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怎么“解决问题”

2018-07-10 14:14方玮英
考试与评价 2018年1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

方玮英

【摘 要】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而解决问题灵活多变的特点,使得学生觉得难学,教师也觉得难教,为此,有效的解决问题教学一直都是教师不断诉求的目标。

【关键词】解决问题 审题 应用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虽然不再有“解决问题”这一独立单元却将解决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运算一起出现。这不是取消“ 解决问题”,而是更加强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功能。那在实际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从以下四点介绍笔者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研究:

一、培养审题习惯

审题是解答解决问题的必要环节,一道解决问题能否解答出来,取决于对解决问题的内容(特别是对题中某些关键用语)是否能准确地把握。为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一般可采用以下几个措施:

1.掌握审题的步骤

真正理解一道解决问题的题意,一般需要从粗到细,从整体到部分的认识过程,根据这个认识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地读题。例:星火煤矿上半年原计划产煤66万吨,实际每月比原计划多生产2.2万吨,照这样计算完成上半年计划要用几个月?审题时,提问顺序可如下:这题叙述的是哪个单位的什么事?题目第一个条件是什么?“上半年”和“原计划”又是什么意思?题目第二个条件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谁和谁比什么?比的结果怎样?问题是什么? “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问题又是什么意思?

2.借助示意图

在审题中,解决问题里经常出现一些两个数量间关系的句子,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用示意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直观,更形象,使解决问题化难为易,简单易学。例:甲箱有工具228件,乙箱有工具72件。现从两箱取出同样件数的工具,结果甲箱剩下的正好是乙箱剩下的4倍。问两箱所剩下的工具各是多少件?取出的工具是多少件? 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比较复杂,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也比较隐蔽,但通过线段图,可以很明显地把问题中的差倍关系体现出来,这样,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3.发现多余条件

在小学数学中有多余条件〔指多余的已知数)的题目,又叫干扰性已知数。审题时很容易把多余条件也与题中数量关系挂上钩,以致出现解题错误。例:中营村今年修了4条水渠,总长1812米,等于去年修的3倍。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这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解决问题,其中的“4条水渠”是个多余条件。如果同学在审题时没有意识到此多余条件,就会有如下的解答:1812÷4=453(米),453÷3=151(米),453-151=302(米)

二、掌握分析方法

在学生理解题意以后,要引导他们进一步弄清条件与条件间、条件与问题间的联系,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并且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来选择算法。简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学习时容易出现不加分析、抓住题中的片言只字就猜算法的偏向。要使学生知道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地解答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在解答复合解决问题时胡乱拼凑算式的不良倾向往往是在学简单解决问题时没有养成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习惯而形成的。因此,在简单解决问题教学中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让学生寻找出已知数与已知数、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只有确定了这些数量关系方能确定解题方法。

例: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2千米,实际2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第一步:求出原计划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12÷3=4千米)

第二步:求出实际每小时走多少千米?(12÷2=6千米)

第三步:求出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6一4=2千米)

虽然此题比较简单,一般的学生都能列出算式,正确的解答。但是这种分析题目的方法却是必须的。如果这样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对较为复杂的复合解决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从而说明,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瞻前顾后,统观全题。

三、 培养主动探究

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主动的建构。德国教育学家第思多德说过:“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教学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例:1.六一班有学生49人,男生占4/7,男生有多少人?

2.六一班有男生28人,占全班人数的4/7,全班有多少人?

可以讓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索,最后让同学们回答,有的学生会根据乘除法的意义来分析;有的画线段来分析;有的分析谁是标准量——单位“1”。最后得出:解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以谁作为标准(即单位“l”),根据已知和未知确定解答方法。这种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偷快,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四、培养应用意识

我们都知道,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其中解决问题教学是实现小学数学目的的一项重要工作。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是两者最佳的融合,它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张明家准备购买一套新房,请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帮张明家出谋划策。接着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要装修这套房子,需要哪些材料,需要多少钱?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探讨,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并计数出总的价钱。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仅仅让学生计算,其实只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技能等帮助不大,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得不到提高。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总而言之,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逐步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要使得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庆余.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与解答解决问题[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13).

[3]李瑞艳.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J].教学创新.2007(3). 21-22.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两只想打架的熊
《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设计
新题展(函数与圆锥曲线)
新题展(选修4)
新题展(函数(一))
新题展(推理与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