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文本基本知识、课堂诵读、课后训练等内容比较重视,而忽视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虽然小学生阅读认知基础比较薄弱,但全面提升学生意识,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对塑造学生整体阅读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题目、梳理文意、接轨情感,探寻阅读学习具体途径,实现阅读认知的全面升级。
一、注重题目解读,探寻阅读学习路径
文本题目往往集中体现主旨、线索等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学习时,不妨从题目解读开始,让学生掌握一些题解方法,并通过题解找到文本解读的途径和方法。文本题目都比较简练,在具体解读时需要进一步筛选,确定关键词,展开关联性思考。
《烟台的海》是苏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教师在文本题目解读时,让学生结合其具体内容展开:“文章题目是‘烟台的海,重点词语当然是海,写什么样的海呢?当然是一年四季的海,不同季节的烟台海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抓住这些特点,便理清了文本基本内容。我们不妨用一些关键词来总结不同季节烟台海的特点。”学生拿到任务后,快速阅读文本,并逐渐达成学习共识,顺利找到一些关键词。“冬天的烟台海,显得特别凝重,人们却不畏严寒;春季的烟台海,显得分外活泼,人们勤劳播种;夏季的烟台海,显得十分宁静,人海相依;秋季的烟台海,顯得极为高远,人们都非常忙碌。”教师给出点评:“能够从不同季节不同角度赏析文本,而且将人的元素融进其中,增加了赏析厚度,写出了烟台海的别样风情。”
教师从题目解读开始引导,给学生规划清晰的阅读学习思路,学生通过梳理文本内容,找到了阅读认知建立起点,这样的教学操作无疑是成功的。
二、注重文意梳理,规划阅读展开域度
小学生在阅读操作过程中,大多注重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这样形成的阅读认知呈现零散性。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文意时,需要给学生以整体规划,只有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把握,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阅读认知体系。文意梳理还需要有条理性,让学生形成整体阅读感知能力。阅读认知生成有自身规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体现循序渐进的特性,如何让学生理顺思维,自如进退,这是我们教师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学习《螳螂捕蝉》时,教师设计几个“对话”:首先是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读一读课文,讲述故事,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整体认知。学生讲述故事时,注重了主要情节展示,特别是对文本哲理展开剖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次是与吴王对话。结合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吴王最后恍然大悟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呢?吴王悟出的道理和大臣劝说的理由一样吗?学生经过思考,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后是与少年对话。揣摩少年的一言一行,展开分角色诵读,体会少年的心理。经过这样一番操作,课堂教学进入崭新阶段,学生对文意有了整体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教师发动学生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形成了多点切入之势,学生在文本解析时,对故事情节和故事哲理都有了更深的认知,极大提升了阅读学习品质。
三、注重情感抒发,升华阅读认知品质
阅读感知离不开文本情感探索,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感知时,需要对文本教材展开深度分析,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这样才能形成情感共鸣式设计,以实现阅读认知的自然升级。文本人物有情感展示,文本作者也有情感诉求,作为读者的学生,需要从不同情感视角展开体验活动,只有与文本情感一致,情感传递才更有实效性。
《最大的麦穗》学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写到黑板上。学生纷纷展开讨论,对文本哲理进行仔细推敲,精心揣摩适合的语句加以展示。有学生写道:“上天给世人同样的机会,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这不是上天的错。”“其实最大的麦穗就在我们手上,只有珍惜现在,才能拥有未来。”教师也随即参与到名言创制活动之中:“把握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务实是取得成就的最重要条件。”教师让学生对所有“名言”展开筛选活动,挑选出最经典的抄写到作业本上,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生纷纷行动起来,对经典“名言”进行对比分析,并从中受到更多启迪。
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文本,给学生提供创制“名言”的机会。从学生制作“名言”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这个设计是具有创新性的,学生学习思维成功启动,对文本相关哲理展开科学整合,逐渐形成凝练哲理感悟,实现学习认知的自然升级。
教师重视阅读技巧培养,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学操作方法、学生学习方法、课堂训练方法展开优化处理,以提升阅读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