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蓉
【摘要】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舞蹈创编、表演以及教学能力,进而为我国社会输送高素质、能力强的幼儿教育人才。文章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改革进行研究,以期给予我国相关院校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改革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幼教行业逐渐受到公众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急需大量高素质、专业化的学前教育人才。在此背景下,很多院校相继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作为专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可以提升学生的舞蹈创编以及教学能力。但是当前,舞蹈课程在设置方面更加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改革进行探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人才培养目标偏离
当前,舞蹈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而没有将舞蹈教学与本地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舞蹈教学的实际需求、本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等充分结合,更多地强调舞蹈技能而非幼儿教育,导致舞蹈教学不能为幼儿教育提供服务,人才培养目标严重偏离课程设置初衷。
(二)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舞蹈课程设置在结构方面缺乏特色,从2014年开始,幼儿教师资格证变成国考,是否取得教师资格证是学生就业的关键。首先现有的舞蹈课程并没有有效地与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相结合,导致学生“学”与“考”分离。其次,选修课、辅修课以及必修课也没有充分结合。舞蹈课程应与声乐、钢琴、美术相结合,平行教学,相辅相成。
(三)教学课时安排少
舞蹈课程每周只有两个课时,显然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对于教师来说,因教学时间少,针对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做到一一指点,甚至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压缩舞蹈训练时间。由于学生前期“形”没有“塑”好,做动作缺少舒展度和基本形态,自控力相对较差,后期就出现“坐不直,站不挺,蹲不下,跳不好”等现象。同时,由于舞蹈理论课程没有从舞蹈课程中分离出来,目前只靠教师在舞蹈课上随堂讲解一些舞蹈教学法、舞蹈记录法和中外舞蹈史,课时少,很多知识只能“点到为止”,学生缺乏细致的学习和了解,导致舞蹈理论薄弱。
(四)学生缺少实践机会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基本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虽然在课堂中学生拥有一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但是在课下缺少实际登台表演的机会。缺少舞蹈实践不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对其未来职业发展带来制约。
(一)明确培养目标
院校在改革以及优化舞蹈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秉承专业性以及规范性的原则,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保证通过舞蹈教学提升学生的育人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快速适应幼教岗位。首先,舞蹈课程的设置应与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相结合,增强针对性、实用性。现有的舞蹈课有些偏离幼儿园课程的需求,应删减一些不必要的民族民間舞组合,加大幼儿舞蹈在舞蹈教学中的比例,将舞蹈课程与活动设计课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加入幼儿游戏、舞蹈游戏等内容,并增加一些教授学生将舞蹈教学导入活动设计课程的教学法,以此为基本要求,才能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结构配比建构。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舞蹈技能,应该是专业理论与实训并重,着重培养学生“教”和“编”的知识结构能力;最后,舞蹈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适当地调整舞蹈课程内容,将“教-学-考”一体化,将职业资格培训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再在学生考前进行突击式的培训,使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得到充分体现。
(二)更新教学理念
院校在改革舞蹈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建立以及完善“文舞相融”的理念,并且将其确定为教学核心,结合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促使舞蹈教学更加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文舞相融”理念主要是指将舞蹈教学目标与民族文化充分结合,学前教育舞蹈需要以舞蹈基础、舞蹈理论和人文知识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相互融合,进而体现学前教育舞蹈的人文内涵和专业技巧。舞蹈理论教学与舞蹈技法教学必须同步,要有一致性和连续性。院校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文化内涵以及学科特点,将文化知识渗透到舞蹈教学中,通过文艺竞赛、文学课选修等方式,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同步提升。
(三)加强理论建设
舞蹈教学需要以舞蹈理论为基础,舞蹈理论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克服舞蹈教学的盲目性,进而提升舞蹈创作与表演的艺术质量。因此,院校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加强舞蹈理论建设。首先,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为学生剖析舞蹈的内涵。例如对于儿童舞编导教学中的“调度”训练,教师要进行深度解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促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增强舞蹈动作编排的艺术性和稳定性。其次,建议单独开设一门舞蹈基础理论课,使舞蹈基础理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可以依次为学生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程度,合理安排中外舞蹈史、舞蹈记录和舞蹈教学法等课程。教师要将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充分结合,帮助学生取其精华,进而表演和创作出更加优质的舞蹈作品。
(四)把控课程的内容
舞蹈教学的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训练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包括芭蕾舞、古典舞、软开度等,训练课程包括中国民间舞、儿童舞、儿童舞剧、舞蹈剧目课等。这些课程不再是局限于某个学期,舞蹈的各门课程往往有三四种内容同时进行,具有相互辅助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在舞蹈基础训练课时逐学期递减的同时,儿童舞蹈的课时在每学期逐渐增加,民间舞穿插其间。本着先基础课程再训练课程的原则,这几种舞蹈的教学顺序在内容搭配上,也是由浅入深、渐进式地学习。在前面递减式的基础课程训练基础上,学生能够形成扎实的基本功,掌握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和舞蹈形式,从而在幼儿舞蹈创作中游刃有余。教师应该注重课程教学中的合理搭配,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五)提升教师素养
院校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升教师的艺术修养和舞蹈素质,夯实教师的舞蹈技能、舞蹈基础以及基本理论,帮助教师加深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以端正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手段提升舞蹈教学效率。同时,院校还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理论研究环境,构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进而以理论为指导,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质量。
(六)调整课程结构
首先,院校要积极扩宽舞蹈教学的领域,开设表演艺术、音乐、哲学、文学、美学以及教育学等课程,促使学生能力与知识更加全面,实现舞蹈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互通共融,丰富课程内容和结构。其次,给予理论教学以高度重视,院校在优化舞蹈课程设置中,要加大舞蹈理论课时的比重,将专业实践与理论知识充分结合,以舞蹈理论为指导,促进学生舞蹈技能的综合发展。再次,院校要加大舞蹈课程比例,结合学前教育的行业需求,开设传统舞蹈、古典舞蹈、国外舞蹈以及舞蹈基础等课程。
(七)优化课程关系
首先,院校要优化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选修课比例,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同时,增设选修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其次,院校要优化专业课与非专业课二者的关系。现代社会要求学前教育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因此,院校要注重开设舞蹈非专业课,增加课外舞蹈教学内容,邀请学前教育专家来校开办讲座,传授给学生教学经验。此外,院校可以组织文艺会演,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实现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综合发展。
(八)加強实践锻炼
舞蹈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即使学生的舞蹈技能再扎实,如果不经过实践锻炼,很难完全掌握,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因此,院校要注重加强实践锻炼,给予学生更多实践锻炼的体验和机会。例如,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编排舞蹈,然后在课堂中进行舞蹈表演,丰富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幼教一线,贴近幼儿,以幼儿喜欢的风格编排舞蹈,进而创作出富有童趣、内容新颖、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院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舞蹈比赛,通过交流比赛夯实舞蹈基础,提升舞蹈表现力和舞台感染力。
总而言之,在我国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幼教事业发展迅速。院校要结合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改革,强化学生的舞蹈和教学技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1]王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评鉴,2017(23):141-143.
[2]哈丽媛.民族院校大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究——基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23-24.
[3]张晓梅,王晖,刘大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困境与超越——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