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操作技巧的探究

2018-07-10 01:10王艳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临床效果

王艳

【摘要】 目的:探讨提高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操作技巧。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为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触摸穿刺方法;观察组采用新目测定位法,比较两种方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肿及血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70.00%),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桡动脉采血采用目测定位法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用。

【关键词】 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触摸穿刺方法;目测法;临床效果

新生儿血液标本采集的重要途径为桡动脉采血,是儿科临床护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新生儿桡动脉细小,且搏动感薄弱不一,增加了定位难度。尤其是病情危重患儿及肥胖患儿,其桡动脉搏动更加不清晰,加上新生儿在采血过程中哭闹导致的手腕不停活动。极易造成滑针,增加采血难度[1]。因此如何提高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作者则选取100例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常规触摸穿刺方法与目测定位法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日龄1~17天,平均日龄(12.34±1.04)天;体质量2~4kg,平均体质量(2.56±0.12)kg。对照组: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日龄2~20天,平均日龄(14.34±1.76)天;体质量1.02~4.12kg,平均体质量(2.67±0.89)kg。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触摸穿刺方法,将新生儿手腕部伸直,置于采血台上,掌心向上,穿刺点选于手掌横纹上1.5cm的动脉搏动位置。采集血的护理人员采用消毒的手指触摸桡动脉,当动脉在手指下方搏动时进针,直至动脉冲出血,左手固定新生儿腕部,右手抽吸,抽出足量的血后拔针,将无菌贴置于进针处,并按压3min;若新生儿的凝血功能较差,应按压5min左右。

观察组给予新目测定位法,操作方法:新生儿取卧位,由对照组同一采集血标本的人员左手紧握患儿待穿刺侧手,将手臂抬高约10cm处,新生儿掌心朝上;新生儿手腕中纹桡侧四分之一处为穿刺点。针尖斜面朝上,进针点以15°角为准,进入到皮肤后,以30°平行进针,直至动脉冲出血,左手固定新生儿腕部,右手抽吸,抽出足量的血后拔针,将无菌贴置于进针处,并按压3min;若新生儿的凝血功能较差,应按压5min左右。

1.3观察指标

比较及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肿及血瘀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临床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肿及血瘀的发生率采用%表示,用χ2检验;年龄、体质量均采用(±s)表示,用t检验。若两组差异P<0.05时,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0.00%,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70.00%,两者经对比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两者经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桡动脉具有较弱搏动及不易定位的特点,是临床切脉及计脉搏跳动数的常用部位。而桡动脉抽血是儿科临床常用的采集血液标本的方式,临床桡动脉穿刺方法有示指定位法、桡动脉采血改良法、解剖连线体表定位法、十字交叉点定位法、目测定位法等[2]。示指定位法属于传统的触摸定位法,该方法的穿刺部位主要是桡侧腕屈肌健与桡骨茎突,其位置较浅显,容易固定,周围没有大血管,不会发生神经血管损伤。但该方法极易出现瘀斑及其血肿等并发症现象。桡动脉采血改良法是针对临床中进行血气分析,定期抽取桡动脉血的常用方法,可为患儿病情提供可靠依据。解剖连线体表定位法是根据解剖学的角度来定位,可降低定位误差,该方法较简单快捷,容易操作,采血护士可在3min完成整个操作[3]。十字交叉点定位法是针对搏动较弱的新生儿,该方法简单易操作,可减少对患儿的刺激,最大限度提高穿刺率。目测定位法是以上集中采血方法中使用时间最短的采血方式,尤其适用于哭闹不合作及无法触摸到桡动脉搏的新生儿[4]。在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目测定位法,而对照组采用传统触摸定位法,经对比分析,观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血肿及血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目测定位法用于新生儿桡动脉穿刺中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采用0.5%的碘伏对皮肤进行消毒处理。由于新生儿的皮肤较嫩,进针幅度不宜过大,取针后按压穿刺部位3min左右,防止出血及其感染[5]。在整个穿刺过程中,动作适宜到位、准确、轻柔,避免给新生儿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综上所述,目测定位法用于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穿刺效果显著,可提高一次性成功穿刺率,可作为新生儿绕动脉采血的可靠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玲鹤.新生儿股静脉与桡动脉穿刺采血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对比[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7,01(03):4950.

[2] Brehm M U,Sonnenschein K,Treptau J,et al.Pseudoaneuryma after transradial puncture in systemic lysis of basilar artery thrombosis[J].Deutsche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2016,141(03):211.

[3] 張海霞.目测定位法在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02(25);118119.

[4] 朱雪慧,李捷华,李淑彩,等.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技术临床护理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4):182183.

[5] 周芳.桡动脉采血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01(03):120121.

猜你喜欢
临床效果
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致宫颈扩张临床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早期应用大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