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样突出价值引领

2018-07-10 06:19潘娜
人民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研究性课程活动

潘娜

经历了十多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发现课程改革实践正在形成一种潜在的共识,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憧憬变成现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成为评价一所学校优质化发展的重要标尺。

在唯分数论的思维模式中产生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生被动且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传统的思维方式早已不可能解决。只有转换思维方式,用素养引领、激励学生,教育痼疾才可能消除。未来学校的课程一定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元学习策略互动的动态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实现这种超越提供了现实操作平台,成为课程改革的亮点。它提供了社区、学校、网络三个学习实践空间,在课堂和生活实际交叉融合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当下,一线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外在特征有所理解,但对课程的思维特征、价值特征理解却不够深刻,这将是下一阶段课程建设的重点。

构建基于学校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校本课程,而是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校本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指根据开发和管理的权限,由学校自主设计的课程种属。校本化指国家课程由理念、内容、组织实施

评价变为教育行为的实现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就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纲要落实课程目标,选配课程内容,高效组织教育活动的一系列行为,使学生关键能力的培育落到实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优质发展的重要支柱。我校是一所具有753年历史的老校,“德润文光”是我校的百年校训,“德润文光”出自孔子《中庸》,意喻用道德润泽人性,用优秀文化润泽品格,让学生在对话教育的理念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自觉实现教育素质化的四维目标。2014年,我校制定了“十三五”文化建设发展纲要,到2020年要完成六大工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建设是其中之一。在学校课程改革中,突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引领功能,把学校文化、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文化自觉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联起来,初步建立起学校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操体系。

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估纳人学校文化建设的视野。学校教育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目标要求主题化、操作化和可检测化落实到年级,落实到课时,充分挖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生活资源、学习资源、环境资源,构建起符合校情的实践活动体系,从目标设置、内容选配、活动设计、组织实施、过程总结和反思五大环节,夯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运作机制,真正把课程

纲要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其次,倡导微型课题研究策略,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深化该课程向科学化、实效化、可操作化方向推进。近年来,我们倡导对话教育理念,深人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边研究,边学习,边反思,边创新,把课程实践活动融人学校优质发展的激流,发展学校,培养教师,培育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关键在课堂,只有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范式,该课程的教育目标才有达成的可能,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核心素养才有充分发展的机会,素质教育的理念才会变成现实。

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劳技、社区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但之间并不是割裂的。有的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課程拆分成劳技课、信息技术课、社区实践活动,忽视研究性学习,用活动课和学科教学思维组织学生学习,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这样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反思批判性、经验炼制性抛弃了,就丧失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人生活在三个世界:一是物质现实世界,二是精神文化世界,三是自我意义世界。物质现实世界主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精神文化世界主要确立学生的价值观,承接和创新文化,在情感和态度上追求生命的意义;自我意义世界是一种自我需求的提升,就是勤勉、熟练地把理性运用于具有重要道德和社会意义的问题上,承担社会责任。根据学习的现代意义界定,三个世界理论对应三种实践的学习观,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内涵。研究性学习是该课程倡导的主流学习模式,信息技术是支撑这种学习方式的工具,劳技和社区实践活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平台。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范式,与传统的讲授法不同,它通过“问题(主题)-运用资源-有序探索-归类、比较、推理、实证-提炼结论、形成假设-解决问题-反思调控-建模、解决一类问题”步骤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要比讲授法来得长,过程复杂多变,结果多元,时效慢。但对于学生的心智成长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不能缺失的,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所在,撬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支点在课堂的模式转型和创新。

我校采纳模块式框架结构建立适合学校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传统课程设计分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选配、课程组织和实施办法、课程评价四个环节。我校的课程模块式结构是以一个主题为学习单元,设计一份学习计划书,关注学习的过程,倡导课程目标的生成性、多元性和自我建构性。这种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取长短相济的课时形式、集中和分散相补的办法组织实施,并争取获得家长和校外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每位任课教师和每个班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由搭配、自由设计、自由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比较灵活,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用价值引领学生追求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孜孜不倦地用理性追求自己生命的意义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追寻的终极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意义理解,创造生命价值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基本模型:“情境创设-主题(问题)呈现-收集资源-学习实践-总结提炼-自我建模”。情境创设,不仅要设置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情境,还要设置一个该主题学习所需要的学习境脉条件,包括学习资源投放、学习心理准备、要学习研究主题内容的来龙去脉、学生知识的储备、技能操作的安全性提示等,这是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主题(问题)呈现是一种教育艺术,可以是师生共同选择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自我建模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体现自信自尊和自我价值。

“四礼”主题模式是以道德实践活动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道德学习有两个比较成熟的学习方式,一是榜样学习,二是礼仪学习。升旗仪式、集体晨会是常规的礼仪道德学习形式。我校的“四礼”来源于“德润文光”的学校文化。学校里有座近五百年的大成殿,围绕大成殿我们设计了系列的经典仪式。每年9月28日孔子公祭日,一年级全体学生在大成殿前举行“大成·启蒙”人学典礼;11月28日校庆日,三年级全体学生在大成殿前举行“大成·启智”成长典礼;4月27日苏州解放日,一年级全体学生在大成殿前举行“大成·启德”人队典礼;6月28日毕业季,六年级全体学生在大成殿前举行“大成·启航”毕业典礼。

每一个典礼仪式分3-4课时,第一课时是进行主题对话、榜样学习,第二课时是开展典礼活动,第三课时是感悟交流,第四课时是道德践行,从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传承、发展、创新学校优秀文化。通过隆重而又庄严的仪式,让每一个学生知道各个阶段的要求,从小立志、明确责任、勇于担当。

我校还有“六节”项目制作实践活动设计。“六节”,是指每年四月的阅读节、五月的体育节、六月的艺术节、十月的科技节、十一月的数之节、十二月的双语节,“六节”统整了小学11门学科。每个节历日寸一个月,包括开幕式、各年级主题活动、成果展示、表彰大会及闭幕式,评选出各类成果奖、人气奖、特色奖及组织奖,最后以成果展示形式在微信公众平台及学校网站推送。项目制作是以作品为目标的操作实践活动,指各年级不同主题的操作实践活动,其中包含行为操作和心智操作两方面内容,该活动设计属于知识、技能应用性模块。“六节”的活动方案由学生、教师、家长一起设计,活動的设计方案就是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制作的作品。方案有目的、意义、内容、策略、会标、现场设计、背景资源、展示、评价等一系列要求,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协调活动等能力。

除了“四礼”“六节”主题,还有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性学习,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形式,我们融人了批判性思维主题模块、信息技术模块和社会道德实践模块的活动设计。

我校南临干将路,西依千年古街平江路,北靠全晋会馆,东傍相门古城墙,是水韵姑苏的中心。依托地域文化,我们开设了平江府历史考证的研究微型课题,例如姑苏的昆曲、砖雕艺术、大运河对苏杭经济发展的历史地位等。学生们走进社会开展调查,走访博物馆,采访政府相关部门,倾听社区百姓的心声……学生们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绘画、信息技术等不同学科能力来搜集、整理、提炼信息,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和方案,为平江路老街的旅游事业发展承担了一些社会责任。微型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沟通、协调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水平,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寻求到自己成长的乐趣。

微观层面的操作范式既有一定的原理和格式,又没有完全固定的程式。我们把教师、学生、课程视作一个相关联的复杂生命体,给予教师、学生、课程融合的操作性平台,让学生在价值引领下珍惜生命、珍惜学习机会,拥抱自然、拥抱社会、拥抱生活,创造属于自己意义的生命价值。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课程活动
“活动随手拍”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