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导向

2018-07-10 14:44陈燕萍
考试与评价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情误区评价

陈燕萍

【摘 要】课堂教学评价是风向标,教学管理部门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我们的各种教学评价活动,应该是催化剂,可以激发课堂教学的转变,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催化课程改革的壁垒。

【关键词】教学转变 评价 误区 学情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纯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两点观念毋庸置疑:1.一节好课,必须是真实的。2.一节好课,必定要让学生有思维的经历。从这样的理解来看,我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应该努力转变方向。

一直以来,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时,我们总是在追求一种完美和完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炼”等等。殊不知,这种“完美”的追求,没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目的和终结。因此,就出现了一线老师一味追求“顺课”,甚至“课堂作假”的现象。课堂教学评价是风向标,教学管理部门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

一、评价应走出误区,引导教师关注学情

五月份时,学校组织一年级课堂教学调研,我聆听了一堂语文课《小猴子下山》。课堂中,执教老师从猜谜语入手,导出课题;然后紧接着就是出示自读要求,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音,读通句子,并拿笔划出生字,标好自然段。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学生纷纷拿起书本读起来,声音整齐划一,生字发音标准。仔细一看,学生的语文课本上早就做好了老师自读要求中的作业,连课文后面的生字也已数好笔画数。显然,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早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完成。

其实,将预习放在课前,而在课堂上,教师基于学生预习设计习题,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自学中的难点,做到教学中有所侧重,同时又能真正培养并督促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工作。另一方面,预习时间省下来后,老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間,设计对学生更有挑战性的习题。这应该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抓手,也是建设“高效课堂”的一个途径。

在这里,我们要倡导一种基于学生的学情分析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即通过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来评价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这种方法相比较而言或许更加简洁实用,更符合当今教学研究的主流价值观。曾听一位非常尊敬的特级教师讲过,她的课堂之所以学生特别喜欢,关键在于她课堂上讲的内容都是学生在《教参》和《教材全解》中所没有的。现在的孩子手头有不少的学习辅助资料,可以说,我们老师有的材料,孩子手头都有。如果我们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如果老师上课内容重复教学,学生更是会心生厌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研究学生,了解学情,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才有可能打造“有效课堂”。

二、评价应打破僵化,引导教师注重拓展

《找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第一课时中,教材中主要出示了一幅“庆祝六一儿童节”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画面中,通过物品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格物体。并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对于这个教学环节,两位老师在导入课题,揭示规律后,分别是这样设计的:

A教师:

1.出示图:画面上有什么?

2.仔细观察,彩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一数,它出现了几组?用上“彩旗是按黄红重复出现的规律排列的。”来说一说。

3.看看彩花和彩灯的排列规律又是怎样的?说说:我发现( )是按照( )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排列的。

4.图中的小朋友呢?继续练习用上述句式说话。牵

B教师:

1.出示图片,这里有规律吗?自己打开课本,自己找一找,圈一圈。

2.出示彩旗,你怎样来表达它是有规律的?说一说:按( )为一组重复排列。

3.用同样的方法自己选择表达图中其它的规律。

同样的教学内容,A教师用时20分钟,从彩旗,到彩花、彩灯到小朋友,一路扶着孩子的思维,在关于“规律”的那句概念中不停地奔走,就这样走着走着,孩子的自主性走没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走丢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走完了。而B教师用时不到10分钟,她采用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表达的方式,一方面让每个孩子都动手找一找,圈一圈,说一说,真正让每个孩子参与了课堂,参与了思维,同时节约了时间,为其他教学内容节省了时间。

而我真正想说的是,课后我与A教师交流,指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偏少,偏易。我们应该在文本基础上适当拓展,如可以增加数字规律的认知。但可惜的是A老师听不进我的意见,拿着书告诉我,教材第一课时就是这样安排的,数字规律在后面的课中。

B教:学生已经了解这种规律,课堂中只要点明即可,所以她省下时间,将第二课时的内容作了提前。用她的话说,教材编排不符合我们的学生实情,所以我自己处理了教材。于是她的课堂中,不仅有让学生填色表示规律,还有打节奏表示规律,更安排了让孩子在课堂中设计有规律的课间操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教学目标完全落实。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锻炼自己组织教材的能力。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怎么教”,更应该关注教师“教什么”,努力引导广大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材。

三、评价应冲出堡垒,引导教师尝试整合

听过一节开眼的数学课。教学内容是六年级数学《浓度问题》。课堂伊始,老师取出两杯同样多少的水,在这两杯水中,分别放入50克盐和80克盐。

师:你们猜,哪杯水会更咸?

生:“放入80克盐那杯水。”

师:“为什么?”

生:“80克盐的那杯水浓度大。”孩子滔滔不绝地说出了浓度的计算方法,证明80克盐的那杯水的浓度一定比50克盐的那杯水大。

师:“有道理,那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于是他用玻璃棒搅拌盐水后,将两杯水放入身后,变换两杯水放置的顺序。

师:“现在你能找出哪杯水是放入50克盐的,哪杯是放入80克盐的吗?”

生:“能!”

于是孩子們被老师请上讲台,拿出筷子蘸盐水舔食。可是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孩子们根本区分不出。忽然,一个学生站起来了:“老师,我想起来了,科学课上老师讲过浓度还有饱和度。烧杯里的水那么少,50克盐和80克盐放进去根本就溶解不完。两杯水都达到了饱和度,没有完全溶解完,因此一样咸。”此时此刻,所有的人都豁然开朗。对呀,数学题中还蕴藏着科学知识呢!在完成本堂课的数学教学任务后,上课老师再一次告诉孩子,学习数学要有科学精神,要有质疑能力,要善于发现有些题目中的伪科学!

多么生动的一堂课呀!数学课上老师不仅仅传授数学知识,更是将数学与科学相结合,运用科学课中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课上的问题,更是培养了孩子科学的批判精神。要是小学阶段,孩子能更多地领略这样的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孩子们能更多次地接受批判、质疑能力的培养,我们还需担心孩子会成为“只会刷题的机器人”吗?还需担心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提升吗?

很显然,这是一堂数学和科学的“整合课”。“ 课程整合” 就是将两种学科、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这个概念在2015年的《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课程整合应以培养学生思想品格、综合素质为目的,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意见》提出了具体要求“学校应根据实际,从学科内的局部整合到学科间的主题整合,再到“全课程”的统整,逐步推进。”尽管这个概念的提出已历时两年,但是因为实际操作的困难,因此鲜有学校和教师敢于尝试。那么我想,这就需要教学评价来推进。如果大家在评价中能有“课程整合”这个风向标,又何愁老师们不转变教学观念呢?

三次听课,三个课例,三种心情。从单纯追求课堂完整的假教学,到实在实地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真教学;从只知道手捧教材教教材到关注学情编教材,甚至融合课程促批判,我们看到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触到了课程改革的步伐。只是这步伐迈得有点迟疑,不够整齐。因此,亟待我们的教学评价发挥它的导向作用,真正引导广大教师关注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落实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观。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愿我们的各种教学评价活动,亦能像酶一样,激发课堂教学的转变,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催化课程改革的壁垒!

猜你喜欢
学情误区评价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过敏误区,你中了几招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