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结构特征

2018-07-11 07:18刘建生玄兆辉吕永波
中国科技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高技术竞争力出口

刘建生,玄兆辉,吕永波,任 远

(1.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3.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 100044)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国及时融入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99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率超过30%,并于2004年实现了贸易顺差,2005年超过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一,并保持至今。虽然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影响汇率和人们的消费行为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高技术产品出口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但2009—2016年仍实现了7.0%的年均增长率,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基本稳定在30%以上,平均年贸易顺差905.5亿美元,对外贸易不平衡度(即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该比重小于10%就属于基本平衡。)为8.6%,属于基本平衡的范围。

产业内贸易是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重要特征[1],产品的高出口额只有建立在合理的贸易结构基础之上,其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田开兰等[2]通过区分不同贸易方式的出口增加值的差异,发现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非技术密集型产品,且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被传统指数高估。钟昌标等[3]对1998—2013年27个省际数据的分析显示,加工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明显低于一般贸易。杨春艳等[4]通过对2003—2009年的海关统计数据分析,认为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严重失衡,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三大类占比超过88%。郭丽峰等[5]认为,全球金融危机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率下滑的直接原因,对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的过度依赖是深层次原因,而根本原因则在于自主创新不足。本文把高技术产品贸易视作一个由多重结构复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其竞争力就是该系统功能的具体体现,而系统功能由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构所决定,即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取决于自身的贸易结构。所以,本文基于海关统计数据,力图把握金融危机后十年,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主体结构、贸易方式结构、产品领域结构、目标市场结构和国内产业布局等方面变化特征,多维度探讨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结构及其演变趋势,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为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1 进出口产品技术领域高度集聚,多数领域低水平增长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一直是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两大支柱,近几年两领域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四成以上[6]。2009年,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的进出口额占比分别为23.7%和74.9%,至2016年,进出口仍保持在20.5%和67.7%,出口占比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居绝对主导地位,是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决定性因素。电子技术是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第一大技术领域和出口第二大技术领域。2009年,电子技术领域进出口额占比分别为47.9%和13.6%,2016年升至52%和18.5%。两个领域的出口之和占比与进口之和占比均维持在80%以上,如图1所示。值得注意的是被誉为“电子工业粮食”的集成电路,2012年之后的年进口额一直保持在2100亿美元以上[7],占高技术产品进口额四成左右,2017年前三个季度的进口额高出同期原油进口额34.7%[8]。

高出口额和狭窄的产品范围意味着大量产品的单一和雷同,会迫使企业以竞相压价的手段参与出口竞争,导致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一路走低,且容易引发贸易争端。所以,推动竞争优势由价格优势为主向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是增强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重要任务。

其他几个领域的出口量虽在不断增长,但总额一直未能突破15%,且基本属于贸易逆差范围。其中,生命科学技术领域从2009—2013年处于顺差阶段,之后转为逆差;而材料技术领域在多年的逆差之后,从2014年转入顺差;生物技术领域在出口额稳步提升的同时,自2012年起进口规模快速扩大;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和光电技术两个领域虽然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但2012年以后逆差不断缩小。按照OECD的统计口径,中国在制药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国际市场份额虽然较低,但占比却一直在提高,分别从2009年的1.94%和0.69%上升到2015年的2.59%和1.61%[6]。值得关注的是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其行业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位居各领域之首,其中的航天器制造领域只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涉足,在“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中的占比一直在1.5%以下。

图1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进出口合计比较

2 加工贸易为主,外资类企业为出口主力

2.1 加工贸易仍是主要贸易方式,一般贸易比重稳步提升

贸易方式既关乎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溢出效果,也是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反映。在中国海关统计中,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划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和其他贸易三种。相比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生产的核心环节更多地由外资控制,产业链条短,对中上游企业辐射作用小,对相关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效果弱。

多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品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占比都很小,而以利用自身资源禀赋优势、通过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等加工后再出口而获取加工费的加工贸易占比都在70%以上,然而近年来这一局面得以扭转。2013年,加工贸易占比跌破70%,到2016年其占比已降至61.1%。与之相对应的是一般贸易方式稳步提升,从2009年的13.7%增至2016年创历史新高的26.1%,如图2所示。

一些高技术产品在终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跨国公司将其放在劳动力相对廉价的低收入国家是经济的。中国利用自身农村富余劳动力充裕的特点,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获得了更多的加工贸易机会,使高技术产品出口得以迅速发展,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性使其至今保留着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特征。然而,由于加工装配环节的附加值较低,虽然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日益增长,占商品出口比例不断加大,但是很难获得高额的出口利润回报,还会因此而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所以,推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必须转换外贸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扭转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方式。

2.2 外资企业居主导地位,私营企业占比逐年提高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贸易份额是高技术产品的贸易主体结构,反映了高技术产业不同性质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活力和对外贸易能力。长期以来,中国高技术产品外贸出口以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为主,但是比重逐年减少。2006年二者合计占比86.2%,经过连续十年下降,至2016年占比已降至66.4%。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其他类型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6.8%升至2016年的26.4%。而国有企业占高技术产品贸易出口比重自2004年以后一直未能突破10%,至2016年出现了回升,占比为7.2%。

图2 高技术产品出口按贸易方式分布(2009—2016年)

外资类企业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即便是比重最低的2016年也仍占三分之二,表现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品牌比例较低,外资类企业高额的产品出口也很难与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画上等号。随着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资本的逐利本性会导致外资企业的离境迁徙,这种对外资企业的高依赖性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3 国际市场高度集中,国内布局以东部为主

3.1 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仍是主要出口市场,新兴市场不断拓展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仍主要集中于中国香港、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其中香港地区多年来以近30%的占比稳居出口市场第一位,紧随其后的美国市场占比接近20%,再加上位居第三的欧盟,三者合计占六成以上,使高技术产品出口市场表现出很高的集中度。其后的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印度以及东盟等市场,也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对特定贸易伙伴的高度依赖也蕴含着风险性,比如,考虑到中国香港市场大多属于转口贸易,美国就是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最重要的市场。美国的次贷危机造成2009年中国对其高技术产品出口超过7%的负增长率[9],并将当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率拉低至创纪录的-10.3%。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统领作用的不断显现,中国高技术产品对沿线部分国家出口实现了较快增长。2016年,对沿线64国出口1160.3亿美元,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19.2%,同比增长了1.4个百分点。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将会进一步优化中国的国际市场布局。

根据贸易引力模型,A、B两国(地)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其经济总量成正比、与贸易成本成反比,即:

其中,α为修正系数,经济总量A、经济总量B一般用双方的国内生产总值表示,贸易成本包括双方的地理距离以及其他阻碍性因素。与这一模型相对应,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因其GDP总量大,与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额也相对较高;而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和新加坡等周边国家,虽然 GDP 总量无法与前述发达国家相比,但由于地理距离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优势,与中国的贸易成本较低,在高技术产品出口市场中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

3.2 贸易地区以东部为主,中西部增长趋势明显

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仍然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在出口总额稳步提升的同时,出口占比从2009年的97%逐年减少至2015年的81.6%,说明中西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带是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2009年分别占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44.4%、37.7%和12.1%,三区域合计94.3%,到2015年这一比例也仍然保持在80%左右。

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客观上促进了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助于形成和扩展专业化的区域市场、降低产业成本,产生规模经济。产业集群还通过强化知识溢出效应,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使本地企业在产品出口中更富活力。比如,出口额排在首位的广东省,2016年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占比达到34.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北京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6.1%,显示出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巨大潜力。西部重庆的表现尤为突出,2009—2016年,其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国比重从0.06%提高到4%以上,从排名20跃居全国第四,成为西部高技术产品出口重镇。从贸易方式来看,西部出口前三甲重庆、四川和陕西的加工贸易方式占比都比较高,分别为81.7%、70.3%和91.2%,反映出中国在巩固东部沿海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提高了西部地区对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进一步发挥了西部地区在全国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中的作用,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 贸易竞争力指数偏低,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基本稳定

4.1 贸易竞争力指数低位徘徊

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on Index,TCI)是人们衡量产业竞争力的常用指标,它用某一产业进出口差额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来衡量其国际竞争力,即:

其中,Ei和Ii分别为i产业在某一时段的出口与进口总额。于是,TCI取值区间为[-1,1],从-1到1的上升运动反映了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演化过程,亦可理解为该产业由引进消化到发展成熟直至向外出口的不同阶段。通常认为,TCI越接近1,即出口额远高于进口额,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越强;TCI越接近-1,则表示竞争力越弱。据此,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如表1所示。

表1 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2009—2016年)

由于贸易在本质上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在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分工,因此,TCI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国在某领域的竞争优势。表1显示,2009—2016年,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的TCI一直稳定保持在0.58左右,比其他领域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由于该领域产品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三分之二以上,在其他领域TCI经常为负的情况下,使高技术产品总体TCI保持为正,浮动在0.09附近。生命科学技术领域曾有微弱的竞争优势,但却一直处于下降的通道中,与该领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材料技术领域,其TCI一直处于上升通道,并于2014年实现贸易顺差,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竞争力表现最弱的是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其TCI一直未能突破-0.6。值得注意的是,出口额位居第二的电子技术领域,其TCI始终在低位的-0.4左右徘徊,直接原因就是其中集成电路的高额进口。总体来看,在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中,只有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并且自我纵向比较没有显示出提升的态势。

4.2 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提升不明显

发展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发挥其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工业制成品出口,提升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从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并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因此,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Export Commodities Structure Conversion Ratio)常被作为衡量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指的是某类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比重的变化,该指标大于1表示该类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增强,小于1则说明该类商品出口竞争力的减弱。这种转换态势可以视为出口商品潜在竞争力及其发展趋势的反映,也是一国外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表2中,用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的变化来表示近年来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发展趋势。

表2 高技术产品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2009—2016年) 单位:亿美元

由表2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一直在稍高于30%的水平徘徊,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基本稳定在1左右,这与贸易竞争力指数情况是一致的,即2009—2016年高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自我比较没有明显提升。

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依托于国内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而高技术产业是一个包含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品牌售后等多因素、多环节的复杂链条,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更多地依赖技术因素,持续高强度的研发经费投入所带来的知识资本累积是其成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关键,高研发强度本来就是高技术产业的应有之义。高技术产业R&D经费投入强度总体水平较低,从2009年的1.48%增至2015年的1.98%,虽然一直在稳步提高,但与主要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美国16.9%(2007)、英国11.1%(2006)、德国6.9%(2007)、日本10.5%(2008)[10]。长期的低研发强度会制约中国对相关核心技术的掌握,从而产生低端锁定,从事高技术领域的低技术工作。

5 结论与建议

金融危机近十年来,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结构不断优化但性质未变:从贸易主体结构看,虽然私营企业呈上升趋势,但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近期仍难以改观;从出口商品结构看,电子信息类产品长期居绝对主导地位,使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范围过于狭窄;从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方式占比逐渐提高,但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为主的特征还会长期存在;从目标市场的分布看,中国香港和美国几近半壁江山,使中国对特定贸易伙伴的依存度过高,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冲击,进而影响国内经济形势乃至社会稳定;从产业国内布局看,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已成为世界性高技术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推动中西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仍是重要课题。总之,虽然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已稳居世界首位,贸易结构不断向好,但从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看,在贸易主体结构、贸易方式结构、产品领域结构、目标市场结构和国内产业布局等方面,仍亟待进一步优化,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5.1 引导企业提升研发强度,走创新驱动的外贸发展道路

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是其贸易结构的反映,而贸易结构又内生于生产要素的禀赋结构。中国低廉要素成本价格的传统优势正在不断减弱,在发挥传统要素作用的同时,促进知识、人才等要素的积累和升级,是外贸稳产能转结构的必然选择。高研发强度是高技术产业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在廉价资源基础上,以加工贸易为主,“两头在外”的高技术产业,即便是生产和出口规模都很大、全球覆盖率也很高,但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只能是虚假的高技术。“价值链宽度”(Value chain breadth,第29位)、“外销渠道控制权”(Control of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第29位)和“生产过程熟练程度”(Production process sophistication,第39位)的全球低位次排名[11],难以支撑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只有引导企业持续不断地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品牌,才能促进贸易主体结构和贸易方式结构的根本转变,摆脱低端锁定而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高技术产业。

5.2 深化高技术产业与学术部门的合作,加快知识在不同创新主体间的流动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资企业成长历史较短,在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积累有限,难以与国外跨国公司在高技术领域开展有效竞争。只有着力构建产学研贸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间、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创新,加快知识在创新主体间的高效流动,实现人力资本和技术的快速积累,才能培育出更多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本土企业,从而转变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目前由外资企业主导的贸易主体结构。

5.3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制高点

高技术产品是一个历史性概念,要实现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培育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形成高技术产品新的增长点,这也是外贸发展调结构和增强内生动力的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必然会引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重构。要想在未来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中,从根本上扭转外资企业主导、加工贸易为主和产品范围过于狭窄的贸易结构,必须不失时机地发展新兴产业,使政策措施有利于人才、技术、资金向相关领域汇聚,打造出若干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和集聚区,在未来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猜你喜欢
高技术竞争力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给情绪找个出口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