设模式实现的载体是管理机构,以政府介入程度为标准,可将国内外样本园区的管理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弹性管理三大类,见表1。

中国绝大部分科技园区管理模式为政府主导管理模式,个别为企业主导管理模式,其中政府主导管理模式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委托管理、政区合一和协调管理模式。可以发现,建设模式的选择决定了园区所采取的管理方式:建设方法为政府核心推动型的园区,均为政府主导管理模式;建设方法为政企合作建设的园区,管理上企业作用突出,为企业主导管理模式。

国外科技园区建设模式地区分化特征明显。日韩等东亚园区为政府主导建设模式,由于与中国园区建设模式类似,故不做重点分析。欧美科技园区为市场主导建设模式,该类建设模式一般具有较弱的政府组织和指导,多由企业或科研单位自发形成。美国硅谷、法国索菲亚、英国科技园、以色列等科技园区均是由科研单位、生产企业自发或半自发地通过科研合同或采购合同而形成。

国外科技园区管理模式种类较多,各具特色,分为以政府为主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和以市场为主的企业主导管理模式、弹性管理模式,如表1所示。政府主导管理模式为由政府或者政府派出机构对科技园直接管理,该管理模式下,政府一般直接领导或管理科技园管理机构,日韩及以色列采用此管理模式。企业主导管理模式是由企业或开发管理机构独立运作,采取经营化管理方式,政府不参与管理,境外实行企业主导管理模式的科技园较多,如英国、瑞典、印度等。弹性管理模式是由官方机构与半官方机构或非官方机构相结合,共同对园区进行管理,多元化的管理使其具有独特的优势。德国、法国、新加坡的样本园区具有较强代表性。

对比来看,国内外科技园区建设管理模式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国内科技园区以政府主导建设模式为主,管理模式上也集中于政府主导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选择可为中国科技园区建设带来以下益处:①利于快速启动建设。政府征地难度小且成本低,并且在政府财政投入的支撑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较快,园区可快速成长;②利于招商引资及实现规模经济。政府公信力强,且对政策的把握更灵活,由园区招商引资局实施招商活动利于吸引高精尖企业及大型企业入驻,快速实现产业、创新要素的集聚;③政府统一规划,利于减轻园区间恶性竞争,避免重复建设。国家和地方的战略部署为园区成长指引方向,奠定基础,影响其建设起点、发展宗旨、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适度避免了产业雷同,减轻园区间竞争。国外科技园区以市场主导建设为主,管理模式则集中于以市场力量为主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弹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选择的优点是:①利于提高园区企业质量。市场选择是生产效率的选择,基于市场机制可筛选出高质量的园区企业;②利于实现“小机构,大服务”。市场化运作更易深化分工,包括服务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从管理上剥离既可提升效率,又可精简机构;③利于实现内生化增长。通过大量优质企业的聚集及服务体系的专业化,形成创新、转化、企业成长、促进创新的良性循环。

建设管理模式是否适合,关键看园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外部条件。中国为后发国家,基础差、底子薄,需实现赶超战略,因此,在园区发展早期,依托相对强大的政府,集中资源进行培育成为最佳选择,但在园区逐步成熟后,应吸收欧美园区市场主导建设管理模式的优点,适当弱化政府角色,增强市场力量,提升园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表1 国内外科技园区主要管理模式一览表

2.2 创新模式

长期以来,中国科技园以产业园的形式存在。由于中国产业发展滞后的国情,加之比较优势的原因,中国科技园以培育产业为主,而不是以技术创新为主,其创新模式主要是模仿创新,自主创新较少。发达国家科技园依托长期的知识和技术积累,更多地集中于研发创新活动,以自主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科技园的创新模式主要以模仿创新为主,为了追赶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水平,科技园主要依赖从国外引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次创新,对原始创新的重视度不足。因此,科技园创新活动不具备科技园应有的高、新等特征。

发达国家先进科技园创新模式主要分为三类,见表2。第一类为全球化联合研发+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该类模式主要利用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多方的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进行联合创新,有利于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第二类为创新网络模式,以美国为代表。该类模式以有效整合区域内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为特征,能够通过区域内产业网络、社会网络、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一个复杂创新网络系统,为创新的产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第三类是大企业带动模式,以德国、日本为代表。该模式以大型龙头高科技企业为核心,吸引创新创业要素的快速集聚,并带动科技园乃至整个区域的关联产业及技术发展。

对比来看,发达国家先进科技园区的创新模式暂时更胜一筹,其三种创新模式有一定交叉,但各有侧重,分别对应多元理论、社会经济网络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园区发展理论。三种创新模式各有优劣:全球化联合研发+官产学研合作模式利于技术基础较弱地区以较快速度实现技术追赶;大企业带动模式利于模仿,实施门槛较低;创新网络模式则对创新促进效果最佳,但实现难度大。中国样本科技园区创新模式更接近全球化联合研发+官产学研合作模式和大企业带动模式,实践中对促进创新具有一定效果,但以网络为组织基础的创新方式应是未来转变的方向。

表2 国外科技园区主要创新模式一览表

2.3 产业培育模式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是科技园区重要职能之一。根据对样本园区产业培育特点的分析,可将其产业培育模式划分为三类:主导产业带动模式、内生培育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各模式的地域分布及特点见表3。

中国科技园区产业培育模式有两类,第一类为主导产业带动模式,大部分国内科技园区属于此类,该类模式主要依托特定产业,聚焦培育,发挥其带动作用,促进园区整体产业的发展。例如,重庆高新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打造出研产销服一体化产业链。第二类为内生培育模式,以深圳、武汉为代表,该类模式注重集聚整合创新资源,构筑创新高地,实现创新的内部消化,孵化高新企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国外科技园区产业培育模式同样有两类,第一类为主导产业带动模式,法国、英国、瑞典、以色列、新加坡、印度等国科技园选择此模式,该类模式成功加快了各产业园的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例如,法国索菲亚科技园以信息通信业为园区主导产业,快速成长为法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基地。第二类为产业集群联动网络模式,以美国为代表,该类模式重在形成产业集群间紧密而良性的相互促进关系,以集群的网络化促进产业发展,保证园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可以发现,中外科技园区产业培育均集中于主导产业带动模式,产业选择上,少数园区为自发形成,多数为有意培养。但内生培育模式和产业集群联动网络模式更为柔性、开放和网络化,创新要素的流动性也更强,可以在现实中看到,选择这两种模式的园区均具有发展可持续性强、科技园孵化高新企业能力发挥更充分等特点。美国硅谷孕育出英特尔、苹果、惠普、谷歌等国际领先企业,深圳高新区孕育出华为、中兴、腾讯等国内龙头企业,深圳更因此成为中国科研能力十强城市。因此,这两种产业培育模式应成为中国科技园区未来转型的目标。

表3 国内外科技园区主要产业培育模式一览表

2.4 投融资模式

资金对园区发展至关重要,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外科技园区形成了不同的投融资模式。

中国科技园区投融资模式有两类。第一类是投资推动型——政府财政拨款主推,中国多数园区属于此类,该类模式下,受政策影响的资金是园区主要资金来源,例如,西安高新区除设立引导基金外,还设立了规模1亿元的风险补偿基金,以财政吸引资金向园区汇聚。第二类是投融资结合推动型——多渠道筹资,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该类模式为前期政府财政主推,后期资金来源多样,政策资金与上市融资、风险融资地等相结合。

国外科技园区投融资模式有三类。第一类是投资推动型——政府财政拨款主推,以日韩为代表,例如,政府资金是日本筑波科技园区主要资金来源,虽然也在探索多种投资渠道,如地方团体与企业的资金注入,但资金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的状况尚未改变。第二类是投融资结合推动型——多渠道筹资,以新加坡、印度、以色列、瑞典等国科技园为代表,例如,瑞典KISTA科技园由财富基金会提供资金,基金会人员构成广泛,涵盖产业界、学术机构及政府公共部门。第三类为融资推动型——风险资本主推。以美国硅谷为代表,该模式下,风险资本为推动园区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并极大促进了园区科技产业的发展。

对比来看,国内外科技园区投融资模式类似,但中国偏投资推动,国外融资推动的程度更深。投资推动型模式下,政府的资金注入和政策优惠对科技园发展具有较强保障作用。融资推动型则具有偏重投资技术的转化应用、为投资对象提供优质增值服务、以种子期项目为主要投资对象、注重长期持有等四大特点[17],资金使用效率较高。不同于国外,中国园区长期处于资金短缺的约束条件下,政府资金注入必不可少,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资本存量已大大增加,适度减少政府资金,引入更多风险资本等民间投资越来越必要,因此,兼具灵活性、高效性和对园区保障性的投融资结合推动型——多渠道筹资模式更符合园区未来发展。

3 主要结论及启示

本文基于实地调研资料及文献,研究构建出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的动态演变模式,并从静态角度做横向比较,对发展模式的建设管理、创新、产业培育、投融资等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经国内外对比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发展现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国科技园区发展中政府作用强于国外,但园区现已逐步成熟,应适当弱化政府角色,更多使用市场力量;②中国科技园区高、新特征不突出,整合创新要素,实现创新资源的网络化,应是未来努力方向;③中外科技园区的产业培育均集中于主导产业带动模式,但打通园区产业间关联,形成产业间良性互动,实现产业的内生孕育,则能更好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④伴随着经济增长,民间资本存量大大增加,园区发展中应适度减少政府资金,引入更多民间资本建设园区。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未来调整建议:

(1)逐步建立企业化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可弱化政府角色,赋予园区管理部门更大自主性,利于打破传统的体制性障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自身最大潜力,切实解决我国科技园区体制不畅、权责不清的问题。目前,国内高新区实行企业主导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上海高新区中的漕河泾园和紫竹科技园,其探索积累的有益经验值得参考。

(2)发展创新集群,培育创新网络。创新要素的汇聚、集群化、网络化是科技园创新优势培育的三个阶段。在通过实施企业、科研机构、高端人才引入等措施实现创新要素集聚后,应注重发展创新集群,并加深各要素主体的联系,通过构建区域产业网络、社会网络、人际关系网络等,形成长期稳定的创新网络系统,通过各创新要素的良性互动,提高中国科技园区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18],充分发挥园区孵化高新企业的功能。

(3)营造并发挥产学研与产业集群优势,实现产业集群联动和内生化成长。产学研和产业集群可为科技园区提供发展动力和发展速度,产业集群联动和内生化成长则使园区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目前,中国科技园区产学研及产业集群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产学研联系不紧密,产业集群程度不高[19],优势有待进一步挖掘,未来,应在实现上述目标基础上,重视科技园区产业集群联动和内生化成长的实现,通过产业集群间紧密而良性的相互促进关系提升园区发展潜力,助力园区升级。

(4)政府市场结合,建立创新基金。政策资本的作用在园区成熟后应逐渐淡化,在科技园融资过程中,应提高社会资本份额,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者的力量。政府可采取贷款担保、设立科技园发展相关基金等措施,依照“参股引导,让利发展”的原则,撬动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为科技园顺利获取充足资金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多渠道融资,切实帮助融资能力较差、防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科技园园区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走访申能集团和捷氢科技园区
山西新增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