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彩艳
莎士比亚曾说:“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高尔基也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想说:“书,似一盏一盏的灯,似一盏一盏亮起来的灯。这一盏一盏的灯,照进我的心里、照亮我前行的心路,照亮了我的工作与生活。”
最近几年,我读书的欲望十分强烈。作为一名老师,我经常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也读一些让自己心明眼亮、豁然开朗的书籍。在我读过的书当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一本书是《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触动我的有两个地方:1.教师要善于发挥书的作用。2.教学时必须激发起学生高昂的情绪。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挥书籍的作用。
“阅读”是这本书的“心脏”与“灵魂”。作者在书中无数次地提到书籍与阅读,书中的那些经典之语一次次回响在我的耳畔,像烙印一样刻进我的心里,“要用书籍和智慧去影响孩子的心灵”“阅读似乎起了诱导作用,唤醒了思想”“愈是困难的儿童,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课外书籍是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只要办法得当,最敏感的、‘好造反的和桀骜不驯的学生,也能变成读书迷”“只有你在书的世界里享有丰富而充实的生活的时候,你才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可见,书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社会上的“读书人”“文化人”,如果可以与书为伴,经常读一些专业的、愉悦身心的书籍,可以开阔我们视野、涤荡我们的心靈。如果说,老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我们的学生呢?还能不被老师深深地影响吗?一个教师读过的书的厚度决定了他站在讲台上的高度。当我们是爱读书的老师时,学生会无意识地模仿我们、学习我们,这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定会内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终有一天,孩子们满怀激情地捧着自己喜欢的书,与我们畅谈他们的读书心得,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教育画面。
其次,教学时必须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只有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确实,兴趣就是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有了兴趣,哪怕是再艰难的事情,都能心甘情愿地投入其中。例如:孩子们超级喜欢看动画片、做游戏、玩手机、画画……他们宁愿挨训、挨打也要去做这些事情。试想,如果能把孩子们这方面的兴趣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那是多么令人惬意而期待的结果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许多具体方法,如:(1)要使学生“面临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2)要引导学生去“亲自发现”事物的奥秘,从而造成惊异、激奋、自豪感;(3)要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释和改造世界,从而激起“知识主宰者之感”。是的,“动”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动起来”,让他们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如此,这本书还给予了我许许多多教育教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灵感。读完这本书,让我更加自信从容。当然,我除了喜欢读教育方面的书,还读其他类型的书籍。如,周国平先生的《愿生命从容》,它让我摒弃平日的浮躁与芜杂,收获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也让我知道了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应该让自己淡定从容。读了林清玄的《人生最美是清欢》,让我学会了做一个简单的人,不浮不躁,不慌不忙。读了《人性的弱点》《白狼》《百年孤独》《游戏人生》《平凡的世界》《大学》……那读过的一本一本书,是我工作、生活、成长乃至成熟的精神食粮,让我摆脱了世俗庸常,让我的课堂不再枯燥,让我的专业知识、阅历与生命体验也随之不断累积。
书籍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读书能让校园充满活力,让我们精神焕发、内心丰盈。我坚信:不管我们是谁,只要我们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书就好似一盏一盏的灯,能让我们的整个心灵世界都明亮起来。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市李家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