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工业生态园区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以中德生态园为例

2018-07-10 03:12范向伟FANXiangweiYANGJing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8年2期
关键词:生态园园区生态

范向伟 杨 景 / FAN Xiangwei, YANG Jing

ANALYSE DER ENTWICKLUNGSWEGE INDUSTRIELLERKOPARKS IN NEUER WIRTSCHAFTSNORMALITT

DEUTSCH-CHINESISCHER ÖKOPARK QINGDAO ALS BEISPIEL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H OF INDUSTRIAL ECO-PARKS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SINO-GERMAN ECOPARK

1 引言

经过多年的发展,工业生态园区现已成为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产业发展趋势上看,传统制造业大规模扩张的阶段将要结束,未来将进入以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为主体模式的发展阶段(厉以宁 等,2017)。在此背景下,作为对外开放重要载体和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的工业生态园区,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创新发展,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2 中德生态园及其产业发展现状

青岛中德生态园(Sino-German Ecopark)是中德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第一个工业生态园区,规划面积202km2,辖红石崖街道、王台镇(含黄山经济区)全域,先行启动区面积34.92km2,既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四区三园”之一,也是青岛西海岸国家级新区的重要经济功能区。

园区于2013年开始动工建设,在5年建设期内,以项目为生命线,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强化国际合作,在产业发展方面呈现出独有的特色。

(1)高端企业引领、项目梯次发展

园区以“德国质量、中国生产、世界市场”为目标,以国际标准壮大本土优势,引进德国工业基石——“隐形冠军”企业,致力于打造隐形冠军企业群,形成了签约项目、投产项目、开工项目、注册项目、在谈项目的梯队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园区在谈项目7个,投资87亿元;签约项目10个,投资11亿元 ;注册项目85个,投资275亿元 ;在建项目50个,投资429亿元;竣工投产项目29个,投资158亿元。

(2)突出特色绿色产业

园区率先引入德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建成的被动房技术中心项目,既是国内首座按照德国被动房标准建设的建筑,也是亚洲首个高标准的被动房示范项目。园区还与被动房发明人沃尔夫冈·菲斯特(Wolfgang Feist)教授、被动房建筑大师路德维希·隆恩(Ludwig Rongen)教授合作,成立了德国被动式建筑研究所中国中心和被动房(中国)研究院,为打造集设计、建设监理、关键设备制造、鉴定认证于一体的被动房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国际创新合作并行

以“德国+”引进德国企业,推动中国智造。打造中国的工业4.0示范基地,建立对德智能制造合作交流机制,成立由西门子、博世、海尔、同济大学等20余家单位组成的国内首家“中德工业4.0联盟”,并在德国莱法州、曼海姆市设立办事处。与博世(中国)投资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工业4.0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与西门子合作,对一期投资1亿美元的绿色印刷4.0示范基地项目进行工厂智能化设计;与德国弗朗霍夫、海尔集团、西门子合作,建设总投资80亿元的家电工业4.0创新产业基地,成立家电工业4.0研究院,争创“中国制造2025”全国创新中心。

以“+德国”借力德国技术,助推产业发展。依托正大海尔医药项目,与德国麦迪西公司合作,应用德国西门子自控系统,建成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和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基地。依托力神新能源项目,与大众、宝马、戴姆勒、Neovoltaic等德国品牌开展设计合作,研发产品和新技术。依托正泰屋顶光伏太阳能项目,购并德国先进技术,为园区建设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以国际融资平台搭建促进企业发展。2015年5月,中德联合集团成功收购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市场标准板块股份公司,成为中国首家在德国上市的国有园区投资促进平台,为园区发展搭建起境外融资平台。2015年8月,中德联合集团全资子公司——青岛被动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成为首家登陆蓝海股权交易市场的国有企业。园区结合被动房技术中心、德国企业中心等绿建项目,加快推进绿色金融,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绿色贷款专项支持,2015年新增授信获批7亿元,落实贷款到账6.44亿元。

以国际交流平台建设促进文体产业发展。中德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弗朗霍夫明日之城、米特社区、贝格社区、绿色生活体验馆等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山东省首座零能耗生态小学建成并投入使用;联合中德高等大学共办中德新媒体创新中心、中德双元工程大学等;打造汉德D-Zone中德创意设计基地,与德国16个州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德国足球协会合作建设德国足球亚洲基地,开展青少年足球培训和足球基层教练培训。

3 园区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中德生态园建设初期,正值我国经济步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之时,园区通过创新的产业定位理念、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以及领先的生态指标体系,实践出一条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之路。

3.1 产业发展定位及理念创新

明晰的产业发展定位是工业生态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风向标,中德生态园以中德政府间的合作为契机,广泛开展国际经济合作;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机制,不断推广技术创新;深化生态领域的企业间合作,达到绿色生产过程控制;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着重发展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高端产业(表1)。

3.2 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

园区坚持按照“功能分类、产城融合、特色发展、绿色优先”的原则进行产业规划布局,以启动区为核心,以团结路和珠宋路为两个发展轴,组团布局重点产业,形成“一核驱动、双轴展开、组团发展”的产业布局(图1),分阶段有序进行建设及发展。

(1)一核驱动

一核即生活配套区,主要包括昆仑山路东侧两个生活服务城市岛,是园区发展的起点和未来城市和产业的核心区,主要布局行政办公、设计研发、金融会展、商住服务、文体卫生等业态。“十三五”期间着力完善城市功能,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发展,是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器”和“服务保健站”。

(2)双轴展开

依托团结路敷设的地铁轨道交通和快速公共交通线网,联系西侧高端制造产业中心和东侧生活居住与现代服务中心,形成贯通东西的“园区活力主轴”,并以此作为园区空间扩展的标志性轴线。

依托珠宋路敷设大型综合管线通道和快速公共交通线网,将东侧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命健康产业组团与智能制造工业4.0工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等区域连成一体,形成“西部预留、中部集聚、东部配套”的错位互补、互促共进的格局,串通产业、生态、文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形成产城融合发展带。

(3)组团发展

总体按照“西部预留、中部集聚、东部配套”的格局,沿团结路和珠宋路两个发展轴分类进行产业组团布局。产业组团之间规划建设生态间隔区、宜居生活区、配套基础设施,以智能制造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生命健康产业、高端装备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生活配套区、预留发展区等7个产业功能组团为支撑,形成产城融合、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发展格局。

图1 中德生态园产业规划布局

3.3 领先的生态指标体系

为实现资源、经济、环境、社会四维平衡发展,园区在建设之初就先行启动了生态指标体系的编制工作,通过建立可量化的40项生态指标并进行二级分解(表2),明确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控制措施,形成生态设计导则、操作指南、监测评价等8套成果,做到生态指标可控制、可落实,以及发展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坚持生态基底、生态补偿、生态修复、生态连接、生态缓冲等生态规划原则,实施“两个百分百”(100%推行绿色施工、绿色建筑;100%发展绿色产业),促进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生态环境和谐共融,建设生态示范园区,并在后续建设过程中通过动态监测机制确保执行效果。

3.4 先行先试的产业政策保障

在产业政策方面,园区大胆先行先试,向青岛西海岸新区政府申请出台《关于全面提升中德生态园发展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相继出台了“中德生态园关于落实《青岛市实施现代产业精准招商政策措施》的暂行办法”、《中德生态园高端产业发展扶持暂行办法》,在招商、项目审批、土地开发、财政扶持、厂房租赁等方面提供了政策保障。

4 未来发展建议

经济新常态下,中德生态园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既面临融资困难、人才瓶颈等共性的制约因素,又存在产业基础薄弱、错位发展困难、创新基础不强等特殊性制约因素,建议园区在未来不断优化配置项目、人才、资金、平台等要素,夯实“生态”基础,最终实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创新发展。

4.1 中短期发展建议

4.1.1 产城融合方面

随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园区即将进入产城融合阶段,需将商业、生态、文化、休闲、娱乐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有机融入到园区发展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让“生态”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深入推动产城互动,不断增加园区人气。

表1 中德生态园产业发展定位解析

(1)成立中德生态园企业协会

企业协会可在加强园区企业交流合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可使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从相应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协会可承担以下职责:协调、协助企业解决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协助管委会有关部门举办“政策法规”“热点问题”等各类专题培训和讲座活动;及时报道新区企业发展动态;搜集政策法规及企业经营发展方面的有关信息;打造品牌活动,通过举办总裁沙龙、足球赛、长跑赛、白领青年联谊会、中外家庭庆佳节等特色活动,为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2)搭建生态俱乐部平台

生态俱乐部平台遵循企业自愿参加的原则,先期可由管委会引导,后期管委会退出,由企业协会来引导。平台可举办不同级别的研讨会:企业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级别,可就企业环境理念、环境方针、环境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探讨;中层主管级别,可就企业存在的具体环境问题进行探讨;还可以由基层环保技术人员就系统运行中的技术问题或经验进行探讨(张坤,2013)。通过平台多样化的活动可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探索生态园区的物流交换模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积极走进企业、社区、学区,开展各类环保主题活动。可利用“全民植树节”“地球日”“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气象日”“世界湿地日”等与环保有关的重大纪念日,开展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各种形式的环保主题活动,如义务植树、响应“地球一小时”的园区熄灯等环保教育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居民自觉投入到“清洁园区、美化环境”的行动中。未来可进一步推动园区引领企业,将环保向学校延伸,为学校提供绿色技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教育资源,形成园区、企业、社区、学校“四位一体”共同保护中德生态园区环境的良好氛围。

4.1.2 融资方面

随着深入发展,园区势必面临更大的资金缺口,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园区应多管齐下,不断探索适宜的融资方式。

表2 中德生态园生态指标体系

图2 经济新常态下工业生态园区的发展趋势(来源:张建军 等,2016)

(1)借助政府融资平台。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政策,政府融资平台可申请发行城市投资建设债券,以此吸纳大量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同时,政府融资平台还可作为园区部分项目的承建单位,适当吸纳私人投资,共同打造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的重要施工力量。

(2)以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园为契机,开展项目融资。可通过“低税”或“无税”政策吸引第三产业企业、外商企业投资建设。或者以广告和媒体投放权利向社会广告商和媒体进行融资,按规定为其提供固定期限的不限数量的广告位,以及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相关设备等,即以潜在收益为抵押向社会进行融资。

(3)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为了支持园区产业或企业的发展,可以由政府牵头,联合银行和信托机构(或基金公司)发行相应的产业发展基金,通过银信合作的方式融通所需资金(陈立羽,2013),未来政府再以适当方式退出。

4.1.3 人才保障方面

充分运用国家、省、市的人才引进计划和政策,重点引进海内外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落实安家补贴、人才公寓、子女就近入学等人才政策;建立少数特殊人才、突出贡献者的高收入保障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建立人才专项基金,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园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与国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合作,通过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提供职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培养高端制造业等重点产业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园区对各类高技能、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需求(任克强 等,2017)。

4.2 长期发展的建议

中德生态园作为中德两国政府共同打造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示范意义的生态园区,面向“工业4.0”,势必将会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高端技术和专业人才,因此必须突破传统工业园区以生产要素聚集为主的粗放发展模式,朝着“交流国际化、制造智能化、发展低碳化、转型服务化、服务平台化”(图2)的趋势演进(张建军 等,2016)。

(1)向智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模式转型。未来,园区应依托高端制造业优势,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链网,提高生产效率。着力发展总部经济、研发中心、高技孵化、设计服务、外包服务、培训服务、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此外,招商模式应考虑向引进和培育总部经济、研发中心和销售服务的“两头企业”转变(陈明建 ,2014)。

(2)搭建更加专业的工业服务平台。借鉴德国“莱茵模式”,通过信息化平台共享,实现不同区域间的无缝集聚,包括共同的管理中枢、金融流通中心、信息流通中心、物流调配中心、人才储备中心,等等。借助中德相关制造产业的“纽扣效应”,催化园区内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关联与融合,并与周边产业板块有机联系,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构具有生命体特征的园区共生模式(张建军 等,2016)。

(3)推行企业环境年报制度,助力低碳发展。以“世界500强”和“隐形冠军”企业为引领,推行企业环境年报制度,强化和落实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年度环境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节能降耗、环保措施、环保投入、污染物排放情况;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的履行情况;产生的环境绩效、参与地区环保公益事业情况;年度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和措施;等等。可要求规模以上企业向社会发布年度环境报告,以培育企业的环境意识和文化,推动企业自主履行环境责任,协同促进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

(4)做优人文之根,形成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后盾,健全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拓展商贸金融服务体系,深挖中德体育品牌效应,丰富群众业余文体生活,做到幼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医,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5 结论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德生态园从产业发展定位入手,创新性地把握国际合作、技术创新、绿色产业和高端产业,并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先行编制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指标体系,解放思想,大胆出台配套的产业政策,做到精准发展和扶持,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未来,建议中德生态园继续夯实生态基础,做好融资和人才保障,朝着交流国际化、制造智能化、发展低碳化、转型服务化、服务平台化等五大趋势演进,为我国现阶段其他工业生态园区的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注释

① 全 称 为“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Nachhaltiges Bauen”, 德 国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

[1] 厉以宁, 吴敬琏, 等. 三去一降一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2017.

[2] 张坤. 工业园区的绿色转型[J]. 中国环境管理, 2013(06).

[3] 陈立羽. 白城市生态新区建设融资模式选择[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3.

[4] 任克强, 等. 产业转型的地方实践——苏南工业园区的生态文明建设[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5] 张建军, 高鹤鹏, 李晓宇, 等. 面向工业4.0的产业园区发展转型与规划响应——以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总体规划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总体规划), 2016.

[6] 陈明建. 上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实践[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4.

猜你喜欢
生态园园区生态
当周生态园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中德生态园的“活力”示范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阿尔乡沙漠生态园
西安航天城文化生态园揽月阁