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后,刘震云的新作《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暌违五年终于出版。新书出版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国内文坛的“幽默大师”,和他一起说写作、谈电影、聊生活……
刘震云在《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中写了四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用他的话说就是八竿子打不着,但这四个人都不是小说的主角,而真正的主角从始至终没有出场。刘震云用了19.7万字写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的连环爆炸,正文只有三千字,其中还有一章只有一句话。不管是从小说的内容还是结构上,对读者和刘震云本人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这一次,刘震云用老辣之笔,剖析了“吃瓜”本质……
《吃瓜时代的儿女们》题目颇有趣味,为什么想到给书起这样的题目呢?刘震云说:“吃瓜时代”是一个网络用语,将围观、凑热闹等联系在了一起。这个词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特征。在过去发生一件“吃瓜”的事,有可能是一个村儿、一个县的人知道。而现在,有趣的事往往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乃至全世界,这是新时代产生的一个词。“吃瓜”的人往往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而且参与的程度特别深。
这个故事像大海一样,虽然看起来波澜不惊,但下面的涡流和潜流是我以前小说里面不重点呈现的,呈现的是藏在幽默背后的另一重幽默。
过去的小说主要写了些显见的东西。《一地鸡毛》里的主人公小林一天是怎么生活的;《1942》中300万灾民是怎么饿死的;《我不是潘金莲》中主人公怎么樣一层层告状,又被阻止的。这部作品中的“吃瓜群众”并没有出场。读者其实是这本书的主角,这在过去的作品中是没有出现过的。
刘震云的作品一直在关注着“小人物”的故事,塑造这些人物的灵感从何而来? 刘震云说:我就是一个“小人物”,而且我也不觉得这个世界谁是“大人物”。我在《一地鸡毛》里写过,小林是个普通的小市民,他并不觉得世界上显赫的人、首脑会议是重要的,他觉得家里豆腐馊掉了是重要的。
对于自己平常在创作时是怎样的状态, 刘震云不吝分享:我的写作刚刚开始,只是初学者。这话不是虚伪,仅仅是对于写作,我刚刚琢磨出一些新的滋味。我不是个幽默的人,我写的句子特别朴实,有什么说什么,没有虚张声势和装神弄鬼。可能事情本身幽默,更幽默的是事情背后的道理。
写作不用形容词就能把作品写出来,就好比一个女孩,不准化妆,素面出来,这才能看出真本事。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作家写作的真功夫要大于那些后现代和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家。
许多作家的作品都被改编过,影视作品的传播范围和速度确实比纸质的媒介要快得多。国外开始了解中国的一些小说,影视作品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小说的语言系统和影视的语言系统是非常不一样的。影视重视显性的东西,要有演员的表演和具体的场景,信息递进的速度也特别快。如果说影视是一头豹子,那小说则更像是一头大象。
刘震云认为小说成功改编电影的关键是要有好的导演。好的导演是最重要的,因为他的目光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刘震云坦言自己最近在重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国内的唐诗、宋词,国外作家海明威、加缪的作品,另外还读了一些哲学方面的书。每一次读完这些经典感受都不一样,有的书看起来很薄,作者想要传达的观点却很丰富。
闲暇时间他喜欢跑步,清早能跑大概两个小时,更喜欢在农村生活。刘震云经常回老家。他觉得在家乡不但是对自己的滋润和滋养,包括睁开眼睛村庄里听到的全是河南话,包括村里走路的样子和表情,对他都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能影响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