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记喀布尔“4·30”大爆炸殉职的新闻记者

2018-07-11 09:12文/代
中国记者 2018年6期
关键词:战地记者分社喀布尔

□ 文/代 贺

2018年4月30日注定是黑色的一天。当天上午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第九警区先后两次遭遇自杀式爆炸袭击。

其中,第二次爆炸的目标直指现场救援人员、警察、甚至是记者。“我们分社的人还没有赶到现场”,英文报道员法瑞德当时几乎是用颤抖的声音在和大家说话。

从现场传回的照片让新华社驻喀布尔分社很快看到事态之严重:一具具记者的尸体倒在路面,有的横着、有的侧着、有的穿着媒体背心、有的身上还挂着照相机,还有一名受伤记者挣扎着伸手向路人求救,他身边的三脚架摇摇欲坠……

一、“对媒体的血腥攻击”

当天,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宣布对两起袭击负责。据阿富汗公共卫生部事后证实,至少29人在两起爆炸中身亡,另有49人受伤,死者包括一名女性在内的9名记者。

我们赶到现场后看到,两处爆炸地点相隔不足200米。可以想象,记者们当时正是被警方阻挡在200米以外的地方拍摄。

在他们遇害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味,地面上尽是尚未清理干净的血迹,呈现在眼前的还有被炸塌的路牌、残缺不齐的衣物等……这一切足以让人感受到这些同行们生命最后一刻所经历的惨烈。笔者和同事当时不得不多次调整呼吸,努力克服沉痛的心情,去完成现场采访。

11时左右,大家赶到事发地点附近的瓦济尔阿克巴汗医院。这里早已聚集了大量的媒体人士。那一刻,大家不约而同放下相机、摄像机,停止一切采访活动,含泪为伤者祈祷,向逝者告别。

在停尸房里,记者们的尸体尚存余热,大家用颤抖的手把一位位同行的棺材扛在肩膀,再缓步抬出医院,护送他们“回家”。

我们后来陆续了解到,逝者中包括法新社驻喀布尔站首席摄影记者,41岁的马雷(ShahMarai),马雷殉职当天,他最小的女儿出生不过14天;54岁的黎明电视台(ToloNews)摄像师穆罕默德·图西(YarMohammadTokhi),图西还有重病的母亲和患癌的姐姐离不开他照料。

此外,还有多位年轻记者的生命也永远停留在这一天。阿富汗“第一新闻频道”(OneTVNews)记者,21岁的罗苏理(Rasooli),据说他本计划在5月结婚;23岁的记者阿里·赛里米(AliSaleemi)刚刚入职不到1个月的时间;死者中还有一位勇敢的女性,是23岁的“自由之声”广播电台的女记者杜拉尼(FarishtaMahramDurani),杜拉尼边工作边读书,她本希望用工作赚的钱完成学业。

悲剧发生,举国哀恸。阿富汗总统加尼4月30日下午对袭击行为表示“强烈谴责”,称袭击行为是“不能原谅的罪行”。当地媒体当天也纷纷用大篇幅报道谴责此次事件,称这是2001年以来对该国媒体、对新闻自由“最血腥的攻击。”

当天,笔者和同事们几乎一直是含泪发稿。敲击每一个字或者拍摄每一张图片都无比艰难——此刻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生命的可贵,笔者还曾幻想在阿富汗死亡不会真的发生在记者们身上。

二、战地记者的侧面

实际上,战地记者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群体:他们拍摄战争的受害者,但他们自己就是受害者。

此次遇难的摄影记者马雷生前曾在法新社供职长达20年,他拍摄的新闻作品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袭击现场完成。“他经常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个人安全是一个大问题,”新华社摄影雇员拉赫马特(Rahmat)对马雷有非常深的感情,他在4月30日曾为马雷抬棺材。拉赫马特说马雷是包括他在内许多阿富汗年轻记者的“领路人”,是大家的“老大哥”。

“马雷曾不止一次提醒我注意安全,因为他有一次在交战现场就没能及时出来,当时他已经感到情况严重,可能会有不测。”拉赫马特回忆道。

据拉赫马特说,马雷生前实际上非常清楚自己所面临的风险。“他最不放心的是自己的家人,他一家大概有包括孩子在内13口人,

基本全都靠他养活,其中四个人还是残疾人。”拉赫马特无奈地表示,马雷本有机会去其他国家工作,但为了家人和事业,他一直克服困难,努力坚持。

“15年过去了,希望在破灭,阿富汗人今天的生活甚至比过去更艰难”,马雷生前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恐怖分子痛恨记者,他不得不每天都活得格外小心。“我早晨出门,晚上回家,我会想路上可能就有汽车炸弹,或者从人群中突然冲出自杀式袭击者,这是无法承受的风险。”

▲ 新华社摄影雇员拉赫马特(右二持相机者)参加马雷的葬礼。

自20世纪70年代末,在长达39年延绵不断的战火中,我们不知道马雷多少次与死神擦肩,遗憾的是这位父亲最终未能幸免,没有盼到和平,再也无法亲吻自己的孩子们。

4月30日,就在马雷遇害当天下午,又一名供职于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阿富汗记者在该国东部霍斯特省(Khost)遭不明武装分子枪杀。

5月1日,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声明,用“最强烈的言辞”谴责4月30日的袭击事件,向遇难者家属和阿政府表达最深切的同情与哀悼。

三、“拿生命赌博”

5月2日,联合国驻阿富汗援助团(UNAMA联阿援助团)发表声明指出,阿新闻业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为此却付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其中,2017年至少有14名记者因各类暴力冲突事件遇害,而2018年的前四个月则已经有11名记者遇害,另有6名记者受伤。

在阿富汗帕杰瓦克通讯社(PajhwokAfghanNews)记者卡若海尔(ParwizKarokhail)看来,不是谁都有勇气站在现场,战地记者在一线更像在“拿生命赌博”。一方面,长期枯燥和紧张的工作环境对记者身心是巨大考验,记者们要随时对各类突发情况保持警惕,做好报道准备;另外一方面,阿当地相关部门对记者的保护力度有限,记者经常暴露在最危险的环境中,“却常常连一件防弹衣或者头盔都没有,而且这一群体在日常普遍缺少必要的急救、逃生等技能培训。”

在被问到对开展工作的有何建议时,卡若海尔告诫笔者:先保证自身安全,因为在阿富汗媒体也是被袭击目标。

舆论普遍认为,“4·30”事件仅是阿富汗安全形势恶化的缩影。据专业机构统计,该国在2017年各类暴力冲突事件达到创纪录的23744起,平均每天67人死伤,西部法拉省、北部朱兹詹、东部楠格哈尔省的部分地区处于战争状态,总统加尼此前也曾在公开场合警告,阿富汗已经处于“国际反恐斗争的一线”。

更为急迫的是,包括首都在内的重要城市已遭严重渗透。比如,仅在4月份“伊斯兰国”在喀布尔制造两起爆炸就造成至少240人死伤,阿国会议员哈兹拉特·阿里(HazratAli)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喀布尔有至少4处藏匿点。

5月9日,喀布尔同时遭遇“伊斯兰国”“哈卡尼网络”四次袭击,17次爆炸。当天还伴随着该国北部兴都库什地区6.5级地震。对于当地人来说,又是一个漫长而漆黑的夜晚。

四、安全无小事

有同事曾问笔者在战地的报道经验,对此笔者却常常为过多的负面新闻感到悲哀。许多时候,战地记者的文字和摄影作品是建立在惨重的死伤数字之上,在阿每一起突发事件往往意味着又有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

战地记者那看似光鲜荣誉的背后,其实伴随着是无数人的巨大牺牲,这条路上充满了内心的煎熬,却无半点可炫耀的谈资。

战地的生活则让人恍如隔世。比如,喀布尔没有自来水系统、没有暖气系统、路上没有红绿灯,新华社驻喀布尔分社的同事们夏天打过井、冬天烧过柴,夜里常常被枪声惊醒,当我们回到国内休假时,忍不住怀疑到底哪边是真实的。

记得初来时,曾想去喀布尔河畔透透气,可笔者看到的却是早已干涸的河道,还有正在吸毒的人群。记忆中,不管到哪,我们的雇员说的最多的就是:herenotsafe。

所以,在高压和枯燥的环境中,保障分社人员安全成为大家日常工作最为重要的环节。在新华社总社办公厅下达的文件中,对于处于高危、高风险地区的分社,曾明确要求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驻外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高于一切的观念”,在行动上“提高内部协作、应急处置、风险防范、安全预警等工作效率。”

为此,喀布尔分社在过去两年以来根据总分社统一部署,始终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比如,完善《阿富汗突发事件报道机制》、分社安全手册,供分社人员参照执行;建立两处室内安全屋,用于紧急情况下逃生;重新安装防爆膜玻璃,用于预防爆炸造成的冲击;在当地车行和中资企业建立了两个防弹车租赁渠道,用于日常出行。

目前,正在做的安全工作包括:

第一,和专业机构合作开展培训和演习,以提高分社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相互协作、逃生和自救能力。

第二,硬件升级。比如增加室内铁丝网、钢架和钢门,以及在室内和车内增加急救箱等。

第三,鼓励“弹性”工作环境。充分关心雇员和内派人员生活,适时组织外出参观、打排球等文体活动,排解紧张情绪,切实解决大家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困难。

所谓安全无小事,上述工作的最终目标是配合上级部门形成分社从人、财、物,从发稿到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等,自上而下各环节相互配合的安全系统。在该安全系统下,分社要能够随时应对驻在国局势动荡、治安恶化、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突发情况下的挑战,真正做到“安全无死角”,因为这是战地记者开展工作的前提。

五、究竟是否值得冒险

“他们在最危险的地方出生入死,”5月3日,当阿富汗记者安全委员会负责人纳吉布·谢里菲(NsjibSharifi)在喀布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一次次念到“4·30”遇难记者时,在场人士潸然泪下。“他们是阿富汗的英雄,用生命捍卫记者职业的光荣,勇敢地向外界传递和平的呼声,直到永远。”

2012年,供职于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55岁的战地女记者玛丽·科尔文(MarieColvin)在叙利亚遇袭身亡。她生前曾就记者是否值得冒险在战地采访时说,“总得有人去那里亲眼看看发生了什么”“我们的任务,就是不带偏见、准确地报道出这些内容。”

去现场、客观、准确的报道,科尔文的话至今依然提醒着世人记者的使命。

不论是昨天的科尔文,还是今天的马雷,不可否认,人类战争史上从不缺乏指引我们前进的媒体同行,是他们频繁出现在最危险的前线,用生命与鲜血揭露战争的残酷,捍卫记者的光荣,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他们的一生或许短暂,但他们所追求的事业注定因为他们的奋斗而不朽。

在“4·30”大爆炸发生之后的这一个星期里,阿富汗首席执行官阿卜杜拉已经明确要求国家安全部门彻查案件,加强对在阿记者的保护,避免类似悲剧发生。

联合国驻阿富汗援助团也重申保护在阿记者安全,以及坚决同犯罪行为斗争的决心。

在文章的最后,再次向在阿富汗喀布尔“4·30”大爆炸中殉职的记者同行致哀。(作者是新华社喀布尔分社首席记者)

猜你喜欢
战地记者分社喀布尔
高科技战争中的“四大金刚”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战地记者重塑英国陆军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八路军战地记者的日记本
战地记者安全保障研究
新华社青年团分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