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晔
有这样一个故事:哥仨都是渔民,分别有三个儿子。老大很爱儿子,怕儿子受苦,即使带儿子出去打鱼,也什么都不让他干,只是让他把打上来的鱼收在一起而已。老二认为老大溺爱孩子是不对的,他总是边打鱼边传授儿子打鱼的技巧,儿子也很听话,每当谈起打鱼的技巧时就滔滔不绝,老二很是得意,大家都夸他教子有方。大家都责怪老三太懒,因为他什么都让儿子干,在船上,他顶多开始的时候指点一二,告诉他什么季节适合在哪里撒网,如何撒网,至于更多的,他都让儿子从捕鱼的过程中自己去琢磨。甚至修补渔网的活他都让儿子去做,自己只是在一旁看着。
年复一年,哥仨渐渐老了,再也不能出去打鱼了。老大的儿子自己出海好久也打不到鱼,他甚至连撒网都不会。老二的儿子技巧背得一套一套的,可都是空把式,虽网到了鱼,但是收获甚微。反而“懒蛋”老三的儿子最厉害,他独自出海,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其实这哥仨教子的故事就是教师的三重境界。教者,仅满足传道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知道知识从何而来,让学生学会自己解惑更重要。
当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兢兢业业,我们早已习惯于用教师是否给学生传授很多知识,讲过很多题来衡量。于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总是经久不衰,据说小学的每张卷子学生都要做好几遍,直到达到满分。作文經常是千篇一律的,数学题只要做过的答案都是正确的。期末考试似乎是一场记忆力的比拼。长此以住,学生习惯了这样的教育,自然就不会思考了,只会做老师教过的知识,只会机械重复做题。
有些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会传授答题技巧,然而如果仅此而已,恐怕还是收效甚微。
老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才是教书的最高境界。
教书固然很辛苦,但是会教书不容易,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更是一门学问。
作者单位辽宁省葫芦岛连山区世纪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